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业遗产背景下创意产业园外围护墙体再利用策略研究
本文关键词:工业遗产背景下创意产业园外围护墙体再利用策略研究 出处:《北京建筑大学》2016年硕士论文 论文类型:学位论文
【摘要】:随着我国工业转型期的到来和新城市化进程的快速发展,城市空间结构面临重新调整和布局。城市核心区腾退了大量的有污染和转型工业的厂区。这些区域中,不少因其沉淀了工业时代的历史和文化印记,成为记载城市发展和工业时代的一份见证和遗产。如何有效保护和利用这些工业遗产,也就成为了当今时代讨论的热点话题。当前一种比较流行的趋势是将这些工业遗产改造成为创意产业园,本研究是在这样的前提下,对此类改造中,外围护墙体再利用问题加以深入研究和探索。并结合实际工程,提出设计策略。本研究在外围护墙体再利用设计研究的过程中引用了“织补”理论,提出了同质和异质的概念,并提出相应的策略为外围护墙体要素再利用技术措施提供理论支持。本文基于目前国内外工业遗产改造为创意产业园所取得的成果和发展状况出发,结合国内工业遗产改造为创意产业园的典型案例进行调研和分析,对改造后创意产业园外围护墙体的实际问题进行总结,得出了外围护墙体再利用中的相关影响因素,分别从功能形式和人文社会两方面进行阐述。然后对外围护墙体的再利用价值进行了总结,分别从外围护墙体的主体要素和外围护墙体再利用的关系两个方面进行拆分和分析,基于“织补”理论,提出同质与异质的概念。分别以延续性、更新和重构为导向,提出了外围护墙体要素再利用技术措施,基于同质利用、同质局部拆除、异质更换、异质增加、异质增建五种策略,对外围护墙体的外墙面、门窗、饰面材料、墙面附属物等要素提出了具体的设计方法。最后,从城市环境、厂区环境和建筑内环境入手进行外围护墙体的整合设计。并通过北京第二热电厂改造设计的实例,对前面提出的改造策略和设计方法进行验证和思考,并对实际项目改造过程中的问题进行了总结。对工业遗产改造为创意产业园外围护墙体再利用策略的研究,希望在改造时,既有利于工业建筑遗产的工业性和历史性得到延续,也能符合创意产园的环境和功能需求,并为其它工业遗产改造为创意产业园过程中的外围护墙体的改造提供帮助和参考。
[Abstract]:With the coming of China's industrial transformation and the rapid development of new urbanization process, the urban spatial structure is facing readjustment and layout. Because of its deposition of the history and cultural imprint of the industrial age, it has become a witness and heritage recording the urban development and the industrial age, and how to protect and utilize these industrial heritage effectively. At present, a popular trend is to transform these industrial heritage into creative industrial parks, this research is in such a premise, in such a transformation. The reutilization of outer retaining wall is deeply studied and explored, and the design strategy is put forward in combination with practical engineering. In this study, the theory of "darning" is cited in the course of the research on the reuse design of outer envelope wall. The concepts of homogeneity and heterogeneity are proposed. The corresponding strategies are put forward to provide theoretical support for the reuse of wall elements. This paper is based on the achievements and development of the transformation of industrial heritage into creative industry park at home and abroad. Based on the investigation and analysis of the typical cases of the transformation of domestic industrial heritage into creative industry park, this paper summarizes the practical problems of the wall protection outside the creative industry park after the transformation. The related factors in the reutilization of the outer enclosure wall are obtained, respectively, from the function form and the humanities social two aspects. Then the value of the external envelope wall reuse is summarized. This paper divides and analyzes the main elements of the outer envelope wall and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reuse of the outer envelope wall, and puts forward the concepts of homogeneity and heterogeneity based on the theory of "darning". Under the guidance of renewal and reconstruction, this paper puts forward five strategies based on homogeneous utilization, homogenous partial demolition, heterogeneous replacement, heterogeneity increase and heterogeneity construction. The exterior wall, doors and windows, decorative materials, wall appendages and other elements of the external envelope wall are put forward. Finally, from the urban environment. The environment of the plant area and the interior environment of the building proceed with the integrated design of the outer enclosure wall, and through the example of the retrofit design of the second thermal power plant in Beijing, the transformation strategy and design method put forward above are verified and considered. The paper also summarizes the problems in the process of the transformation of the actual project, and studies the strategy of reusing the industrial heritage into the wall outside the creative industry park, hoping that it can be used in the process of reconstruction. It is not only conducive to the industrial and historical heritage of industrial buildings to be continued, but also in line with the environment and functional needs of creative production park. It also provides the help and reference for the reconstruction of other industrial heritage in the process of creative industry park.
【学位授予单位】:北京建筑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TU984.114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工业遗产之下塔吉尔宪章[J];建筑创作;2006年08期
2 俞孔坚;方琬丽;;中国工业遗产初探[J];建筑学报;2006年08期
3 陆邵明;;关于城市工业遗产的保护和利用[J];规划师;2006年10期
4 单霁翔;;关注新型文化遗产:工业遗产的保护[J];北京规划建设;2007年02期
5 俞孔坚;朱强;李迪华;;中国大运河工业遗产廊道构建:设想及原理(上篇)[J];建设科技;2007年11期
6 朱强;俞孔坚;李迪华;彭文洁;;大运河工业遗产廊道的保护层次[J];城市环境设计;2007年05期
7 ;工业遗产的保护与利用——欧美工业文化的复兴[J];江苏城市规划;2007年01期
8 张京成;;我国工业遗产管理体制改革与完善的几点思考[J];科技智囊;2008年12期
9 王丽;洪明强;;“鞍山工业遗产”研究[J];辽宁科技大学学报;2008年Z1期
10 翁林敏;王波;;后工业时代无锡工业遗产的保护与更新[J];建筑师;2008年06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于红;;文化生态视角下的天津工业遗产再利用[A];城市规划和科学发展——2009中国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C];2009年
2 朱强;袁剑华;;遗产廊道评价方法—以大运河工业遗产为例[A];城市规划和科学发展——2009中国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C];2009年
3 Eusebi Casanelles i Rahola;;二十一世纪关于工业遗产的思考(英文)[A];北京论坛(2007)文明的和谐与共同繁荣——人类文明的多元发展模式:“人类遗产对文明进步的启示”考古分论坛论文或摘要集[C];2007年
4 邓春太;;工业遗产调查与评价方法初探——以南京为例[A];规划创新:2010中国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C];2010年
5 谭超;任福君;;我国工业遗产中潜在科普设施利用初探[A];中国科普理论与实践探索——2010科普理论国际论坛暨第十七届全国科普理论研讨会论文集[C];2010年
6 葛天阳;;选择合适的保护性再利用模式,推动成功的工业遗产复兴[A];生态文明视角下的城乡规划——2008中国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C];2008年
7 齐奕;丁甲宇;;工业遗产评价体系研究——以武汉市现代工业遗产为例[A];生态文明视角下的城乡规划——2008中国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C];2008年
8 徐怡丽;董卫;;工业遗产保护与再利用策略探索——以黄浦江沿线工业遗产为例[A];多元与包容——2012中国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12.城市文化)[C];2012年
9 周威;陈畅;;“华山1914”对天津工业遗产创意类保护利用的新启示[A];城市时代,协同规划——2013中国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11-文化遗产保护与城市更新)[C];2013年
10 李剑波;;北京对工业遗产的保护利用及探索[A];北京学研究2013:文化·产业·空间[C];2013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张丛笑;保护好工业遗产这笔财富[N];宝鸡日报;2006年
2 桂娟;工业遗产:待开发的“富矿”[N];中国财经报;2006年
3 东方言;保护“工业遗产”刻不容缓[N];中国财经报;2006年
4 李莉;北京呼吁抢救工业遗产[N];中国改革报;2007年
5 周润健 蔡玉高 杨守勇;错误观念是保护工业遗产“拦路虎”[N];中国改革报;2007年
6 张金山 作者单位 中国社会科学院旅游研究中心;国外工业遗产旅游的经验借鉴[N];中国旅游报;2006年
7 本报记者 杨晓东 通讯员 冉旭 张晓林;工业遗产:亟待保护和开发的“富矿”[N];中国煤炭报;2006年
8 化民;保护“工业遗产”,,为明天留下历史[N];中国审计报;2006年
9 彩荷;“工业遗产”保护:一个紧迫而前瞻的战略课题[N];中国文化报;2006年
10 李佳;立法拯救工业遗产,刻不容缓[N];中国文化报;2007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4条
1 田燕;文化线路视野下的汉冶萍工业遗产研究[D];武汉理工大学;2009年
2 寇怀云;工业遗产技术价值保护研究[D];复旦大学;2007年
3 朱强;京杭大运河江南段工业遗产廊道构建[D];北京大学;2007年
4 季宏;天津近代自主型工业遗产研究[D];天津大学;2012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孙磊;无锡近代工业遗产试论[D];扬州大学;2008年
2 王川;天津近代优秀工业遗产改造与利用浅析[D];天津大学;2007年
3 伍福军;工业遗产景观再生设计倾向性研究[D];重庆大学;2008年
4 王月;城市工业用地重组中工业遗产的保护与更新[D];天津大学;2008年
5 汪瑜佩;上海工业遗产的再利用[D];复旦大学;2009年
6 刘旎;上海工业遗产建筑再利用基本模式研究[D];上海交通大学;2010年
7 彭芳;我国工业遗产立法保护研究[D];武汉理工大学;2009年
8 胡刚;城市工业遗产的创意开发[D];上海社会科学院;2010年
9 袁筱薇;维护再利用工业遗产的重要性与方法[D];西南交通大学;2007年
10 郑彦洁;新旧之间[D];四川大学;2007年
本文编号:1386016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chanyejingjilunwen/138601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