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经济论文 > 产业经济论文 >

生产性服务业的产业关联和波及效应分析

发布时间:2018-01-18 14:43

  本文关键词:生产性服务业的产业关联和波及效应分析 出处:《天津财经大学》2016年硕士论文 论文类型:学位论文


  更多相关文章: 生产性服务业 业关联 波及 效应


【摘要】:全世界范围来看,工业和服务业的关联程度不断加强,经济服务化趋势日益明显。长期以来,由于参与国际分工体系的比较优势长期被锁定在初级生产要素上,我国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受到极大限制,生产性服务业与其他产业间的关联发展效应并未显现。金融危机过后,我国生产性服务业有了较大发展,其内部从传统产业向知识密集型产业转移,但整体上看,其发展水平并不高,发展速度缓慢,对经济的拉动能力也有所下降。价值链体系中,生产性服务业处在生产环节的中间部分,它与上下游企业之间的前后向后关联效果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进程。因此,如何加快推进我国生产性服务业发展、增强其与其他产业之间的联系、激发产业的关联发展效应成为推动我国产业结构优化调整的重中之重。基于此,本文通过构建投入产出模型来研究我国生产性服务业及其细分行业与其他产业部门联动发展机制,深入探讨生产性服务业各细分部门对各产业的波及效果,明确我国生产性服务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研究结果表明,金融危机后,我国产业结构调整的经济效应凸显,生产性服务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逐步上升,与其他产业部门的关联水平也有较大提高。但是分产业来看,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的前后向关联水平趋降,与其自身的内部关联水平上升,其主要服务对象从制造业开始向服务业转移。生产性服务业各细分行业与生产性服务业的关联效应显著且呈上升态势,这进一步说明了生产性服务业主要服务对象从制造业开始向服务业转移。同时,我国生产性服务业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以及支撑作用趋于增强,但均低于全社会平均水平。各细分行业中,租赁和商务服务业的关联水平较高,对其他行业部门的需求拉动力和供给推动力均较强;研究与综合技术服务业对其他产业的需求拉动能力较强,但供给推动力较弱;交通、仓储、邮政业、批发和零售贸易业、金融保险业对其他产业部门的供给推动作用较为显著;信息、计算机和软件业与其他产业部门之间的关联水平最低,发展相对孤立。最后,根据上述研究,本文从产业关联的视角提出了加快我国生产性服务业发展,提升产业间的良性互动,促进产业结构优化调整的对策思路。
[Abstract]:Worldwide, the degree of connection between industry and service is increasing, and the trend of economic service is becoming more and more obvious. For a long time, the comparative advantage of participating in the international division of labor system has been locked in the primary factors of production for a long time. The development of producer services in China has been greatly restricted, and the related development effect between producer services and other industries has not been shown. After the financial crisis, producer services in China have a great development. Its internal transfer from traditional industries to knowledge-intensive industries, but on the whole, its level of development is not high, the development speed is slow, the ability to pull the economy has also decreased. Value chain system. Producer services is in the middle of the production link. The backward and backward relationship between producer services and upstream and downstream enterprises affects the development process of producer services to a large extent. Therefore, how to accelerate the development of producer service industry, strengthen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producer service industry and other industries, and stimulate the related development effect of industry become the most important to promote the optimization and adjustment of China's industrial structure. This paper studies the linkage development mechanism of producer service industry and its subdivision with other industrial sectors by constructing input-output model, and probes into the ripple effect of producer service sector on each industry. The research results show that after the financial crisis, the economic effect of industrial structure adjustment in China is prominent, and the status of producer services in the national economy is gradually rising. The level of association with other industrial sectors has also been greatly improved, but by industry, the level of backward and backward correlation between producer services and manufacturing industry tends to decline, and the level of association with their own internal level rises. The main service objects are transferred from manufacturing to service. The correlation effect between producer services and producer services is significant and rising. This further shows that the main service objects of producer services begin to transfer from manufacturing to service industries. At the same time, the role of producer services in stimulating and supporting economic growth tends to increase. But they are all lower than the average level of the whole society. Among the subdivision industries, the related level of leasing and business service industry is higher, and the demand pulling force and supply driving force of other sectors are stronger; The research and comprehensive technology service industry has strong demand pulling ability to other industries, but the supply impetus is weak; Transportation, warehousing, post office, wholesale and retail trade, finance and insurance industry play a significant role in promoting the supply of other industrial sectors; Information, computer and software industry and other industrial sectors have the lowest level of correlation, relatively isolated development. Finally, according to the above research, this paper proposed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industrial linkages to accelerate the development of producer services in China. Promote the positive interaction between industries, promote the optimization of industrial structure adjustment countermeasures.
【学位授予单位】:天津财经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F719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周振华;论信息化进程中的产业关联变化[J];产业经济研究;2004年02期

2 周振华;产业关联深化的新变化、基础及其结构平衡[J];东南学术;2005年01期

3 戴志敏;;产业创新传导关联和技术传导系数研究[J];科技进步与对策;2009年14期

4 顾绎清;移入产业关联受阻的初步分析[J];浙江学刊;1990年03期

5 张文明;经济决策必须重视产业关联[J];中国党政干部论坛;1999年06期

6 韩华林;;提升产业竞争力的标准[J];上海经济;2001年06期

7 周振华;;信息化与产业关联的外延扩展[J];中国经济问题;2004年03期

8 袁嘉良;;浅析奥运经济对我国体育产业的发展[J];企业经济;2006年10期

9 淦玉华;;我国体育产业的发展与趋势分析[J];商场现代化;2007年27期

10 樊正强;李奇;;国际产业转移相关问题研究[J];商业时代;2010年12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邱灵;申玉铭;任旺兵;;北京市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的产业关联与空间分布特征研究[A];地理学与生态文明建设——中国地理学会2008年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C];2008年

2 杨雪春;王茂军;;区域产业关联网络结构的复杂性分析——以四川省为例[A];中国地理学会百年庆典学术论文摘要集[C];2009年

3 姜洁;;关于如何发展小城镇问题的几点思考[A];创新沈阳文集(D)[C];2009年

4 李国平;王春杨;袁薇薇;马小雨;;我国区域特色优势产业与科技资源配置的匹配关系研究[A];中国地理学会百年庆典学术论文摘要集[C];2009年

5 王国平;;产业升级的核心:拓展企业主体行为[A];上海市经济学会学术年刊(2009)[C];2009年

6 黄选高;;关于广西承接产业转移的若干思考[A];坚持科学承接产业转移 促进广西又好又快发展——“广西承接产业转移理论研讨会”优秀论文集[C];2007年

7 耿鹏;赵昕东;;基于GVAR模型的产业内生联系与外生冲击分析[A];2009中国国有经济发展论坛——危机与变局中的国有经济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9年

8 吴志文;;林下产业的发展与新经济增长点的培育[A];第十三届中国科协年会第16分会场-沿海生态建设与城乡人居环境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1年

9 韩军;雷娟;;流通业对山西承接产业转移的作用研究[A];第五届中国中部商业经济论坛论文集[C];2011年

10 钟明;张晓彤;危海霞;;城市产业发展的研究——以葫芦岛市为例[A];2013年9月建筑科技与管理学术交流会论文集[C];2013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刘卫国;国际产业转移新趋向与我们的对策[N];常州日报;2006年

2 王志国;产业转型应重视生产性服务业发展[N];河北日报;2013年

3 东北师范大学商学院 赵鑫 山东理工大学商学院 吴石磊;文化产业发展对居民消费的影响机制分析[N];光明日报;2014年

4 ;产业经济学基本知识问答[N];山西日报;2001年

5 李正发 (作者单位:市社科院城经所);产业创新的四个关键环节[N];长江日报;2007年

6 本报记者 谷亚光;文化产业在应对危机中异军突起[N];中国改革报;2009年

7 本报记者 郭玉志 中宣部文化体制改革办副主任 高书生;社会资本有望支撑文化产业步入上升期[N];中国企业报;2009年

8 记者 胡敏 许静 曾小清;灾区产业在恢复重建中优化升级[N];四川日报;2010年

9 徐德昭 黄虎波;战略性产业选什么?[N];东莞日报;2010年

10 ;去年文化产业实现增加值163.39亿元[N];深圳商报;2005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邢琪;北京市第三产业升级与协调发展研究[D];首都经济贸易大学;2014年

2 王乐;泳装产业园区生产性服务业发展模式研究[D];辽宁工程技术大学;2015年

3 杨彬彬;长春市产业转型研究[D];吉林大学;2016年

4 肖建勇;饭店产业融合的机理、路径与风险研究[D];华侨大学;2012年

5 韩颖;我国若干产业发展对经济社会影响的数量分析[D];东北大学;2007年

6 张云;基于全球价值链的国际产业转移研究[D];武汉理工大学;2011年

7 李迎旭;日本对亚洲产业转移问题研究[D];吉林大学;2012年

8 张建平;东亚产业关联研究[D];吉林大学;2010年

9 徐康宁;产业聚集形成的原因和影响的研究[D];复旦大学;2003年

10 徐强;中国产业集聚形成机理与发展对策研究[D];厦门大学;2003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罗怡;广州市产业创新对策研究[D];华南理工大学;2015年

2 宋安宁;文山州承接产业转移的区域外部性研究[D];云南师范大学;2015年

3 王凯华;中国造船产业关联演进实证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5年

4 伯彦村;基于投入产出表的我国金融业产业关联研究[D];重庆理工大学;2015年

5 黄丹;中部地区承接国际产业转移的经济效应分析[D];南昌大学;2015年

6 张莹;中国与中亚五国产业互补性研究[D];兰州大学;2015年

7 刘志康;赣州市承接产业转移的影响因素及对策研究[D];南昌大学;2015年

8 智元媛;长三角地区高速铁路网络对杭州旅游产业资源配置影响研究[D];浙江工业大学;2014年

9 孟敏敏;大连市旅游业的产业关联和波及效应实证分析[D];东北财经大学;2015年

10 陈蓉蓉;我国金融业与其他产业关联研究[D];南京农业大学;2014年



本文编号:1441355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chanyejingjilunwen/1441355.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6a209***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