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用衍生产品机理分析与应用研究
发布时间:2023-03-12 00:01
信用衍生产品是化解信用风险的创新工具,它将信用风险从其它风险中剥离出来。运用套期保值和风险头寸对冲的方式,将存在于标的资产中的信用风险头寸进行化解并转移到金融市场上。信用衍生产品又是一种负利资产,其买卖双方在交易中完成了信用风险头寸的对冲。因此,在金融全球化的背景下,在美国次贷危机的警示下,在中国金融改革的大潮下,研究信用衍生产品有着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文章首先对信用风险的内涵、种类和特征进行了分析。进而以信用风险转移理论为基础,对信用衍生产品进行了分类,从而为集中研究单一标的资产信用违约互换和信用违约指数产品的研究奠定了基础。 文章系统分析了单一标的资产信用违约互换的运行机理,为在中国运营单一标的资产信用违约互换提出了可行性分析。并改进了单一标的资产信用违约互换John.Hull定价模型。 在对信用违约指数产品的类别、特性进行归纳和总结的基础上,文章采用Pearson积矩相关系数方法,通过实证研究,得出信用违约指数产品与系统性风险指标存在反向关系的结论,证明了使用信用违约指数产品对冲系统性信用风险的可行性。 在分析了信用衍生产品市场在中国发展的前景后,文章对保险公司综合赔付率...
【文章页数】:160 页
【学位级别】:博士
【文章目录】:
内容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导论
1.1 问题的提出
1.2 文献回顾
1.3 目前研究的不足
1.4 研究的意义
1.5 研究内容
1.6 论文的创新之处
1.6.1 信用衍生产品分类研究
1.6.2 改进John Hull-White 模型的适用性
1.6.3 信用违约指数与系统性风险的Pearson 分析
1.7 论文的不足之处
1.8 论文的技术路径
1.8.1 研究方法
1.8.2 技术路径
第2章 信用风险与信用风险转移理论研究
2.1 信用风险的内涵
2.1.1 信用风险的定义和类别
2.1.2 信用风险的特征
2.2 信用风险的定价理论
2.2.1 信用风险定价发展历程
2.2.2 默顿简化模型
2.2.3 杰诺—特恩布尔模型
2.2.4 风险率模型
2.3 信用风险转移理论
2.3.1 信用风险转移理论发展背景
2.3.2 信用风险转移方式
2.3.3 信用风险转移市场特性分析
2.3.4 信用风险转移的信息不对称风险
2.3.5 信用风险转移理论的新进展
2.4 本章小结
第3章 信用衍生产品市场构件与产品分类研究
3.1 信用衍生产品的发展现状
3.2 信用衍生产品的参与者
3.2.1 商业银行
3.2.2 保险公司
3.2.3 对冲基金
3.2.4 资产管理者
3.2.5 公司
3.3 信用衍生产品的特性和功能
3.3.1 信用衍生产品的特性分析
3.3.2 信用衍生产品的功能研究
3.4 信用衍生产品分类研究
3.4.1 信用衍生产品的种类介绍
3.4.2 信用衍生产品的分类依据
3.4.3 信用衍生产品的分类
3.5 本章小结
第4章 单一标的资产信用违约互换机理研究
4.1 单一标的资产信用违约互换运行模式
4.1.1 单一标的资产信用违约互换含义
4.1.2 信用事件和交割方式
4.2 单一标的资产信用违约互换市场案例
4.3 单一标的资产信用违约互换市场参与者分析
4.3.1 交易的买方
4.3.2 交易的卖方
4.4 信用违约互换模型研究
4.4.1 John Hull- White 信用违约互换模型
4.4.2 对违约可能性的估计
4.4.3 离散时间点违约发生的分析
4.4.4 回收率的假设
4.4.5 信用违约互换定价
4.4.6 John Hull-White 的信用违约互换模型假设的改进
4.5 本章小结
第5章 信用违约指数产品机理研究
5.1 信用违约指数研究
5.1.1 信用违约指数产生动因
5.1.2 增强市场流动性
5.1.3 信用违约指数交易规则
5.1.4 信用违约指数功能研究
5.1.5 信用违约指数交易的参与者
5.2 欧洲信用违约指数
5.3 北美信用违约指数
5.4 信用违约指数防范系统性风险的实证研究
5.4.1 问题的提出
5.4.2 信用违约指数与股票指数
5.4.3 Pearson 定量分析
5.4.4 结论分析
5.5 本章小结
第6章 我国发展信用衍生产品市场研究
6.1 我国信用衍生产品参与者银行业的分析
6.1.1 美国次级贷款债券危机的警示
6.1.2 我国银行业资产组合管理需要信用衍生产品
6.1.3 我国银行业专业化进程需要发展信用衍生产品
6.1.4 我国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现状
6.1.5 我国商业银行风险管理存在的问题
6.1.6 信用衍生产品表外业务的优势
6.1.7 新巴塞尔协议的要求
6.2 我国信用衍生产品参与者保险业分析
6.2.1 我国保险业发展现状
6.2.2 保险业参与信用衍生产品市场的研究
6.2.3 保险业承担信用风险实证研究
6.3 我国信用衍生产品参与者基金业分析
6.4 信用衍生产品发展的基础信用评级制度在我国的发展
6.4.1 信用评级业发展的政策环境已基本成熟
6.4.2 投融资改革与资本市场发展将促进评级市场的发展
6.4.3 《新巴塞尔资本协议》有利于评级机构的发展
6.5 我国金融衍生产品发展的现状分析
6.5.1 中国金融衍生产品交易场所的发展
6.5.2 金融衍生产品在我国商业银行的发展
6.6 本章小结
第7章 我国信用衍生产品应用研究
7.1 信用衍生产品在我国发展的现状
7.1.1 准信用衍生产品在我国银行业发展现状
7.1.2 准信用衍生产品在银行理财产品的风险
7.1.3 解决我国准信用衍生产品风险的建议
7.2 运用单一标的资产信用违约互换管理我国信贷集中风险
7.2.1 信贷集中风险的成因
7.2.2 信用悖论与信用要求的差价分析
7.2.3 信贷集中风险管理方法的演进
7.2.4 我国银行业信贷集中风险的现状和危害
7.2.5 使用单一标的资产信用违约互换产品化解我国信贷集中的问题
7.3 从信用违约指数期货入手积极发展我国信用衍生产品
7.3.1 我国信用指数发展现状
7.3.2 积极设立我国信用违约指数
7.3.3 积极设我国信用违约指数期货交易
7.4 完善我国信用衍生产品市场的监管
7.4.1 金融衍生产品市场的监管体系
7.4.2 金融衍生产品市场监管的发展趋势
7.4.3 完善我国信用衍生产品市场的监管
7.5 注重信用衍生产品交易人才的培养
7.6 本章小结
结束语
参考文献
致谢
本文编号:3760519
【文章页数】:160 页
【学位级别】:博士
【文章目录】:
内容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导论
1.1 问题的提出
1.2 文献回顾
1.3 目前研究的不足
1.4 研究的意义
1.5 研究内容
1.6 论文的创新之处
1.6.1 信用衍生产品分类研究
1.6.2 改进John Hull-White 模型的适用性
1.6.3 信用违约指数与系统性风险的Pearson 分析
1.7 论文的不足之处
1.8 论文的技术路径
1.8.1 研究方法
1.8.2 技术路径
第2章 信用风险与信用风险转移理论研究
2.1 信用风险的内涵
2.1.1 信用风险的定义和类别
2.1.2 信用风险的特征
2.2 信用风险的定价理论
2.2.1 信用风险定价发展历程
2.2.2 默顿简化模型
2.2.3 杰诺—特恩布尔模型
2.2.4 风险率模型
2.3 信用风险转移理论
2.3.1 信用风险转移理论发展背景
2.3.2 信用风险转移方式
2.3.3 信用风险转移市场特性分析
2.3.4 信用风险转移的信息不对称风险
2.3.5 信用风险转移理论的新进展
2.4 本章小结
第3章 信用衍生产品市场构件与产品分类研究
3.1 信用衍生产品的发展现状
3.2 信用衍生产品的参与者
3.2.1 商业银行
3.2.2 保险公司
3.2.3 对冲基金
3.2.4 资产管理者
3.2.5 公司
3.3 信用衍生产品的特性和功能
3.3.1 信用衍生产品的特性分析
3.3.2 信用衍生产品的功能研究
3.4 信用衍生产品分类研究
3.4.1 信用衍生产品的种类介绍
3.4.2 信用衍生产品的分类依据
3.4.3 信用衍生产品的分类
3.5 本章小结
第4章 单一标的资产信用违约互换机理研究
4.1 单一标的资产信用违约互换运行模式
4.1.1 单一标的资产信用违约互换含义
4.1.2 信用事件和交割方式
4.2 单一标的资产信用违约互换市场案例
4.3 单一标的资产信用违约互换市场参与者分析
4.3.1 交易的买方
4.3.2 交易的卖方
4.4 信用违约互换模型研究
4.4.1 John Hull- White 信用违约互换模型
4.4.2 对违约可能性的估计
4.4.3 离散时间点违约发生的分析
4.4.4 回收率的假设
4.4.5 信用违约互换定价
4.4.6 John Hull-White 的信用违约互换模型假设的改进
4.5 本章小结
第5章 信用违约指数产品机理研究
5.1 信用违约指数研究
5.1.1 信用违约指数产生动因
5.1.2 增强市场流动性
5.1.3 信用违约指数交易规则
5.1.4 信用违约指数功能研究
5.1.5 信用违约指数交易的参与者
5.2 欧洲信用违约指数
5.3 北美信用违约指数
5.4 信用违约指数防范系统性风险的实证研究
5.4.1 问题的提出
5.4.2 信用违约指数与股票指数
5.4.3 Pearson 定量分析
5.4.4 结论分析
5.5 本章小结
第6章 我国发展信用衍生产品市场研究
6.1 我国信用衍生产品参与者银行业的分析
6.1.1 美国次级贷款债券危机的警示
6.1.2 我国银行业资产组合管理需要信用衍生产品
6.1.3 我国银行业专业化进程需要发展信用衍生产品
6.1.4 我国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现状
6.1.5 我国商业银行风险管理存在的问题
6.1.6 信用衍生产品表外业务的优势
6.1.7 新巴塞尔协议的要求
6.2 我国信用衍生产品参与者保险业分析
6.2.1 我国保险业发展现状
6.2.2 保险业参与信用衍生产品市场的研究
6.2.3 保险业承担信用风险实证研究
6.3 我国信用衍生产品参与者基金业分析
6.4 信用衍生产品发展的基础信用评级制度在我国的发展
6.4.1 信用评级业发展的政策环境已基本成熟
6.4.2 投融资改革与资本市场发展将促进评级市场的发展
6.4.3 《新巴塞尔资本协议》有利于评级机构的发展
6.5 我国金融衍生产品发展的现状分析
6.5.1 中国金融衍生产品交易场所的发展
6.5.2 金融衍生产品在我国商业银行的发展
6.6 本章小结
第7章 我国信用衍生产品应用研究
7.1 信用衍生产品在我国发展的现状
7.1.1 准信用衍生产品在我国银行业发展现状
7.1.2 准信用衍生产品在银行理财产品的风险
7.1.3 解决我国准信用衍生产品风险的建议
7.2 运用单一标的资产信用违约互换管理我国信贷集中风险
7.2.1 信贷集中风险的成因
7.2.2 信用悖论与信用要求的差价分析
7.2.3 信贷集中风险管理方法的演进
7.2.4 我国银行业信贷集中风险的现状和危害
7.2.5 使用单一标的资产信用违约互换产品化解我国信贷集中的问题
7.3 从信用违约指数期货入手积极发展我国信用衍生产品
7.3.1 我国信用指数发展现状
7.3.2 积极设立我国信用违约指数
7.3.3 积极设我国信用违约指数期货交易
7.4 完善我国信用衍生产品市场的监管
7.4.1 金融衍生产品市场的监管体系
7.4.2 金融衍生产品市场监管的发展趋势
7.4.3 完善我国信用衍生产品市场的监管
7.5 注重信用衍生产品交易人才的培养
7.6 本章小结
结束语
参考文献
致谢
本文编号:3760519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fazhanlunwen/376051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