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业再集聚对北京经济增长影响的路径分析
本文关键词:产业再集聚对北京经济增长影响的路径分析 出处:《首都经济贸易大学》2016年硕士论文 论文类型:学位论文
【摘要】:北京经济发展取得举世瞩目的成绩,但在发展过程中也存在着产业布局一定程度上与要素禀赋相悖,高端制造业发展不足,现代服务业需进一步提升的现状。北京要实现经济可持续的增长,必须在产业集聚的基础上,实现新的集聚,即再集聚。论文从产业集聚定义出发,讨论了产业集聚对经济发展作用的理论基础,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北京产业再集聚的三类产业,即高新技术产业,现代生产性服务业和文化创意产业,并描述了其发展现状。本文较为详细的论述了北京产业再集聚的三个路径,即旧产业移除、新产业集聚及新集聚产业对旧产业改造作用。并对生产性服务业进行集聚度的测算,通过建立VEC模型以再集聚产业的生产性服务业区位熵,第二产业增加值及北京地区生产总值为主要数据,验证产业再集聚对经济增长的影响及产业再集聚对传统的第二产业改造效果。实证结果表明,从1978年到2014年生产性服务业对在北京的经济发展中始终起到的促进作用,服务业对北京经济增长作用明显,与此同时,生产性服务业产业再集聚对传统第二产业的改造也起到一定作用,二三产业联动逐渐显现,对经济可持续、协同增长作用逐渐显现。在此基础上,对北京的产业再集聚实现城市功能再定位及促进经济增长提出政策建议。
[Abstract]:Beijing's economic development has made remarkable achievements, but there are also industrial layout to a certain extent and factor endowment conflict in the process of development, the development of high-end manufacturing, modern service industry to further enhance the status of Beijing. To achieve sustainable economic growth, must be based on the industrial agglomeration, the implementation of the new cluster, namely again from the industrial agglomeration agglomeration. Definition, discusses the theory of industrial agglomeration based on the role of economic development, on this basis, we put forward three kinds of industry of Beijing industry agglomeration, namely high-tech industry, modern production services and cultural and creative industries, and its development status. This paper describes in detail the three path of Beijing industry agglomeration, the old industry removed, new industrial agglomeration and new industrial agglomeration effect on the transformation of the old industry. And to the producer service industry in the calculation of poly, Through the establishment of VEC model in producer service industry agglomeration industrial location entropy, the added value of the second industry and Beijing GDP as the main data, verify the industry agglomeration effects on economic growth and industrial agglomeration effect and the second industry to transform the traditional. The empirical results show that from 1978 to 2014 of producer services in Beijing's economic development has played a role in promoting the service industry, obvious effect on Beijing economic growth at the same time, production service industry agglomeration and the transformation of the traditional second industry also plays a certain role in the two or three industry linkage gradually, to the sustainable economic growth, the collaborative role gradually. On the basis of Beijing's industrial agglomeration to realize the city function positioning and promoting economic growth and put forward some policy suggestions.
【学位授予单位】:首都经济贸易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F127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周振华;产业关联深化的新变化、基础及其结构平衡[J];东南学术;2005年01期
2 戴志敏;;产业创新传导关联和技术传导系数研究[J];科技进步与对策;2009年14期
3 顾绎清;移入产业关联受阻的初步分析[J];浙江学刊;1990年03期
4 张文明;经济决策必须重视产业关联[J];中国党政干部论坛;1999年06期
5 韩华林;;提升产业竞争力的标准[J];上海经济;2001年06期
6 周振华;;信息化与产业关联的外延扩展[J];中国经济问题;2004年03期
7 袁嘉良;;浅析奥运经济对我国体育产业的发展[J];企业经济;2006年10期
8 淦玉华;;我国体育产业的发展与趋势分析[J];商场现代化;2007年27期
9 樊正强;李奇;;国际产业转移相关问题研究[J];商业时代;2010年12期
10 韩晓明;;河南省批发零售业的产业关联分析[J];河南科技;2010年23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邱灵;申玉铭;任旺兵;;北京市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的产业关联与空间分布特征研究[A];地理学与生态文明建设——中国地理学会2008年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C];2008年
2 杨雪春;王茂军;;区域产业关联网络结构的复杂性分析——以四川省为例[A];中国地理学会百年庆典学术论文摘要集[C];2009年
3 姜洁;;关于如何发展小城镇问题的几点思考[A];创新沈阳文集(D)[C];2009年
4 李国平;王春杨;袁薇薇;马小雨;;我国区域特色优势产业与科技资源配置的匹配关系研究[A];中国地理学会百年庆典学术论文摘要集[C];2009年
5 王国平;;产业升级的核心:拓展企业主体行为[A];上海市经济学会学术年刊(2009)[C];2009年
6 黄选高;;关于广西承接产业转移的若干思考[A];坚持科学承接产业转移 促进广西又好又快发展——“广西承接产业转移理论研讨会”优秀论文集[C];2007年
7 耿鹏;赵昕东;;基于GVAR模型的产业内生联系与外生冲击分析[A];2009中国国有经济发展论坛——危机与变局中的国有经济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9年
8 吴志文;;林下产业的发展与新经济增长点的培育[A];第十三届中国科协年会第16分会场-沿海生态建设与城乡人居环境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1年
9 韩军;雷娟;;流通业对山西承接产业转移的作用研究[A];第五届中国中部商业经济论坛论文集[C];2011年
10 钟明;张晓彤;危海霞;;城市产业发展的研究——以葫芦岛市为例[A];2013年9月建筑科技与管理学术交流会论文集[C];2013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刘卫国;国际产业转移新趋向与我们的对策[N];常州日报;2006年
2 王志国;产业转型应重视生产性服务业发展[N];河北日报;2013年
3 东北师范大学商学院 赵鑫 山东理工大学商学院 吴石磊;文化产业发展对居民消费的影响机制分析[N];光明日报;2014年
4 ;产业经济学基本知识问答[N];山西日报;2001年
5 李正发 (作者单位:市社科院城经所);产业创新的四个关键环节[N];长江日报;2007年
6 本报记者 谷亚光;文化产业在应对危机中异军突起[N];中国改革报;2009年
7 本报记者 郭玉志 中宣部文化体制改革办副主任 高书生;社会资本有望支撑文化产业步入上升期[N];中国企业报;2009年
8 记者 胡敏 许静 曾小清;灾区产业在恢复重建中优化升级[N];四川日报;2010年
9 徐德昭 黄虎波;战略性产业选什么?[N];东莞日报;2010年
10 ;去年文化产业实现增加值163.39亿元[N];深圳商报;2005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邢琪;北京市第三产业升级与协调发展研究[D];首都经济贸易大学;2014年
2 王乐;泳装产业园区生产性服务业发展模式研究[D];辽宁工程技术大学;2015年
3 肖建勇;饭店产业融合的机理、路径与风险研究[D];华侨大学;2012年
4 韩颖;我国若干产业发展对经济社会影响的数量分析[D];东北大学;2007年
5 张云;基于全球价值链的国际产业转移研究[D];武汉理工大学;2011年
6 李迎旭;日本对亚洲产业转移问题研究[D];吉林大学;2012年
7 张建平;东亚产业关联研究[D];吉林大学;2010年
8 徐康宁;产业聚集形成的原因和影响的研究[D];复旦大学;2003年
9 徐强;中国产业集聚形成机理与发展对策研究[D];厦门大学;2003年
10 高宇列;天目山区山核桃产业成长研究[D];北京林业大学;2011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罗怡;广州市产业创新对策研究[D];华南理工大学;2015年
2 王亚薇;河北省旅游产业与体育产业的融合发展研究[D];燕山大学;2015年
3 栗婧岩;增长方式转变、产业关联与中国通货膨胀传导机制[D];东北财经大学;2016年
4 焦超;北京市批发零售业对经济发展的影响研究[D];四川农业大学;2014年
5 徐士杰;西藏拉萨经济技术开发区产业集聚政策研究[D];西藏大学;2016年
6 孙上茜;区域旅游产业集聚衡量及经济影响研究[D];南京大学;2013年
7 倪首芳;生产性服务业扩大开放的产业关联效应研究—从保税区到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D];华东师范大学;2016年
8 吕向阳;河南省承接国际产业转移的收入增长效应研究[D];长春工业大学;2016年
9 李季真;京津冀三省市文化产业竞争力评价实证研究[D];河北经贸大学;2016年
10 崔e,
本文编号:1401345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chanyejingjilunwen/140134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