城市群物流共生系统演化及其共生效果研究
发布时间:2021-10-19 17:36
在信息化和经济全球化的推动下,城市群已经成为世界城市化的主流趋势。城市群物流系统是否能高效运作已成为制约城市群协调发展和经济一体化的重要因素,也成为衡量城市群经济发展程度的重要指标。由于城市群具有集聚扩散效应、规模经济效应以及城市间分工差异效应,因此城市群物流系统更强调各主体之间的共生协同作用。针对以上研究背景,探析城市群物流系统的演化动因、机制、路径及其共生演化效果,对于促进城市群物流产业结构调整,推动城市群物流一体化,实现城市群物流产业和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大意义。本文以共生理论为研究视角,以复杂适应系统理论为基础,构建了城市群物流共生系统。结合自组织理论等理论与方法,对城市群物流共生系统的共生演化进行了系统而深入的研究,取得了一些具有创新性的成果和结论。论文的研究工作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1)提出了城市群物流共生系统的概念,并构建了城市群物流共生系统共生结构模型,进而分析了系统的主要构成,回答了城市群物流共生系统是什么的问题。(2)以共生理论为基础,分析了城市群物流共生系统共生演化的内容及系统共生条件。同时,运用自组织理论,构建了系统共生演化动因概念模型,并深入分析了系统共生...
【文章来源】:武汉理工大学湖北省 211工程院校 教育部直属院校
【文章页数】:241 页
【学位级别】:博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1.1.1 论文选题背景
1.1.2 论文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相关研究现状及评述
1.2.1 城市群研究现状
1.2.2 城市群物流研究现状
1.2.3 复杂系统研究现状
1.2.4 共生理论应用研究现状
1.2.5 相关研究述评
1.3 论文主要研究内容、方法及技术路线
1.3.1 论文主要研究内容
1.3.2 论文研究方法及技术路线
第2章 城市群物流共生系统分析
2.1 相关理论研究基础
2.1.1 自组织理论
2.1.2 共生理论
2.2 城市群物流相关分析
2.2.1 城市群物流的内涵
2.2.2 城市群与物流产业发展关联分析
2.3 城市群物流共生系统
2.3.1 城市群物流系统的复杂适应性分析
2.3.2 城市群物流共生系统概念及共生结构模型
2.3.3 城市群物流共生系统的构成及分工
第3章 城市群物流共生系统演化动因
3.1 共生系统共生原理
3.2 城市群物流共生系统共生演化的内容
3.2.1 供给主体子系统内部的共生
3.2.2 需求主体子系统内部的共生
3.2.3 城市群物流共生系统子系统间的共生
3.3 城市群物流共生系统共生条件
3.3.1 共生均衡条件
3.3.2 共生能量分配条件
3.4 城市群物流共生系统演化动因概念模型及动因构成
3.4.1 关于系统的自组织与他组织
3.4.2 城市群物流共生系统共生演化动因概念模型
3.4.3 城市群物流共生系统共生演化的自组织动因
3.4.4 城市群物流共生系统共生演化的他组织动因
3.5 本章小结
第4章 城市群物流共生系统演化机制与路径
4.1 城市群物流共生系统共生演化影响因素
4.1.1 演化影响因素EIA概念模型
4.1.2 共生单元主体能力因素
4.1.3 共生界面因素
4.1.4 共生环境因素
4.2 城市群物流共生系统共生演化机制
4.2.1 共生单元之间——竞争协同机制
4.2.2 共生单元与共生环境之间——正负反馈机制
4.3 城市群物流共生系统共生演化路径
4.3.1 基于熵变模型的城市群物流共生系统演化方向辨别
4.3.2 基于Logistic生长曲线方程的共生系统演化过程分析
4.3.3 基于混沌理论的共生系统演化过程仿真
4.4 城市群物流共生系统演化共生模型
4.4.1 城市群物流共生系统演化共生模式
4.4.2 城市群物流共生系统演化共生模型及其稳定性分析
4.5 本章小结
第5章 城市群物流共生系统共生效率与共生能量生成水平评价
5.1 共生效率概念内涵及其评价内容
5.1.1 共生效率的概念及其内涵界定
5.1.2 共生效率评价内容
5.2 共生效率评价方法选择
5.2.1 评价方法比较
5.2.2 数据包络分析(DEA)方法的选择
5.3 共生效率评价的DEA模型
5.3.1 C2R模型
5.3.2 C~2GS~2模型
5.3.3 模型有效性说明
5.4 城市群物流共生系统演化共生效率的计算
5.4.1 子系统内共生效率的计算
5.4.2 子系统间共生效率的计算
5.5 投入产出指标的选取
5.5.1 指标设置的原则
5.5.2 投入产出指标集的确定
5.6 共生能量内涵界定
5.7 基于Malmquist全要素生产率指数的共生能量生成水平评价
5.7.1 Malmquist全要素生产率指数评价方法
5.7.2 Malmquist全要素生产率指数影响因素变量选择
5.7.3 Malmquist全要素生产率影响因素分析Tobit模型
5.8 本章小结
第6章 实证—长江中游城市群物流共生系统共生效果研究
6.1 长江中游城市群范围界定
6.2 长江中游城市群物流共生系统共生效率评价
6.2.1 样本选取和数据来源
6.2.2 各子系统内共生效率评价
6.2.3 各子系统两两之间共生效率评价
6.2.4 系统整体共生效率评价
6.2.5 系统共生效率分析
6.3 长江中游城市群物流共生系统共生能量生成水平评价
6.3.1 系统Malmquist全要素生产率指数计算分析
6.3.2 系统影响因素Malmquist-Tobit回归分析
6.4 长江中游城市群物流共生系统共生演化对策建议
6.4.1 增强城市群物流共生系统共生单元主体能力
6.4.2 优化城市群物流共生系统共生界面
6.4.3 优化城市群物流共生系统共生环境
6.5 本章小结
第7章 结论与展望
7.1 研究结论
7.2 主要创新点
7.3 研究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参加的科研项目
附录A: 论文相关仿真程序
附录B: 论文第6章相关数据
本文编号:3445320
【文章来源】:武汉理工大学湖北省 211工程院校 教育部直属院校
【文章页数】:241 页
【学位级别】:博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1.1.1 论文选题背景
1.1.2 论文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相关研究现状及评述
1.2.1 城市群研究现状
1.2.2 城市群物流研究现状
1.2.3 复杂系统研究现状
1.2.4 共生理论应用研究现状
1.2.5 相关研究述评
1.3 论文主要研究内容、方法及技术路线
1.3.1 论文主要研究内容
1.3.2 论文研究方法及技术路线
第2章 城市群物流共生系统分析
2.1 相关理论研究基础
2.1.1 自组织理论
2.1.2 共生理论
2.2 城市群物流相关分析
2.2.1 城市群物流的内涵
2.2.2 城市群与物流产业发展关联分析
2.3 城市群物流共生系统
2.3.1 城市群物流系统的复杂适应性分析
2.3.2 城市群物流共生系统概念及共生结构模型
2.3.3 城市群物流共生系统的构成及分工
第3章 城市群物流共生系统演化动因
3.1 共生系统共生原理
3.2 城市群物流共生系统共生演化的内容
3.2.1 供给主体子系统内部的共生
3.2.2 需求主体子系统内部的共生
3.2.3 城市群物流共生系统子系统间的共生
3.3 城市群物流共生系统共生条件
3.3.1 共生均衡条件
3.3.2 共生能量分配条件
3.4 城市群物流共生系统演化动因概念模型及动因构成
3.4.1 关于系统的自组织与他组织
3.4.2 城市群物流共生系统共生演化动因概念模型
3.4.3 城市群物流共生系统共生演化的自组织动因
3.4.4 城市群物流共生系统共生演化的他组织动因
3.5 本章小结
第4章 城市群物流共生系统演化机制与路径
4.1 城市群物流共生系统共生演化影响因素
4.1.1 演化影响因素EIA概念模型
4.1.2 共生单元主体能力因素
4.1.3 共生界面因素
4.1.4 共生环境因素
4.2 城市群物流共生系统共生演化机制
4.2.1 共生单元之间——竞争协同机制
4.2.2 共生单元与共生环境之间——正负反馈机制
4.3 城市群物流共生系统共生演化路径
4.3.1 基于熵变模型的城市群物流共生系统演化方向辨别
4.3.2 基于Logistic生长曲线方程的共生系统演化过程分析
4.3.3 基于混沌理论的共生系统演化过程仿真
4.4 城市群物流共生系统演化共生模型
4.4.1 城市群物流共生系统演化共生模式
4.4.2 城市群物流共生系统演化共生模型及其稳定性分析
4.5 本章小结
第5章 城市群物流共生系统共生效率与共生能量生成水平评价
5.1 共生效率概念内涵及其评价内容
5.1.1 共生效率的概念及其内涵界定
5.1.2 共生效率评价内容
5.2 共生效率评价方法选择
5.2.1 评价方法比较
5.2.2 数据包络分析(DEA)方法的选择
5.3 共生效率评价的DEA模型
5.3.1 C2R模型
5.3.2 C~2GS~2模型
5.3.3 模型有效性说明
5.4 城市群物流共生系统演化共生效率的计算
5.4.1 子系统内共生效率的计算
5.4.2 子系统间共生效率的计算
5.5 投入产出指标的选取
5.5.1 指标设置的原则
5.5.2 投入产出指标集的确定
5.6 共生能量内涵界定
5.7 基于Malmquist全要素生产率指数的共生能量生成水平评价
5.7.1 Malmquist全要素生产率指数评价方法
5.7.2 Malmquist全要素生产率指数影响因素变量选择
5.7.3 Malmquist全要素生产率影响因素分析Tobit模型
5.8 本章小结
第6章 实证—长江中游城市群物流共生系统共生效果研究
6.1 长江中游城市群范围界定
6.2 长江中游城市群物流共生系统共生效率评价
6.2.1 样本选取和数据来源
6.2.2 各子系统内共生效率评价
6.2.3 各子系统两两之间共生效率评价
6.2.4 系统整体共生效率评价
6.2.5 系统共生效率分析
6.3 长江中游城市群物流共生系统共生能量生成水平评价
6.3.1 系统Malmquist全要素生产率指数计算分析
6.3.2 系统影响因素Malmquist-Tobit回归分析
6.4 长江中游城市群物流共生系统共生演化对策建议
6.4.1 增强城市群物流共生系统共生单元主体能力
6.4.2 优化城市群物流共生系统共生界面
6.4.3 优化城市群物流共生系统共生环境
6.5 本章小结
第7章 结论与展望
7.1 研究结论
7.2 主要创新点
7.3 研究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参加的科研项目
附录A: 论文相关仿真程序
附录B: 论文第6章相关数据
本文编号:3445320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fazhanlunwen/344532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