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增长、产业结构与城镇化
本文关键词:经济增长、产业结构与城镇化——基于省级面板数据的实证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第4期(总第180期)
2014年4月
CollectedEssaysonFinanceandEconomics
财 经 论 丛
No.4(General,No.180)
经济增长、产业结构与城镇化
———基于省级面板数据的实证研究
王立新
(中南大学商学院,湖南 长沙 410083)
摘 要:本文利用2000-2012年省级面板数据,分别从全国及东中西部三个区域对我国经济增长、产业结构与城镇化之间的关系进行实证分析。研究结果发现,经济增长对
所有区域的城镇化均有正向影响,第二产业与第三产业发展水平对不同区域的城镇化影响存在差异。产业结构与经济增长如果能协调发展,则会加快城镇化;反之,则会迟滞城镇化。
关键词:经济增长;产业结构;城镇化
中图分类号:F291畅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892(2014)04-0003-06
十八大以来,中央将城镇化作为我国现代化建设的历史任务。城镇化对稳定经济增长、扩大国内需求、调整产业结构、转变经济发展方式都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制定何种政策来引导城镇化的发展,使得新型城镇化建设具有可持续发展,这关系到城镇化建设的成败。而制定符合国情的城
镇化政策,需要了解我国城镇化的实际特点以及相关经济与产业结构对它的影响。因此,本文希望通过对我国城镇化的实际情况及相关影响因素的研究,为我国新型城镇化建设决策提供依据。为此,本文在梳理现有文献的基础上,对我国的城镇化实际情况进行实证研究,并探索经济增长、产业结构与城镇化之间的关系。
城镇化是指农村人口不断向城镇转移,第二、三产业不断向城镇聚集,从而使城镇数量增加、地域规模扩大的一种自然与社会的历史过程升
[2]
[1]
①
。许多学者研究了城镇化与经济增长之间的相互关
[3]
系。MoomawandShatter(1996)实证发现,城镇化水平随着工业化水平、人均GDP等增长而上
。Henderson(2003)认为经济发展与城镇化发展高度相关
[4]
[5]
。程开明(2010)发现城市化与经济
[6]
增长之间存在较大的协调关系显著的促进作用城镇化率的偏离
。Bruckner(2012)研究发现,在非洲地区,经济发展对城镇化具有
。苏剑和贺明之
。柳思维和徐耀志(2013)认为总部经济可带动城镇化发展。
[8]
(2013)实证表明,经济因素决定的是自然城镇化率,而非经济因素决定的是实际城镇化率对自然
[7]
产业结构是指各产业的构成及各产业之间的联系和比例关系。经济发展必然伴随着产业结构的调整,劳动力将会从第一产业向第二、三产业转移
。钱纳里与赛尔奎因通过对100个国家与地区
发展的综合分析,发现随着人均收入水平的上升,工业化的演进导致产业结构的转变,带动了城镇化程度的提高。GilbertandGugle(1982)实证得出,城镇化率与第二、三产业发展高度正相关,与第
收稿日期:2013-09-16
基金项目:国家社科基金重点资助项目(13AJY015);湖南省情决策咨询研究基金资助项目(2013BZZ183)作者简介:王立新(1971-),男,湖南邵阳人,中南大学商学院博士生。① 本文对城镇化与城市化不做区别。
?3?
一产业发展负相关。Pandy(1977)实证发现,非农产业的劳动力结构对城镇化会产生正向且显著
[10]
的影响。Michaelsetal(2012)实证发现,一个地区的城镇化水平是由该地区农业初始就业水平与农业向非农产业转变的共同影响结果
[11]
[9]
。
我国许多学者对城镇化与产业结构的关系进行了实证研究。郭克莎(2002)认为,工业化过程中城市化的演进与产业结构和就业结构的转变趋势有很大的关系,工业化对城市化的促进作用主要取决于工业化对非农化的拉动效应
[12]
。师来应(2006)考察了城镇化的影响因素,发现城镇化率与
[13]
人均GDP和第三产业显著正相关,与工业产值占GDP比重相关程度不高。韩峰和李玉双
(2010)认为,城市化是促使湖南省产业结构由低级向高级演进的重要因素,湖南的城市化整体上
[14]
有利于产业结构优化升级。苏素和贺娅萍(2011)考察经济规模、产业结构和城乡收入差距等因素对城镇化的影响,其中将经济增长对城镇化的影响分为规模效应与结构效应,研究表明经济增长的规模效应显著为正,而结构效应中农业化率与城镇化之间呈显著的负相关关系。孙晓华和柴玲玲(2012)实证发现,城市化推进是第一、二产业就业比重变化的原因,第三产业就业比重增加
[16]
是城镇化提高的原因。
以上研究中,或侧重于研究经济增长与城镇化的关系,或侧重于分析产业结构与城镇化之间的关系,但均缺乏同时对经济增长、产业结构与城镇化之间关系的定量分析。大多数研究主要从国家层面或某个特定区域与省份来研究经济增长、产业结构与城镇化的关系,缺少从区域差异视角的探讨。我国幅员辽阔,各地经济发展很不平衡,区域城镇化水平、各产业结构关系也相差较大,不同地区可能呈现不同特点。因此,本文利用省级面板数据对不同地区的经济增长、产业结构与城镇化的关系进行实证检验,以期掌握我国城镇化发展的实际情况,为制定相关政策提供决策依据。
[15]
一、研究模型设定
经济增长引致产业结构演进,,产业结构演进推动城镇化,城镇化又对经济增长与产业结构变迁产生有效的促进作用。经济增长提高了居民的收入,增加了居民对城镇文明的需求,因此经济增长必然导致城镇化水平的提升。经济增长引致产业结构演进,随着产业结构升级,劳动力逐渐由农业转向第二、三产业,这种劳动力结构的非农化推动着城镇化的发展。经济增长影响产业结构变化,产业结构变化促进经济增长。一定的产业结构必须与经济规模相适应,因而须考虑产业结构与经济规模的交互作用对城镇化水平的影响。基于以上分析,我们建立如下的计量模型:
lnurbanit=ααεt0+1lnPGDPit+iStructureit+iXit+∑α∑β
i=1
i=1
k
k
其中,lnurbanit表示城镇化率,lnPGDPit表示经济增长的人均国内生产总值,Structureit为产业结构影响因素,Xit为控制变量,α0、α1、αi、βi为系数,εt为误差扰动项,i代表地区,t代表时间。
二、研究变量与数据来源
(一)变量选取
本文选取城镇化率作为被解释变量,用人均国内生产总值来衡量经济增长并作为主要解释变量。由于第二、三产业与城镇化直接相关,产业结构用第二、三产业产值占比来解释城镇化的发展,产业结构与经济增长的交互作用以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与产值占比的乘积来表示。控制变量主要
[17]
有外商直接投资、居民教育水平、人口自然增长率,这些变量符号及定义见表1所示。?4?
表1 变量定义
变量名称城镇化率人均国内生产总值第二产业产值占比第三产业产值占比第二产业与经济增长交互作用第三产业与经济增长交互作用
工业产值占比外商直接投资额占比
居民教育水平人口自然增长率
符号lnurbanlnPGDPlnsecondlnthirdlnPGDP×lnsecondlnPGDP×lnthirdlnindustrylnFDIlnedupopgrow
定 义
城镇常住人口占该地区常住总人口比重的对数
人均国内生产总值的对数
第二产业生产总值与国内生产总值之比的对数第三产业生产总值与国内生产总值之比的对数人均国内生产总值的对数与第二产业占比的对数之积人均国内生产总值的对数与第三产业占比的对数之积
工业生产总值占国内生产总值之比的对数外商直接投资利用额与国内生产总值之比的对数
各地每万人中在校大学生人数的对数
各地一定时期内人口自然增长数与该时期内平均人口数之比
(二)样本选择及数据来源
本文以全国及东部、中部、西部作为研究对象,分析经济增长及产业结构变化对城镇化的影响。东部地区包括北京、天津、河北、辽宁、上海、江苏、浙江、福建、山东、广东、海南等11个省市,中部地区包括黑龙江、吉林、山西、安徽、江西、河南、湖北、湖南等8省,西部地区包括广西、内蒙古、四川、重庆、贵州、云南、陕西、甘肃、青海、宁夏、新疆等11个省市自治区。由于西藏部分数据缺失较多,故本文没有将其纳入样本考虑,最后本文共得到30个截面样本。
本文的样本期间选择2000-2012年,主要原因是国家统计局在1999年发布了枟关于统计上划分城乡的规定(试行)枠对城镇人口和乡村人口的统计口径做了新的规定,不同于以前的非农人口与农业人口。以往的许多研究多采用非农人口占总人口的比例来分析城镇化。事实上,非农人口比率与城镇人口比率两者存在较大差异,采用非农人口比率衡量城镇化率并不合适。所有的数据来自各省的统计年鉴,没有城镇人口数据的省份从枟新中国60年统计资料汇编枠中获得。外商直接投资采用实际利用外商直接投资额数据,并经过汇率换算,汇率数据来自CCER中国经济金融数据库。为了控制各变量的异方差性,除人口自然增长率外,本文对各变量均采用自然对数形式用于模型的回归分析。
三、估计结果及分析
对所有变量进行平稳性分析,我们发现所有变量均为一阶单整,变量间存在协整关系。限于篇幅,有关报告表格在本文中予以省略。经F检验与LM检验,说明模型应选择个体固定效应。Hausman检验拒绝随机效应模型,故选择个体固定效应模型。本文分别对全国及东中西部地区的样本进行回归分析(结果见表2所示)。
从全国样本来看,模型的拟合系数较高,各系数都显著通过统计检验。lnPGDP的系数为正,说明经济增长对城镇化的影响显著为正。第二、三产业占比的系数都显著为正,说明第二、三产业发展对推动我国城镇化有着正向影响。产业结构与经济增长的交互作用系数都显著为负,说明第二、三产业与经济发展没有很好的匹配,这对城镇化产生了滞后的影响。这与苏剑和贺明之(2013)的观点类似,他们认为非经济因素使得实际城镇化对自然城镇化产生了偏离。控制变量ln-FDI的回归系数显著为正,说明外商直接投资对我国城镇化产生了正向影响,这与已有的研究类[18]
似。居民教育水平的回归系数为正,说明居民教育水平的提高对城镇化产生了正向影响。我国自20世纪末开始大规模的高校扩招,提高了人们的教育水平,而受过高等教育的大学生不愿再回到农村生活,从而提高了城镇化水平。人口自然增长率的系数显著为正,说明人口的自然增长对城镇化率也产生正向影响(其系数值很小),但这种影响对城镇化并不明显。
?5?
表2 经济增长、产业结构对城镇化的影响
变量lnPGDPlnsecondlnthirdlnPGDP×lnsecondlnPGDP×lnthird
lnFDIlnedupopgrow组内R
2
全国2.104
倡倡倡
东部2.761
倡倡倡
中部1.950
倡倡倡
西部
倡倡
1.861倡
(7.112)
倡倡
2.708倡(8.551)
倡倡
2.764倡(5.952)
倡倡
-0.259倡(-7.426)
倡倡
-0.266倡(-5.366)0.013倡倡(1.769)
倡倡
0.073倡(4.416)
倡倡
0.009倡(3.127)0.974390
(4.857)
倡倡
3.952倡(8.106)
倡倡
3.672倡(3.774)
倡倡
-0.357倡(-6.652)
倡倡
-0.335倡(-3.247)0.019(0.859)
倡
0.066倡(1.892)-0.0004(-0.064)0.967143
(2.042)
1.517(1.183)
倡倡
3.511倡(3.373)-0.141(-0.901)
倡倡
3.506倡(3.374)
倡倡
0.041倡(2.641)
倡倡
0.058倡(1.965)0.009(1.074)0.958104
(4.642)
倡倡
2.427倡(4.943)0.793(1.155)
倡倡
-0.313倡(-5.711)-0.124倡(-1.637)
倡倡
0.017倡(3.108)
倡倡
0.073倡(3.259)
倡倡
0.009倡(3.399)0.982143
样本数
注:括号内为t统计值;“倡倡倡”、“倡倡”、“倡”分别表示在1%、5%和10%的水平上显著。
从东部地区的样本来看,模型的拟合系数较好。lnPGDP的系数及第二、三产业占比系数都显著为正,说明经济增长及第二、三产业的发展对城镇化都产生显著的正向影响。各项系数都明显高于全国水平,说明东部地区的经济增长及产业结构对城镇化的影响都高于全国的平均水平。产业结构与经济增长的交互作用系数显著为负且其值大于全国水平,说明东部地区的产业结构与经济增长的不匹配对城镇化的迟滞作用要大于全国平均水平。控制变量lnFDI对城镇化虽然有正向影响,但并不显著。考虑汇率变动的影响,在东部地区,实际使用的FDI并没有逐年上升,因而FDI对东部地区的城镇化影响并不明显。居民教育水平的回归系数显著为正,说明东部地区的教育水平提升对城镇化产生了积极的影响,东部地区的整体教育水平高于全国,其对城镇化影响也大于全国水平。人口自然增长率对东部地区城镇化的影响为负,但并不显著。整个东部地区的人口自然增长率近十多年来都处于较低的水平,而且某些地区的人口自然增长率多年为负值,所以其对城镇化的影响并不显著。
从中部地区的样本来看,模型的拟合系数整体较好。lnPGDP的系数、产业占比的系数均为正,但第二产业占比系数不显著,说明经济增长及第三产业发展对中部地区城镇化具有正向影响,但第二产业发展对城镇化没有产生实质影响。这与冯子标(2005)的研究类似证实中部地区并没有大规模承接东部地区产业转移
[20]
[19]
,朱涛和周双(2013)也
。中部地区的第二产业与经济增长的交互作
用系数为负但不显著,第三产业与经济增长的交互作用系数显著为正。近十几年来,中部地区的第三产业得到快速发展,相对于第二产业而言,其与地区经济增长的合理匹配有力地推动了城镇化发展。控制变量lnFDI的系数显著为正,说明中部地区的外商直接投资对城镇化水平产生了正向影
响。人口自然增长率的系数为正,但不显著。中部地区的人口自然增长率高于东部地区,但低于西部地区,没有负增长,近年来人口自然增长率虽有所上升,但仍处于较低的水平,对城镇化的影响不明显。
西部地区的模型同样拟合较好。与东、中部地区一样,经济增长是推动西部地区城镇化发展的主要因素。在产业结构方面,第二产业发展对城镇化产生显著的正向影响,产业结构与经济增长的交互作用显著迟滞城镇化的发展。第三产业对城镇化的发展影响不显著。西部地区的第三产业发展?6?
速度落后于第二产业,其在产业结构中的占比也低于东、中部地区,因而对城镇化没有产生显著影响。FDI对城镇化产生显著正向影响。西部地区的人口自然增长率对城镇化产生显著正向影响,这与近年来西部地区人口自然增长率较高且不断上升有关。
四、稳健性检验
(一)变量内生性检验
经济增长及产业结构对城镇化产生影响,同时城镇化水平的提升也将带动经济增长及产业结构调整。如果经济增长、产业结构与城镇化之间存在变量的内生性,将会使上述回归结果受到质疑。为此,本文对上述变量进行面板格兰杰因果检验,其原理是将自变量作为因变量,考察原因变量的滞后期对原自变量的影响验(见表3所示)。
表3 因变量为lnPGDP的面板格兰杰因果检验
lnurban1lnurban2
滞后二期-1.3351.436lnurban1lnurban2滞后三期-1.1601.014[21]
。限于篇幅,本文仅报告全国样本中因变量为经济增长的lnPGDP的检
0.1840.154
0.2490.313 注:lnurban1、lnurban2、lnurban3分别为城镇化率的自然对数的滞后一期、二期与三期。
由表3可知,检验结果显示经济增长与城镇化之间不存在双向因果关系,其他变量与城镇化之
间也不存在,故变量间没有内生性。主要原因是我国严格的户籍制度使城镇化对经济增长的影响有限。产业结构与城镇化之间也不存在严格的双向因果关系,主要是由于我国的城镇化长期滞后于工业化
[22]
,因此表2的回归结果是可信的。
(二)变量替代性检验
关于产业结构对城镇化的影响,国内外文献都论证工业化与城镇化的关系。为此,我们用工业产值占比(工业产值/GDP)代替第二产业产值占比进行回归检验。研究结果表明,用工业产值占比代替第二产业占比后,上述结论基本保持不变,说明分析结论具有一定的稳健性。
五、结 语
本文利用2000-2012年全国30个省市自治区的面板数据,运用面板数据模型,对全国及东中西部地区的经济增长、产业结构与城镇化之间关系进行了实证研究,并进行了稳健性检验,最终我们得到以下结论:在全国层面上,经济增长及第二、三产业发展对城镇化带来显著正向影响,产业结构与经济增长的交互作用迟滞了城镇化。经济增长对所有区域的城镇化水平的提升均有正向影响,而第二、三产业发展对不同区域的城镇化影响存在差异,产业结构与经济增长的交互作用能加快或迟滞不同区域的城镇化。对于东部地区,第二、三产业能显著正向影响城镇化水平,产业结构与经济增长的交互作用迟滞了城镇化。对于中部地区,第二产业对城镇化的影响并不显著,而第三产业能显著正向影响城镇化;第二产业与经济增长的交互作用迟滞了城镇化,而第三产业与经济增长的交互作用加快了城镇化。对于西部地区,第二产业发展对城镇化产生显著正向影响,而第三产业发展对城镇化的影响并不显著。产业结构与经济增长的交互作用迟滞了城镇化。
?7?
博泰典藏网btdcw.com包含总结汇报、表格模板、出国留学、外语学习、农林牧渔、自然科学以及经济增长、产业结构与城镇化——基于省级面板数据的实证研究等内容。
本文共2页12
本文关键词:经济增长、产业结构与城镇化——基于省级面板数据的实证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80059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fazhanlunwen/8005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