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经济论文 > 产业经济论文 >

基于专利分析的产业创新主体关系网络研究

发布时间:2018-01-10 01:06

  本文关键词:基于专利分析的产业创新主体关系网络研究 出处:《大连理工大学》2015年硕士论文 论文类型:学位论文


  更多相关文章: 关联网络 合作网络 静态特征 演化特征


【摘要】:在经济全球化发展的今天,开放式创新已经成为企业在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优先选择的创新模式。创新网络是在开放式创新的背景下,一定范围内的行为主体共同参与创新活动所建立的关系的总和。理论和实践证明主动融入创新网络对企业在开放式创新环境下有效获取外部资源具有重要意义。因此,有必要对创新网络的结构特征以及演化情况进行深入研究。创新主体所拥有的专利信息是其技术水平的直接体现,通过科学计量方法分析专利信息,能够揭示主体间的技术关系,从而构建目标领域的创新主体关系网络,为进一步的网络分析提供方法路径。本文在现有理论研究的基础上对产业创新主体关系网络进行了概念界定,认为特定领域的创新主体关联网络和创新主体合作网络作为产业创新主体关系网络的不同类型,可以分别通过测度创新主体间专利耦合关系与共有专利来构建。从网络静态特征和演化特征两个方面系统提出了创新主体关联网络和合作网络分析的理论框架,并从数据准备、专利计量分析、可视化分析、结果分析与应用等环节构建了基于专利计量的创新主体关联网络和创新主体合作网络情报分析流程。最后,以平板显示领域1984-2013年间的专利数据为基础,每10年为一个时间段,结合专利计量、信息可视化技术及社会网络分析等方法,实证分析了该领域特定时间段内60个主要创新主体的技术关联网络与合作网络的整体与个体特征,以及分阶段的动态演化特征。结果显示,平板显示领域技术更新速度快,创新主体位势变动频繁,主体间联系日益密切。关联网络的静态分析揭示了目标技术领域内创新主体的分布格局、网络位置以及相互间的关联特性,演化分析更进一步展现了领域整体技术趋势、分布趋势以及个体的技术位势变迁和技术发展倾向。合作网络的静态分析揭示了目标技术领域内创新主体间合作关系的分布特征以及个体在合作关系中体现出的技术活跃性与融合性,演化分析更进一步体现了区域间合作关系的变化规律、高频合作集群的形成与演变以及个体技术特性的变迁。对产业创新主体关系网络特性的演化分析为行业领域内的创新主体利用全球性资源提升技术创新能力提供了重要的技术情报。
[Abstract]:With the development of economic globalization, open innovation has become the first choice of innovation mode in the increasingly fierce market competition. Innovation network is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open innovation. The theory and practice prove that active integration into innovation network is of great significance for enterprises to obtain external resources effectively in open innovation environment. So... It is necessary to deeply study the structural characteristics and evolution of innovation network. The patent information owned by the innovation subject is the direct embodiment of its technical level, and the patent information is analyzed by scientific measurement method. It can reveal the technological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agents, and then construct the network of the innovative subject relationship in the target field. This paper defines the concept of industrial innovation subject relationship network on the basis of existing theoretical research. It is considered that the related network of innovation subject and the cooperative network of innovation subject are different types of relationship network of industrial innovation subject. It can be constructed by measuring the patent coupling relationship between innovation agents and common patents, and the theoretical framework for the analysis of innovation agents' associated networks and cooperative networks is put forward systematically from the static and evolutionary characteristics of the network. And from the aspects of data preparation, patent measurement analysis, visual analysis, result analysis and application, this paper constructs the information analysis flow of innovation agent association network and innovation agent cooperative network based on patent measurement. Finally. Based on patent data from 1984 to 2013 in the field of flat panel display, every 10 years as a time period, combined with patent measurement, information visualization technology and social network analysis methods. This paper empirically analyzes the overall and individual characteristics of the technical association network and the cooperative network of 60 main innovation agents in a specific period of time in this field, as well as the dynamic evolution characteristics in stages. 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technology update speed of flat panel display field is fast, the potential of innovation subject changes frequently, and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subjects is increasingly close. The static analysis of the correlation network reveals the distribution pattern of the innovation subject in the target technology field. Network location and the correlation between each other, evolution analysis further shows the overall technical trend of the field. The static analysis of the cooperative network reveals the distribution characteristics of the cooperative relationship among the innovation agents in the field of target technology and the expression of the individual in the cooperative relationship. Technical activity and fusion. Evolution analysis further reflects the law of the change of interregional cooperation. The formation and evolution of high-frequency cooperative clusters and the changes of individual technological characteristics. The analysis of the evolution of the relationship network characteristics of industrial innovation agents provides the innovation agents in the field of industry with the use of global resources to enhance the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 ability. Important technical information.
【学位授予单位】:大连理工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5
【分类号】:F273.1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赵新刚;郭树东;闫耀民;;美国圣地亚哥的创新集群及其对我国的启示[J];生产力研究;2006年08期

2 王缉慈;;创新集群 高新区未来之愿景与目标[J];中国高新区;2006年10期

3 马颂德;;加强创新集群培育 实现高新区新跨越[J];中国高新区;2006年10期

4 马颂德;;加强创新集群培育 实现高新区新跨越[J];中国高新技术企业;2006年06期

5 姜金贵;梁静国;;企业间的技术创新集群及其生命周期研究[J];现代管理科学;2007年11期

6 钟书华;;创新集群:概念、特征及理论意义[J];科学学研究;2008年01期

7 吴瑞芹;张仁开;;上海发展创新集群的战略研究[J];经济前沿;2008年06期

8 张仁开;;培育创新集群 提升创新能级[J];安徽科技;2008年10期

9 滕堂伟;;关于创新集群问题的理论阐述[J];甘肃社会科学;2008年05期

10 王福涛;钟书华;;创新集群政策的兴起及其在中国的发展[J];科技管理研究;2009年07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陈海华;陈松;;创新集群的相关研究及进展[A];第四届中国科学学与科技政策研究会学术年会论文集(Ⅰ)[C];2008年

2 王海源;谢洪明;余志良;蓝海林;;整合创新主体研究[A];管理科学与系统科学研究新进展——第7届全国青年管理科学与系统科学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3年

3 解学梅;;创新集群跨区域协同创新网络对企业创新绩效的影响机制[A];中国梦:道路·精神·力量——上海市社会科学界第十一届学术年会文集(2013年度)[C];2013年

4 黄西川;刘国柱;;基于技术链与产业链交互效应的创新集群构建路径研究[A];第六届中国科技政策与管理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0年

5 张欣;;哈尔滨市创新能力的成长与提升研究:副省级城市比较[A];繁荣学术 服务龙江——黑龙江省第二届社会科学学术年会优秀论文集(下册)[C];2010年

6 王克群;;发展创新文化,,培育创新精神[A];科学发展观:理论·模式·实践——山东省社会科学界2006年学术年会文集(4)[C];2006年

7 朱孔来;孙小素;闫峰;;自主创新能力有关理论及其统计监测[A];科学发展观:理论·模式·实践——山东省社会科学界2006年学术年会文集(4)[C];2006年

8 张玉明;;中国创新产出的空间分布及空间相关性研究[A];当代中国辽宁发展·创新·和谐——辽宁省第二届哲学社会科学学术年会获奖成果文集[C];2009年

9 张向阳;张长生;;广州科技型小微企业“创新驱动”实证调研[A];科技型小微企业创新发展论坛论文集[C];2013年

10 王钦;;中国企业自主创新与品牌建设:基本理论、实践选择与案例研究[A];中国企业管理研究会年度报告(2006—2007)——中国企业自主创新与品牌建设学术研讨会暨中国企业管理研究会2006年年会论文集[C];2006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李壮 杨文利;创新集群 高新区事业发展的“二次创业”嗑[N];中国高新技术产业导报;2006年

2 记者 宋茜;南昌高新区打造五大产业创新集群[N];江西日报;2007年

3 记者 关秋实;我市着力打造特色文化产业创新集群[N];承德日报;2014年

4 本报记者 李蕴棋;集合区域能量 昂起创新“龙头”[N];长春日报;2007年

5 杨文利;打破低端锁定高新区创新集群不断升级[N];中国高新技术产业导报;2006年

6 李壮 杨文利;高新区主任纵论创新集群与国家高新区发展[N];中国高新技术产业导报;2006年

7 中华工商时报总编辑 黄文夫;高新区应当成为创新企业的总部基地[N];中国高新技术产业导报;2006年

8 记者 刘传书;培育创新集群实现国家高新区新跨越[N];科技日报;2006年

9 邱尧 记者  陈明喜;南昌高新区打造五大产业创新集群[N];南昌日报;2007年

10 辜胜阻;中小企业是自主创新的生力军[N];鞍山日报 ;2008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李卫国;创新集群评价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09年

2 丁魁礼;创新集群知识治理机制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0年

3 于秀彬;科技创新集群的系统科学研究[D];吉林大学;2010年

4 王福涛;创新集群成长动力机制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09年

5 仵凤清;基于自组织理论与生态学的创新集群形成及演化研究[D];燕山大学;2012年

6 夏亚民;国家高新区自主创新系统研究[D];武汉理工大学;2007年

7 张克俊;国家高新区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园区研究[D];西南财经大学;2010年

8 操龙灿;企业自主创新体系及模式研究[D];合肥工业大学;2006年

9 何山;产品创新平台理论与方法研究[D];武汉理工大学;2003年

10 Hong Yong-Woong;在华韩资中小企业创新问题研究[D];吉林大学;2011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姜维军;产业集群向创新集群演进的动力研究[D];长沙理工大学;2010年

2 郭丽莎;创新集群的生成机制及其政策选择[D];郑州大学;2011年

3 林秀玉;创新集群的结构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1年

4 韦明;基于云背景的产学研协同创新机制研究[D];内蒙古工业大学;2015年

5 李静;福建省产学研协同创新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15年

6 李晓娟;基于制度熵的企业协同创新系统评价研究[D];山西大学;2015年

7 王然;企业创新行为与区域知识承载力系统的关系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15年

8 张红虹;基于专利分析的产业创新主体关系网络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15年

9 王晶晶;创新集群的生命周期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07年

10 余泽民;创新集群模式分类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07年



本文编号:1403233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chanyejingjilunwen/1403233.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269f4***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