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州都市圈产业结构转型对经济增长贡献的空间异质性
本文关键词:徐州都市圈产业结构转型对经济增长贡献的空间异质性 出处:《经济地理》2017年06期 论文类型:期刊论文
更多相关文章: 产业结构转型 经济增长 贡献 空间异质性 徐州都市圈
【摘要】:整合多部门经济模型、偏离份额分析和空间自相关等方法模型,分析了1996—2014年徐州都市圈产业结构转型对经济增长贡献的时空异质性特征,并揭示了驱动经济增长的产业作用。结果表明:徐州都市圈产业结构转型对经济增长贡献呈减弱之势,且空间相对差异呈拉大之势;产业结构转型的经济增长效应呈现由市区向外围递减的核心边缘型空间格局,与中心城市产业结构层次高而外围县域低的空间分布具有一致性;空间关联上,HH型县域逐渐向豫东、皖北地区集中,LL型县域逐渐向京沪铁路线以东地区集聚,第二产业是驱动整个都市圈空间两极分化的主要动因;核心区域第二、三产业的结构推动效应在降低而竞争优势增强,而外围地区第三产业的结构推动效应在增强而竞争优势在减弱,产业结构合理化更益于外围经济增长。
[Abstract]:Integrating multi-sector economic model, deviation share analysis and spatial autocorrelation model, this paper analyzes the spatio-temporal heterogeneity of the contribution of industrial structure transformation of Xuzhou metropolitan area to economic growth from 1996 to 2014. 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industrial structure transformation of Xuzhou Metropolitan area has weakened its contribution to economic growth, and the spatial relative difference is increasing. The economic growth effect of the industrial structure transformation presents the core marginal spatial pattern of decreasing from the urban area to the periphery, which is consistent with the spatial distribution of the industrial structure of the central city with a high level while the peripheral county is low. The spatial correlation of HH type county area is gradually towards the east of Henan Province, and the centralization of the LL type county area in northern Anhui Province is gradually gathering to the east of the Beijing-Shanghai railway line. The secondary industry is the main driver driving the spatial polarization of the whole metropolitan area. The second and third industries in the core region are reducing the structure driving effect and strengthening the competitive advantage, while the third industry structure driving effect in the peripheral areas is increasing and the competitive advantage is weakening. Rationalization of industrial structure is more beneficial to peripheral economic growth.
【作者单位】: 江苏师范大学地理测绘与城乡规划学院;南京特殊教育师范学院城市与区域发展研究中心;
【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41371146;41671123;41671122) 江苏省高校“青蓝工程”科技创新团队项目
【分类号】:F127
【正文快照】: 都市圈作为我国城镇化发展的主要地域形态,是区域参与全球或国内经济分工与竞争的重要地理单元,对我国区域协调发展格局的形成起着重要促进作用[1]。产业结构作为衡量区域经济发展水平的主要标志,其优化程度关系到区域经济增长速度的快慢和质量的高低[2-3]。都市圈内部不同区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焦新颖;喻忠磊;高啸峰;张宁;;基于空间分异视角的大都市区产业结构演进——以北京为例[J];经济地理;2016年08期
2 于斌斌;;产业结构调整与生产率提升的经济增长效应——基于中国城市动态空间面板模型的分析[J];中国工业经济;2015年12期
3 孙铁山;刘霄泉;李国平;;中国经济空间格局演化与区域产业变迁——基于1952~2010年省区经济份额变动的实证分析[J];地理科学;2015年01期
4 狄乾斌;刘欣欣;王萌;;我国海洋产业结构变动对海洋经济增长贡献的时空差异研究[J];经济地理;2014年10期
5 闫人华;熊黑钢;瞿秀华;郑丽丽;;1975年以来新疆县域产业结构的空间分异研究[J];经济地理;2013年03期
6 渠立权;张庆利;陈洁;;江苏省产业结构调整对经济增长贡献的空间分析[J];地域研究与开发;2013年01期
7 牛凯;;中国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对农村经济增长影响的实证研究[J];浙江农业学报;2012年01期
8 干春晖;郑若谷;余典范;;中国产业结构变迁对经济增长和波动的影响[J];经济研究;2011年05期
9 王立平;王健;;中国产业结构变迁对区域经济增长影响分析——基于空间动态面板数据模型[J];统计与信息论坛;2010年07期
10 王迎英;曹荣林;;产业结构变动对经济增长贡献的时空差异研究——以江苏省为例[J];地域研究与开发;2010年03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杨艳琳;赵荣钧;;我国产业结构合理化综合测评体系研究[J];工业技术经济;2017年08期
2 崔景华;谢远涛;;城镇居民区域收入流动、税收负担及收入分配动态均衡[J];财经研究;2017年08期
3 王f3玢;;熊彼特假说与产业扶持政策的制度逻辑——来自中国高新技术产业经验数据的证据[J];云南财经大学学报;2017年04期
4 管叶舟;;澳门经济多元化发展的主导产业选择[J];商场现代化;2017年14期
5 何好俊;彭冲;;城市产业结构与土地利用效率的时空演变及交互影响[J];地理研究;2017年07期
6 张楠;;我国“中等收入陷阱”影响因素及跨越路径——基于经济新常态背景的实证分析[J];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2017年07期
7 许金菁;;产业结构升级量化测算方法与运用[J];统计与决策;2017年13期
8 王晓耘;张灵菡;;信息经济空间聚集模式研究——以杭州都市圈为例[J];生产力研究;2017年07期
9 陈启亮;王文涛;;中国省域金融集聚的影响因素分析[J];统计与决策;2017年12期
10 张祥祥;;江苏省与福建省产业结构的相似度研究[J];内蒙古统计;2017年03期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仇方道;唐晓丹;张纯敏;朱传耿;姚晓蔚;;江苏省工业转型的时空分异特征与机理[J];地理研究;2015年04期
2 孙铁山;;北京市居住与就业空间错位的行业差异和影响因素[J];地理研究;2015年02期
3 金碚;;中国经济发展新常态研究[J];中国工业经济;2015年01期
4 中国经济增长前沿课题组;张平;刘霞辉;袁富华;王宏淼;陆明涛;张磊;;中国经济增长的低效率冲击与减速治理[J];经济研究;2014年12期
5 李敬;陈澍;万广华;付陈梅;;中国区域经济增长的空间关联及其解释——基于网络分析方法[J];经济研究;2014年11期
6 黄群慧;;“新常态”、工业化后期与工业增长新动力[J];中国工业经济;2014年10期
7 余壮雄;杨扬;;大城市的生产率优势:集聚与选择[J];世界经济;2014年10期
8 于斌斌;金刚;;中国城市结构调整与模式选择的空间溢出效应[J];中国工业经济;2014年02期
9 杨家伟;乔家君;;河南省产业结构演进与机理探究[J];经济地理;2013年09期
10 李在军;管卫华;臧磊;吕旭江;;江苏省产业结构的空间格局演变及其动力机制分析[J];经济地理;2013年08期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徐冬青;;产业结构转型:日韩两国的经验与借鉴[J];市场周刊(理论研究);2008年07期
2 杨艺敬;产业结构转型造就东方“曼哈顿”[J];上海经济;2004年02期
3 刘学功;;走信息高科技产业之路——论香港产业结构转型[J];成都信息工程学院学报;2006年01期
4 葛守昆;沈宏婷;陆岷峰;;苏南产业结构转型研究[J];扬州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8年03期
5 李建华;;产业结构转型中的效率与就业关系分析[J];江西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02期
6 程晔;;加快优化产业结构转型升级 促进苏州“三区三城”建设[J];中国集体经济;2010年27期
7 刘飞仁;栾贵勤;;“两个中心”背景下浦东产业结构转型分析[J];经济地理;2011年02期
8 罗琼;;台湾产业结构转型与渤—台两地产业合作探析[J];理论与现代化;2011年04期
9 隋广军;粤港澳产业结构转型与人力资源互补[J];特区与港澳经济;1997年06期
10 马忠国;;新形势下宁夏产业结构转型升级路径分析[J];中国集体经济;2009年21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2条
1 张二震;安礼伟;;对外开放与产业结构转型升级:昆山的经验与启示[A];社会主义经济理论研究集萃(2010)——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C];2010年
2 张家旗;;新乡市产业结构转型研究[A];第七届全国地理学研究生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C];2012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特约记者 郝晋宏 记者 仝晓飞;郊区调促结合推动产业结构转型升级[N];长治日报;2013年
2 本报记者 肖菡 许邵庭;努力推动产业结构转型升级[N];贵州日报;2013年
3 孙宝强;产业结构转型升级应谨防六大认识误区[N];中国改革报;2010年
4 记者 沈兴国 实习生 王淼;发展高端特色产业 推进产业结构转型[N];绍兴日报;2011年
5 龚震;科学认识产业结构转型升级[N];中国高新技术产业导报;2011年
6 西北政法大学经济管理学院院长 教授 刘光岭;在产业转移中推动产业结构转型升级[N];陕西日报;2012年
7 李瑛 李迎新;迁安科技创新促产业结构转型[N];新农村商报;2012年
8 副研究员 周劲 硕士 潘铮;取经日本,促产业结构转型[N];东莞日报;2013年
9 上海国际问题研究院博士 陈友骏;日本产业结构转型步履蹒跚[N];文汇报;2012年
10 记者 池银花;加快推进我市产业结构转型升级[N];闽西日报;2014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田学明;阿拉善经济开发区产业结构转型升级战略研究[D];内蒙古大学;2015年
2 刘绍滨;东莞推进产业结构转型升级的问题与对策研究[D];华南理工大学;2015年
3 朱洁然;节能减排对产业结构转型升级影响的实证研究[D];暨南大学;2015年
4 邓婷;民间资本促进产业结构转型升级的路径研究[D];南昌大学;2015年
5 张俊红;河北省产业结构转型升级的系统性融资支持研究[D];河北师范大学;2016年
6 郑杰;顺义区产业结构转型升级路径研究[D];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16年
7 达月霞;新疆产业结构转型的环境效应及调控研究[D];石河子大学;2016年
8 何瑾;区域产业结构转型升级对新型城镇化发展影响实证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16年
9 杨华;促进湖南省产业结构转型升级的财政支出政策研究[D];湖南大学;2015年
10 赵航;吉林省产业结构转型中的财政支持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6年
,本文编号:1406676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chanyejingjilunwen/140667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