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经济论文 > 产业经济论文 >

影子银行对我国产业发展影响的研究

发布时间:2018-01-06 22:45

  本文关键词:影子银行对我国产业发展影响的研究 出处:《山东大学》2017年硕士论文 论文类型:学位论文


  更多相关文章: 影子银行 产业发展 VAR模型 货币政策


【摘要】:2008年爆发的金融危机对全球经济的发展产生了巨大的冲击。国内外学者的研究表明影子银行的发展从某种程度上诱发了此次金融危机。金融稳定理事会(FSB)将影子银行定义为具有期限错配、信用创造、高杠杆、流动性转换等特征,能够引发系统性风险,并不受金融监管体系监管的信用媒介。2008年之后,我国的影子银行规模迅速发展壮大,对我国产业发展的影响越来越突出。相关统计资料显示:影子银行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了产业发展对资金的需求,2003年影子银行在社会融资总规模中的占比是7%,而2013年此占比上升至29.8%。通过影子银行,社会上大量的闲散资金流向三大产业,解决了很多中小型企业融资难、融资贵的问题。但影子银行不受金融监管体系的监管,一旦发生流动性紧缩,极易引发系统性风险,这将会严重制约产业的健康发展。本文首先对影子银行的发展进行了理论研究。界定影子银行的范围,分析影子银行的特征,并从金融抑制理论、金融创新理论以及社会经济环境影响三个方面探究影子银行产生和快速发展的原因。研究表明2008年金融危机之后政府出台的4万亿计划、央行采取的一松一紧货币政策、利率管制、传统商业银行存款增长乏力、互联网信息技术的发展以及企业资金需求得不到满足等都是导致我国影子银行产生和快速发展的原因。随后探究影子银行与经济发展、产业发展以及货币政策之间的关系。研究表明影子银行是把双刃剑,对经济、产业发展以及货币政策的实施既有积极的影响,也会带来一些消极影响。最后探究我国影子银行的发展现状,2015年我国影子银行资产规模增长30%,截至2015年底我国影子银行资产总量约53万亿元,相当于国内生产总值的79%。但随着政府采取一系列监管措施,影子银行核心部分(委托贷款、信托贷款、未贴现银行承兑汇票)的增长在逐渐放缓。其次,本文通过实证分析探究影子银行对产业发展的影响。主要选取1991-2015年的数据,构建VAR模型。研究结果显示:第一,三大产业和货币政策与影子银行之间具有长期稳定的关系。第二,最开始影子银行并没有立即对三大产业的发展产生影响,具有一定的滞后性,但对货币供应量和借贷成本立即产生正向的影响;对通货膨胀水平立即产生负向的影响,但影响效果比较小。之后随着时间的推移,影子银行对三大产业的发展和货币政策的实施既有积极的影响,也有消极的影响,影响效果最终趋于稳定。第三,影子银行对第一产业发展的影响最大,其次是第二产业、通货膨胀水平、货币供应量、第三产业,最后是借贷成本。第四,最开始第一产业和第二产业的发展会促进影子银行的发展;但第三产业的发展会阻碍影子银行的发展,而货币政策并没有立即对影子银行的发展产生影响,有一定的滞后性。之后随着时间的推移,三大产业和货币政策对影子银行的发展既有积极的影响,也有消极的影响,影响效果最终趋于稳定。第五,对影子银行发展影响最大的是第三产业,其次是第二产业、第一产业、借贷成本、货币供应量,最后是通货膨胀水平。可见产业发展对影子银行的影响大于货币政策。最后,根据理论和实证研究结果,从政策监管、货币政策实施以及影子银行自身等几个方面为影子银行的健康发展提出建议。
[Abstract]:This paper studies the development of shadow banking in China . It shows that the shadow bank has a positive influence on the development of the industry . However , as time goes on , the shadow bank has positive influence on the development of the three major industries and the implementation of monetary policy . The third is that the development of the shadow bank has positive influence on the development of the shadow bank , and the second industry , the first industry , the borrowing cost , the money supply , and the last is the inflation level .

【学位授予单位】:山东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7
【分类号】:F832.3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巴曙松;;加强对影子银行系统的监管[J];中国金融;2009年14期

2 王晓雅;;次贷危机背景下影子银行体系特性及发展研究[J];生产力研究;2010年11期

3 何海峰;;影子银行的真身与法镜[J];金融博览;2011年02期

4 李扬;;影子银行体系发展与金融创新[J];中国金融;2011年12期

5 中国人民银行合肥中心支行金融稳定处课题组;;金融稳定理事会关于加强影子银行监管的政策建议及对我国的启示[J];金融发展评论;2011年08期

6 曹勇;;对影子银行体系及其管理的几点思考[J];西南金融;2011年08期

7 贺丽丽;;影子银行体系的特征与监管[J];现代商业;2011年24期

8 胡雪琴;;从风险视角探讨影子银行及其中国化现状[J];金融管理与研究;2011年09期

9 张远;;加强我国影子银行监管 防范系统性风险[J];西部金融;2012年02期

10 陈雪雁;;强化金融监管力度 遏制“影子银行”蔓延[J];黑河学刊;2012年05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6条

1 崔宇清;;影子银行及其监管问题研究——基于影子银行工具的法律分析[A];金融法学家(第五辑)[C];2013年

2 宋国良;高超;宋成;;中国式影子银行兴起的原因及其宏观效应分析[A];第九届中国软科学学术年会论文集(下册)[C];2013年

3 尚玮;;影子银行风险防范与法律规制研究[A];金融法学家(第四辑)[C];2012年

4 徐宝林;陈澍;;中国影子银行对货币政策中介目标的影响——基于2005-2012年季度数据的实证分析[A];第八届(2013)中国管理学年会——金融分会场论文集[C];2013年

5 李真;;“中国式影子银行”:体系、风险与法律监管路径[A];金融法学家(第五辑)[C];2013年

6 梁涛;;分业监管模式下影子银行监管问题的进化博弈分析[A];市场经济与增长质量——2013年岭南经济论坛暨广东经济学会年会论文集[C];2013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记者 王小波;“影子银行”监管:风险与效率如何平衡?[N];经济参考报;2011年

2 安邦咨询研究员 贺军;对“影子银行”要一分为二[N];社会科学报;2011年

3 杨冬 邱晨;影子银行问题:中国式次贷危机?[N];证券时报;2011年

4 谭洪涛 蔡春 西南财经大学会计学院;影子银行影响金融稳定的内在机理[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1年

5 记者 金立新;对“影子银行”监管如何到位?[N];金融时报;2011年

6 马卓 张奎 李丽;谁来监管“影子银行”?[N];国际商报;2012年

7 周波 宋馨;国外如何监管影子银行[N];中国财经报;2012年

8 记者 肖旺;强化对“影子银行”监测与监管[N];金融时报;2012年

9 记者 马翠莲;加强“影子银行”监管和规范[N];上海金融报;2012年

10 记者 王宇 王培伟;“影子银行”魅影几重[N];新华每日电讯;2012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韩阳;美国影子银行体系与金融危机[D];吉林大学;2016年

2 谭炯;中国影子银行体系风险管理研究[D];武汉大学;2014年

3 高绪阳;中国影子银行体系规制研究[D];山东大学;2017年

4 冯建秀;宏观审慎视角的中国影子银行风险研究[D];北京交通大学;2017年

5 于菁;中国影子银行对宏观经济影响的作用机理研究[D];东北财经大学;2013年

6 张宏铭;中国影子银行效应、风险及监管研究[D];辽宁大学;2014年

7 李睿;利率双轨制、影子银行和经济增长[D];山东大学;2015年

8 王s,

本文编号:1389871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chanyejingjilunwen/1389871.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45432***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