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区梯度转移抑或域内产业深化——基于2003~2013年全国和长三角分区数据的产业转移分析
本文关键词:跨区梯度转移抑或域内产业深化——基于2003~2013年全国和长三角分区数据的产业转移分析 出处:《财经论丛》2017年02期 论文类型:期刊论文
【摘要】:本文对2003~2013年的低梯度地区的制造业行业中类数据进行回归分析的结果显示,产业梯度是影响区域产业转移的第一变量。而进一步关于长三角地区产业转移的细化数据显示,在空间方面,同梯度地区之间边际产业的域内转移往往强于域外转移;在时序方面,劳动密集型产业转移早于资本-技术密集型产业;在结构方面,高、低梯度地区因产业转移整体上步入产业结构上升通道,特别是制造业在高梯度地区呈现明显的逆梯度集聚或转移趋势。为此,高梯度地区可通过渐次扩大区域经济联系的方式拓展域内产业空间转移范围,低梯度地区可通过有所侧重地构建地区产业高地的方式为向域内更低梯度地区转移产业积蓄产业势能。
[Abstract]:This paper analyzes the data of manufacturing industry in low gradient area from 2003 to 2013 by regression analysis. Industrial gradient is the first variable affecting regional industrial transfer. Further detailed data on industrial transfer in the Yangtze River Delta show that the spatial aspect. The intra-regional transfer of marginal industries between the same gradient areas is often stronger than the extra-territorial transfer; In terms of timing, the transfer of labor-intensive industries is earlier than that of capital-technology-intensive industries; In terms of structure, high and low gradient areas have entered the upward path of industrial structure as a whole because of industrial transfer, especially the manufacturing industry in high gradient areas show an obvious reverse gradient agglomeration or transfer trend. For this reason. High-gradient areas can expand the scope of industrial spatial transfer by gradually expanding regional economic ties. The low gradient region can transfer the industry potential energy to the lower gradient region by constructing the regional industrial highland.
【作者单位】: 南京政治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
【基金】:长三角合作与发展共同促进基金资助项目(15CSJ04012)
【分类号】:F121.3
【正文快照】: 一、问题的提出与国内研究现状 肇始于20世纪60年代第一批次大规模的全球产业转移,使香港、新加坡、韩国和台湾等相对后发却拥有显著比较优势的国家或地区通过大量承接来自北美、西欧和日本等发达国家或地区的边际产业而相继成为新型工业化国家(地区)。80年代全球产业转移的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熊国平;中西部地区产业梯度转移中的几个问题[J];发展;2005年11期
2 饶华;;基于社会责任视角的江西承接产业梯度转移研究[J];华东经济管理;2008年11期
3 王新宁;;南昌市在产业梯度转移中应防范的问题[J];内蒙古科技与经济;2009年15期
4 谢作诗;;产业梯度转移:良辰仍未到[J];西部论丛;2009年11期
5 刘现准;;河南省承接区域产业梯度转移探析[J];当代经济;2014年01期
6 淳悦峻;;聊城市承接产业梯度转移问题研究[J];经济研究导刊;2014年10期
7 蒋伟;浅析节约型社会的产业梯度转移[J];特区经济;2005年09期
8 王桂芝;;产业梯度转移的粘性研究[J];中国城市经济;2007年07期
9 郑小娟;;论区域产业梯度转移与结构优化——以江西省龙南县承接沿海发达地区产业转移作实证分析[J];商场现代化;2007年33期
10 戴宏伟;;产业转移研究有关争议及评论[J];中国经济问题;2008年03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葛春晖;干迪;吴磊;;人口区域流动视角下的产业梯度转移——以安徽省北部地区为例[A];城市时代,协同规划——2013中国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10-区域规划与城市经济)[C];2013年
2 和朝东;;北京总体规划实施评估:产业评估与规划建议[A];多元与包容——2012中国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02.城市总体规划)[C];2012年
3 中国人民银行宜春市中心支行课题组;叶建华;;高安市承接陶瓷产业梯度转移现象引发的思考[A];宜春市纪念改革开放30周年理论研讨会论文集[C];2008年
4 沈强;;后发展地区在承接产业转移中的问题及对策[A];坚持科学承接产业转移 促进广西又好又快发展——“广西承接产业转移理论研讨会”优秀论文集[C];2007年
5 杨春燕;;承接东部产业转移 加快贺州工业发展[A];坚持科学承接产业转移 促进广西又好又快发展——“广西承接产业转移理论研讨会”优秀论文集[C];2007年
6 张刚铭;;河池承接产业转移发展的几点思考[A];桂西资源开发新思路[C];2011年
7 肖金成;;加强东西合作 促进产业转移[A];2008年中国机械工程学会年会暨甘肃省学术年会文集[C];2008年
8 杨皓然;;广西承接产业转移存在的问题及解决对策[A];坚持科学承接产业转移 促进广西又好又快发展——“广西承接产业转移理论研讨会”优秀论文集[C];2007年
9 虞锡君;钱方明;;浙商投资中部地区的特征和动因[A];长江上游经济发展与长江流域经济合作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10 陈冠百;;广西如何增强承接产业转移的针对性和有效性[A];坚持科学承接产业转移 促进广西又好又快发展——“广西承接产业转移理论研讨会”优秀论文集[C];2007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本报记者 李小彤;经济结构性减速下的产业梯度转移[N];中国劳动保障报;2014年
2 本报记者 刘小荣;南昌,如何承接沿海产业梯度转移[N];江西日报;2005年
3 于轩;中部六省推动产业梯度转移[N];中国水运报;2007年
4 本报记者 范利祥;争夺上海产业梯度转移“黄金期”[N];21世纪经济报道;2006年
5 本报编辑;汶川地震不会阻碍纺织产业梯度转移[N];中华合作时报;2008年
6 记者 余万芳;实行产业梯度转移 积极发展服务外包[N];绍兴日报;2009年
7 记者 王冰;纺织产业转移要合理布局科学规划[N];中国纺织报;2009年
8 记者 杨洁 通讯员 申海良 叶军;我市有序引导产业梯度转移大幕开启[N];嘉兴日报;2011年
9 李寒芳;福建将着力发展四大产业[N];中国纺织报;2007年
10 记者 马文宽邋李虹;河南加快产业梯度转移步伐[N];国际商报;2007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2条
1 胡丹;我国产业梯度转移及其调控研究[D];武汉理工大学;2014年
2 陈蕊;区域产业梯度转移调控研究[D];合肥工业大学;2008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李超宇;河北省与北京市产业对接问题研究[D];河北大学;2015年
2 翟林;京津冀协同发展产业用地布局及土地利用问题研究[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15年
3 王欢;甘肃省承接产业转移的金融支持研究[D];兰州财经大学;2015年
4 徐扬;城市基本公共服务对产业升级的影响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15年
5 许漫霄;东部产业转出度量视角下的西部承接产业选择问题研究[D];西安电子科技大学;2014年
6 邹双;中西部承接产业转移的行业选择研究[D];河南大学;2015年
7 周秋明;中西部地区承接产业转移的路径研究[D];河南大学;2015年
8 王奕捚;综合成本变动对产业升级的影响研究[D];南京财经大学;2014年
9 陈鑫;京津冀协同视角下的天津工业发展研究[D];天津工业大学;2016年
10 王业雯;江西省承接产业梯度转移研究[D];暨南大学;2009年
,本文编号:1407752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chanyejingjilunwen/140775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