循环经济的风险识别、评估与控制
本文关键词:循环经济的风险识别、评估与控制
【摘要】:循环经济的实施蕴含着一定的风险,主要包括环境与健康风险、技术风险、市场风险、信息风险以及道德与制度风险,对上述风险进行清晰的识别、评估和控制,是促进循环经济健康发展的重要因素。在实际工作中,采用主观概率的方法对风险进行评估更为可行。通过对循环经济风险的识别和评估,市场主体和政府均需采取一系列相关措施来进行风险控制,保护和引导循环经济的健康发展。
【作者单位】: 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北京大学城市与环境学院;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
【关键词】: 循环经济 风险识别 风险评估 风险控制
【基金】:国家科技支撑计划课题“区域循环经济技术及发展模式的风险评估及决策支持研究”(2012BAC03B02)
【分类号】:F124.5
【正文快照】: 1引言循环经济是我国正大力推行的国家战略之一。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的持续高速增长速度创造了世界上罕有的经济奇迹;但伴随着工业化进程的推进,我国的环境容量已超越了极限。目前,我国的污染是发达国家的30倍,世界污染最严重的20个城市,我国占了16个[1]。传统的高投入、高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5条
1 曹彩虹;;现代循环经济研究理论述评[J];管理世界;2014年12期
2 陆学;陈兴鹏;;循环经济理论研究综述[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4年S2期
3 王普查;董阳;宿晓;;基于循环经济的企业环境成本控制研究[J];生态经济;2013年09期
4 张墨;朱坦;;“十二五”时期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促进循环经济的关键政策研究[J];生态经济;2011年08期
5 敖宏;邓超;;论循环经济模式下我国资源型企业的发展策略[J];管理世界;2009年04期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刘艳芹;;《循环经济促进法》背景下的企业环境保护责任研究[J];现代商业;2017年10期
2 韦欣;龙文静;王于鹤;;循环经济的风险识别、评估与控制[J];生态经济;2017年03期
3 贾宁;;浅析循环经济视角下安徽省中小企业绿色营销的路径选择[J];时代经贸;2017年06期
4 赵光;冀丽爽;郭星;陈婷;马放;陈忠林;;沼气能源为核心的寒地生态农业循环经济能流分析[J];中国沼气;2017年01期
5 郝晓地;李天宇;Mark van Loosdrecht;江瀚;曹达U_;;蓝色经济下的水技术变革[J];中国给水排水;2017年02期
6 章甜甜;闫晓明;郑露露;陶敬;董雪云;何成芳;朱鸿杰;;循环农业内涵及典型模式研究进展[J];浙江农业科学;2017年01期
7 姜勇志;荣希印;;海河下游冶金工业区循环经济研究[J];东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6年S2期
8 彭美萍;;水泥企业环境成本的控制研究[J];中国乡镇企业会计;2016年12期
9 付金朋;武春友;;城市绿色转型与发展进程溯及[J];改革;2016年11期
10 刘星宇;张晓红;;基于循环经济的企业成本管理研究[J];财会学习;2016年21期
【二级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王国印;;论循环经济的本质与政策启示[J];中国软科学;2012年01期
2 王晓燕;林华娇;;企业环境成本控制框架构建[J];财会通讯;2012年01期
3 王保乾;;循环经济发展模式及实现途径的理论研究综述[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1年S2期
4 金涌;冯之浚;陈定江;;循环经济:理念与创新[J];中国工程科学;2010年01期
5 周宏春;;促进我国再生资源产业发展的思路与对策[J];再生资源与循环经济;2008年06期
6 向来生;郭亚军;孙磊;陈明华;;循环经济评价指标体系分析[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07年02期
7 王林清;蔡继彪;熊英;;论循环经济发展模式下资源型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培育[J];理论月刊;2007年01期
8 李兆前;;地方政府推进循环经济发展的局限性及对策研究——以山东省日照市为例[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06年06期
9 诸大建;邱寿丰;;生态效率是循环经济的合适测度[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06年05期
10 国家统计局“循环经济评价指标体系”课题组;李德水;张为民;;“循环经济评价指标体系”研究[J];统计研究;2006年09期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刘巧;迎接“循环经济”的到来[J];广东经济;2001年01期
2 冯良;关于推进循环经济的几点思考[J];广西节能;2002年04期
3 李剑;;人与自然在循环经济中握手[J];中外房地产导报;2002年22期
4 ;何谓“循环经济”[J];求知;2003年02期
5 冯之浚;″循环经济″是个大战略[J];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2003年05期
6 冯久田,尹建中,初丽霞;循环经济理论及其在中国实践研究[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03年02期
7 ;环保总局四大措施推进循环经济[J];化工管理;2003年11期
8 田丁;循环经济与传统经济之间关系如何?[J];辽宁城乡环境科技;2003年03期
9 李颖,杨慧敏;循环经济:经济与环境双赢的生态化经济[J];兰州学刊;2003年05期
10 张力,卢平书;关于钨制品行业发展循环经济的一点思考[J];硬质合金;2003年04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发展循环经济,建设节能环保新型青钢[A];山东金属学会第五届冶金能源学术委员会换届暨冶金企业节能工作经验交流会议经验交流材料[C];2009年
2 刘国才;;推进循环经济发展的关键问题[A];2010中国环境科学学会学术年会论文集(第一卷)[C];2010年
3 范小克;;发展中国特色循环经济(一)——兼论循环经济的三个基本层面[A];三生共赢论坛·2009北京会议会议材料[C];2009年
4 范小克;;发展中国特色循环经济(二)——运用“和谐技术”建设“和谐工程”[A];三生共赢论坛·2009北京会议会议材料[C];2009年
5 钱进强;;试论企业在循环经济发展中的作用[A];北部湾国际商贸物流发展研究:广西北部湾经济区商贸物流发展研讨会论文集[C];2008年
6 ;我国循环经济2008年发展报告[A];中国环境保护产业发展报告(2008年)[C];2009年
7 王厚亮;;贯彻循环经济理念 促进区域经济发展——合肥市发展循环经济工作的实践[A];安徽节能减排博士科技论坛论文集[C];2007年
8 王岑生;;竖立循环经济理念 创建生态示范行业[A];科学发展观与循环经济学术论文集[C];2004年
9 诸大建;;在新发展观的平台上认识和发展循环经济[A];发展循环经济 落实科学发展观——中国环境科学学会2004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4年
10 黄海峰;马重芳;吴国蔚;陈超;;借鉴国外先进经验推进我国循环经济的发展[A];发展循环经济 落实科学发展观——中国环境科学学会2004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4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刘纯友;专家为我省发展循环经济献策[N];安徽日报;2005年
2 ;循环经济:奋力崛起新机遇[N];安徽日报;2005年
3 石中元;初露端倪的循环经济[N];北京日报;2004年
4 本报记者 赵庆国;循环经济的圈一定要画圆[N];中国改革报;2005年
5 郭军;发展循环经济:理念与立法并举[N];中国改革报;2005年
6 鲁潍;“经营环保”与实现“循环经济”[N];中国环境报;2002年
7 记者 郭文生;天津推行循环经济[N];中国环境报;2003年
8 周雁凌 庄家成;山东八项措施力推循环经济[N];中国环境报;2004年
9 安徽省人大常委会副主任 季昆森;将循环经济的原理渗透到环保工作中[N];中国环境报;2005年
10 记者 原二军;循环经济改变发展模式[N];中国环境报;2005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李伟;我国循环经济的发展模式研究[D];西北大学;2009年
2 黎雪林;我国循环经济的系统分析、评价与管理研究[D];暨南大学;2007年
3 曹旭;中国发展循环经济的区域效果分析[D];辽宁大学;2011年
4 冯南平;循环经济的若干运行模式及其政策支撑体系研究[D];合肥工业大学;2008年
5 王晶;基于循环经济的企业运行机制、模式及评价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07年
6 李岩;日本循环经济研究[D];辽宁大学;2010年
7 李长友;我国循环经济的法制保障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10年
8 沈铁冬;中国循环经济发展模式及配套措施研究[D];辽宁大学;2010年
9 鹿彦;循环经济发展:模式及实现路径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1年
10 王泽宇;海洋循环经济发展机制与布局模式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09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李宾;我国循环经济发展中的金融支持问题研究[D];广西大学;2008年
2 夏鹏;循环经济立法问题研究[D];山东理工大学;2008年
3 朴明洵;韩国与中国循环经济发展合作研究[D];青岛大学;2007年
4 王梅凌;我国循环经济法律制度研究[D];西南政法大学;2008年
5 刘青;我国循环经济立法相关问题研究[D];南京航空航天大学;2008年
6 隋欣;我国循环经济发展状况及对策分析[D];吉林大学;2009年
7 张建治;我国发展循环经济的理论及政策研究[D];山西财经大学;2006年
8 郑欣;循环经济法制相关问题研究[D];山西财经大学;2007年
9 高丽丽;循环经济与我国可持续发展问题研究[D];首都师范大学;2009年
10 潘晨;循环经济推进机制分析及我国策略[D];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2009年
,本文编号:526691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fazhanlunwen/52669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