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平理论视角的城市居民住房承受能力研究
发布时间:2021-10-30 05:13
随着1998年城镇住房制度改革的深入,市场机制已经在住房领域全面深入,在住房资源配置方面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但2003年以来,我国住房市场逐步暴露出总量失衡、结构失调、价格上涨过快、住房保障缺位等一系列问题,城市中低收入家庭面临的住房承受能力问题逐步凸显。如何科学地测度居民住房承受能力,归纳住房承受能力分异的特点,阐释其分异原因,结合居民的主观意愿和感受合理地评判住房承受能力的公平性,对如何提高城市居民住房承受能力水平、促进住房公平具有重要意义。论文首先结合公平理论,剖析了城市居民住房承受能力的内涵,并运用经济学、消费行为理论构建城市居民住房承受能力的测度方法并实证。其次,根据实证归纳了居民住房承受能力分异的特征并阐释了分异原因。第三,从心理层面研究了居民住房承受能力与主观意愿支付价格、住房配置满意度之间的关系。本文研究的主要结论有:(1)住房公平问题的核心实际上是不同收入阶层居民住房承受能力的问题。在研究城市居民住房承受能力时,要从物质与心理两个层面来理解住房承受能力的内涵。(2)运用效用函数可加性原理、剩余收入理论构建了测度居民住房承受能力的新方法,即ELES-MHAI模型,用MHA...
【文章来源】:华中科技大学湖北省 211工程院校 985工程院校 教育部直属院校
【文章页数】:154 页
【学位级别】:博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研究的背景、目的和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与进展
1.3 研究对象和研究范围
1.4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1.5 论文的主要内容与结构安排
2 公平理论视角的城市居民住房承受能力概念
2.1 公平理论
2.2 住房公平
2.3 城市居民住房承受能力的概念
2.4 公平视角的城市居民住房承受能力的属性
2.5 本章小结
3 城市居民住房承受能力的ELES-MHAI模型构建
3.1 既有住房承受能力测度方法比较
3.2 城市居民住房承受能力的新测度方法—ELES-MHAI模型
3.3 ELES-MHAI模型的应用要点与应用步骤
3.4 本章小结
4 城市居民住房承受能力的ELES-MHAI模型实证
4.1 数据来源及分组
4.2 数据分析过程
4.3 测度结果分析
4.4 本章小结
5 城市居民住房承受能力的分异特征
5.1 城市居民住房承受能力的分异特征实证
5.2 城市居民住房承受能力分异的家庭社会经济变量特征分析
5.3 社会资本对城市居民住房承受能力水平的影响
5.4 本章小结
6 城市居民住房承受能力与WTP关系实证
6.1 WTP概述
6.2 居民住房承受能力与WTP关系模型
6.3 住房承受能力与WTP关系实证
6.4 基于居民住房心理承受能力的住房价格
6.4 本章小结
7 城市居民住房承受能力的公平性判别
7.1 基于住房承受能力实证的公平性判定
7.2 基于住房配置满意度的公平性判定
7.3 本章小结
8 结论与展望
8.1 主要结论
8.2 研究局限性与进一步研究的计划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一 调查问卷
附录二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学术研究成果
本文编号:3466118
【文章来源】:华中科技大学湖北省 211工程院校 985工程院校 教育部直属院校
【文章页数】:154 页
【学位级别】:博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研究的背景、目的和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与进展
1.3 研究对象和研究范围
1.4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1.5 论文的主要内容与结构安排
2 公平理论视角的城市居民住房承受能力概念
2.1 公平理论
2.2 住房公平
2.3 城市居民住房承受能力的概念
2.4 公平视角的城市居民住房承受能力的属性
2.5 本章小结
3 城市居民住房承受能力的ELES-MHAI模型构建
3.1 既有住房承受能力测度方法比较
3.2 城市居民住房承受能力的新测度方法—ELES-MHAI模型
3.3 ELES-MHAI模型的应用要点与应用步骤
3.4 本章小结
4 城市居民住房承受能力的ELES-MHAI模型实证
4.1 数据来源及分组
4.2 数据分析过程
4.3 测度结果分析
4.4 本章小结
5 城市居民住房承受能力的分异特征
5.1 城市居民住房承受能力的分异特征实证
5.2 城市居民住房承受能力分异的家庭社会经济变量特征分析
5.3 社会资本对城市居民住房承受能力水平的影响
5.4 本章小结
6 城市居民住房承受能力与WTP关系实证
6.1 WTP概述
6.2 居民住房承受能力与WTP关系模型
6.3 住房承受能力与WTP关系实证
6.4 基于居民住房心理承受能力的住房价格
6.4 本章小结
7 城市居民住房承受能力的公平性判别
7.1 基于住房承受能力实证的公平性判定
7.2 基于住房配置满意度的公平性判定
7.3 本章小结
8 结论与展望
8.1 主要结论
8.2 研究局限性与进一步研究的计划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一 调查问卷
附录二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学术研究成果
本文编号:3466118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fazhanlunwen/346611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