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经济论文 > 产业经济论文 >

北京市产业关联网络演变研究

发布时间:2018-01-21 21:15

  本文关键词: 产业关联 复杂网络 拓扑特征 北京 出处:《北京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7年03期  论文类型:期刊论文


【摘要】:利用复杂网络理论和历史数据构建北京市产业关联网络模型,计算和比较2002、2005、2007、2010、2012年北京市产业关联网络的演变情况,分析其拓扑特征和社团结构演变的内在涵义。研究发现:北京市产业关联网络呈现出稀疏化的发展态势,节点之间的连边数量不断减少,网络密度逐步降低;前向关联程度最大的产业从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转变为水的生产和供应、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再转变为电力热力的生产和供应业,说明北京经济增长引擎不断升级;北京市产业关联网络的平均度和环向关联度都呈现出倒"V"型变化,环向结构越来越稀疏,这说明北京已经形成了稳定的外向型经济结构。根据研究结论,建议北京市产业发展应继续加强文化创意产业与生产性服务业在产业关联网络中的优势地位,发挥其在产业关联网络中的信号枢纽作用;对于处在产业关联网络边缘的产业应加大产业转移力度;加强能源管理,提升行业能源使用效率;产业集群应积极谋求向上突破,形成创新集群。
[Abstract]:Based on the complex network theory and historical data, this paper constructs the Beijing industry related network model, calculates and compares 2002 / 05 / 2007 / 2010. In 2012, the evolution of Beijing industrial association network was analyzed, and its topological characteristics and the inherent meaning of the evolution of community structure were analyzed. It was found that the industrial related network of Beijing showed a sparse trend of development. The number of connected edges between nodes is decreasing and the network density is gradually decreasing. The industry with the greatest forward correlation has shifted from information transmission, software and information technology services to water production and supply, transportation, warehousing and post office, and then to electricity and heat production and supply. This shows that the engine of economic growth in Beijing is constantly upgraded; The average degree and circumferential correlation degree of Beijing industrial connection network both show inverted "V" type changes, and the ring structure is becoming more and more sparse, which indicates that Beijing has formed a stable export-oriented economic structure. According to the conclusion of the study. It is suggested that the industrial development of Beijing should continue to strengthen the dominant position of cultural and creative industries and producer services in the industrial connection network, and give play to its role as a signal hub in the industrial related network. For the industry on the edge of the industrial network, we should increase the intensity of industrial transfer; Strengthen the energy management, improve the efficiency of energy use in the industry; Industrial clusters should actively seek upward breakthroughs to form innovative clusters.
【作者单位】: 北京市社会科学院市情调研中心;
【基金】:北京市社会科学院2017年青年课题项目“京津冀地区产业关联网络研究”(2017B3672);北京市社会科学院2017年重点课题项目“北京城市副中心管理机制创新与路径优化研究”(2016A3660)之阶段性成果
【分类号】:F127
【正文快照】: 一、引言产业关联是指国民经济中各产业之间存在的广泛的、复杂的和密切的技术经济联系。这种联系以产业间的投入与产出、供给与需求的数量关系为主要内容,反映了各产业间“量”的关系。各个产业在中间生产过程中相互影响、相互制约,构成了一个动态系统。分析这一动态系统内部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周振华;产业关联深化的新变化、基础及其结构平衡[J];东南学术;2005年01期

2 戴志敏;;产业创新传导关联和技术传导系数研究[J];科技进步与对策;2009年14期

3 顾绎清;移入产业关联受阻的初步分析[J];浙江学刊;1990年03期

4 张文明;经济决策必须重视产业关联[J];中国党政干部论坛;1999年06期

5 韩华林;;提升产业竞争力的标准[J];上海经济;2001年06期

6 周振华;;信息化与产业关联的外延扩展[J];中国经济问题;2004年03期

7 袁嘉良;;浅析奥运经济对我国体育产业的发展[J];企业经济;2006年10期

8 淦玉华;;我国体育产业的发展与趋势分析[J];商场现代化;2007年27期

9 樊正强;李奇;;国际产业转移相关问题研究[J];商业时代;2010年12期

10 韩晓明;;河南省批发零售业的产业关联分析[J];河南科技;2010年23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邱灵;申玉铭;任旺兵;;北京市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的产业关联与空间分布特征研究[A];地理学与生态文明建设——中国地理学会2008年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C];2008年

2 杨雪春;王茂军;;区域产业关联网络结构的复杂性分析——以四川省为例[A];中国地理学会百年庆典学术论文摘要集[C];2009年

3 姜洁;;关于如何发展小城镇问题的几点思考[A];创新沈阳文集(D)[C];2009年

4 李国平;王春杨;袁薇薇;马小雨;;我国区域特色优势产业与科技资源配置的匹配关系研究[A];中国地理学会百年庆典学术论文摘要集[C];2009年

5 王国平;;产业升级的核心:拓展企业主体行为[A];上海市经济学会学术年刊(2009)[C];2009年

6 黄选高;;关于广西承接产业转移的若干思考[A];坚持科学承接产业转移 促进广西又好又快发展——“广西承接产业转移理论研讨会”优秀论文集[C];2007年

7 耿鹏;赵昕东;;基于GVAR模型的产业内生联系与外生冲击分析[A];2009中国国有经济发展论坛——危机与变局中的国有经济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9年

8 吴志文;;林下产业的发展与新经济增长点的培育[A];第十三届中国科协年会第16分会场-沿海生态建设与城乡人居环境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1年

9 韩军;雷娟;;流通业对山西承接产业转移的作用研究[A];第五届中国中部商业经济论坛论文集[C];2011年

10 钟明;张晓彤;危海霞;;城市产业发展的研究——以葫芦岛市为例[A];2013年9月建筑科技与管理学术交流会论文集[C];2013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刘卫国;国际产业转移新趋向与我们的对策[N];常州日报;2006年

2 王志国;产业转型应重视生产性服务业发展[N];河北日报;2013年

3 东北师范大学商学院 赵鑫 山东理工大学商学院 吴石磊;文化产业发展对居民消费的影响机制分析[N];光明日报;2014年

4 ;产业经济学基本知识问答[N];山西日报;2001年

5 李正发 (作者单位:市社科院城经所);产业创新的四个关键环节[N];长江日报;2007年

6 本报记者 谷亚光;文化产业在应对危机中异军突起[N];中国改革报;2009年

7 本报记者 郭玉志 中宣部文化体制改革办副主任 高书生;社会资本有望支撑文化产业步入上升期[N];中国企业报;2009年

8 记者 胡敏 许静 曾小清;灾区产业在恢复重建中优化升级[N];四川日报;2010年

9 徐德昭 黄虎波;战略性产业选什么?[N];东莞日报;2010年

10 ;去年文化产业实现增加值163.39亿元[N];深圳商报;2005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邢琪;北京市第三产业升级与协调发展研究[D];首都经济贸易大学;2014年

2 王乐;泳装产业园区生产性服务业发展模式研究[D];辽宁工程技术大学;2015年

3 杨彬彬;长春市产业转型研究[D];吉林大学;2016年

4 肖建勇;饭店产业融合的机理、路径与风险研究[D];华侨大学;2012年

5 韩颖;我国若干产业发展对经济社会影响的数量分析[D];东北大学;2007年

6 张云;基于全球价值链的国际产业转移研究[D];武汉理工大学;2011年

7 李迎旭;日本对亚洲产业转移问题研究[D];吉林大学;2012年

8 张建平;东亚产业关联研究[D];吉林大学;2010年

9 徐康宁;产业聚集形成的原因和影响的研究[D];复旦大学;2003年

10 徐强;中国产业集聚形成机理与发展对策研究[D];厦门大学;2003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罗怡;广州市产业创新对策研究[D];华南理工大学;2015年

2 宋安宁;文山州承接产业转移的区域外部性研究[D];云南师范大学;2015年

3 王凯华;中国造船产业关联演进实证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5年

4 伯彦村;基于投入产出表的我国金融业产业关联研究[D];重庆理工大学;2015年

5 黄丹;中部地区承接国际产业转移的经济效应分析[D];南昌大学;2015年

6 张莹;中国与中亚五国产业互补性研究[D];兰州大学;2015年

7 刘志康;赣州市承接产业转移的影响因素及对策研究[D];南昌大学;2015年

8 智元媛;长三角地区高速铁路网络对杭州旅游产业资源配置影响研究[D];浙江工业大学;2014年

9 徐士杰;西藏拉萨经济技术开发区产业集聚政策研究[D];西藏大学;2016年

10 孙上茜;区域旅游产业集聚衡量及经济影响研究[D];南京大学;2013年



本文编号:1452549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chanyejingjilunwen/1452549.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a3abd***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