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经济论文 > 产业经济论文 >

由承接国际产业转移向自主创新发展的突围——着眼于深圳、浦东对雄安新区建设启示的历史考察

发布时间:2018-02-01 02:04

  本文关键词: 深圳 浦东新区 承接国际产业转移 自主创新 产业升级 出处:《中国经济史研究》2017年05期  论文类型:期刊论文


【摘要】:产业由低端向中高端迈进,是中国提升在国际上的产业竞争力、在价值链上能够充分分享发展成果、跨越"中等收入陷阱"的必然选择,是现代化的基础和重要标志之一。深圳、浦东在先行先试进程中,由国内短缺经济时期承接国际产业转移,到国内买方市场形成、经济全球化快速推进而竞争激烈,再向自主创新发展的转型,实际上是对跨国资本及与之融合的高科技垄断的突围。这一历史进程积累的经验有,新区建设不能止步于政策优惠对企业和产业的聚集,而是应致力于在市场竞争下增强自主创新发展能力;在坚持社会主义基本制度下引入外资,促进公有制经济与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创新发展;尊重产业发展规律,既要有全球视野的向产业高端迈进的创新发展布局,还要着眼于区内外产业的协调发展;既要形成通过经济社会协调发展聚集人才,还要形成能够保障公平竞争的社会环境。这些可供正在进行的雄安新区建设和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借鉴。
[Abstract]:Industry from low-end to high-end forward, is to enhance the international competitiveness of the industry in Chinese, can fully share the fruits of development in the value chain, the inevitable choice across the "middle income trap", is one of the basis of modernization and an important symbol of Shenzhen, Pudong in the pilot process, by the domestic shortage economy period to undertake international industrial transfer to the domestic market, the formation of rapid economic globalization and fierce competition, the transition to the development of independent innovation, in fact is a breakthrough of transnational capital and technology monopoly and fusion. The historical process of accumulation of experience, new construction can not stop at the preferential policies on enterprise and industry agglomeration, but should be committed to enhancing the development of independent innovation ability in market competition; the introduction of foreign capital in adhering to the basic socialist system, promote public ownership economy and various ownership economy Innovation and development; respect for the law of industrial development, toward the high-end industry innovation development layout is a global view of the coordinated development, but also focus on the area inside and outside the industry; it is necessary to form the coordinated economic and social development of talent accumulation, but also formed to protect the social environment of fair competition for reference. These are the new male the construction and supply side structural reforms.

【作者单位】: 中国社会科学院当代中国研究所;
【基金】:国家社科基金重大委托项目“改革开放历史经验研究”(批准号:2015MZD009)阶段性成果之一
【分类号】:F127
【正文快照】: 由于深圳经济特区、浦东新区试验为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探路的国家战略定位,以及试验的成功,学界对于深圳经济特区、浦东新区的研究一直是热点,国际上也把深圳、浦东作为观察中国改革开放的窗口。就经济史视角而言,相关研究主要集中在这样几个方面:深圳经济特区、浦东新区实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李婷婷;;江淮多妖娆 崛起正当时——我省自主创新发展巡礼[J];江淮;2010年10期

2 ;上半年我国自主创新发展形势分析[J];中国经贸导刊;2008年16期

3 尚晓慧;;云南省产业自主创新发展现状及对策研究[J];生态经济(学术版);2009年02期

4 郭民生;;中部自主创新发展的瓶颈[J];创新科技;2006年05期

5 熊荣生;;制约宁波产业自主创新发展的瓶颈及其对策[J];企业经济;2008年05期

6 杨传明;;基于上海世博机遇的苏州自主创新发展研究[J];苏州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03期

7 许新宇;新经济下的我国产业梯度转移[J];科技创业月刊;2005年07期

8 熊国平;中西部地区产业梯度转移中的几个问题[J];发展;2005年11期

9 饶华;;基于社会责任视角的江西承接产业梯度转移研究[J];华东经济管理;2008年11期

10 王新宁;;南昌市在产业梯度转移中应防范的问题[J];内蒙古科技与经济;2009年15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4条

1 葛春晖;干迪;吴磊;;人口区域流动视角下的产业梯度转移——以安徽省北部地区为例[A];城市时代,,协同规划——2013中国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10-区域规划与城市经济)[C];2013年

2 和朝东;;北京总体规划实施评估:产业评估与规划建议[A];多元与包容——2012中国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02.城市总体规划)[C];2012年

3 沈强;;后发展地区在承接产业转移中的问题及对策[A];坚持科学承接产业转移 促进广西又好又快发展——“广西承接产业转移理论研讨会”优秀论文集[C];2007年

4 杨春燕;;承接东部产业转移 加快贺州工业发展[A];坚持科学承接产业转移 促进广西又好又快发展——“广西承接产业转移理论研讨会”优秀论文集[C];2007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孙优军;象山借“巢”引“凤”摸索自主创新发展新模式[N];宁波日报;2008年

2 本报记者 叶立新 张文连;蚌埠:坚持自主创新发展渐入佳境[N];安徽经济报;2009年

3 记者 朱波 通讯员 陆汉江 周传燕;为自主创新示范区做好服务[N];长江日报;2010年

4 本报记者 李小彤;经济结构性减速下的产业梯度转移[N];中国劳动保障报;2014年

5 本报记者 刘小荣;南昌,如何承接沿海产业梯度转移[N];江西日报;2005年

6 记者 余万芳;实行产业梯度转移 积极发展服务外包[N];绍兴日报;2009年

7 记者 杨洁 通讯员 申海良 叶军;我市有序引导产业梯度转移大幕开启[N];嘉兴日报;2011年

8 记者 马文宽邋李虹;河南加快产业梯度转移步伐[N];国际商报;2007年

9 王云平 刘长全;用规划促产业转移[N];中国经济导报;2007年

10 绍兴文理学院经管学院 李生校;以创新为中心 加速产业结构调整[N];绍兴日报;2008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2条

1 胡丹;我国产业梯度转移及其调控研究[D];武汉理工大学;2014年

2 陈蕊;区域产业梯度转移调控研究[D];合肥工业大学;2008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田辉;自主创新发展模式的选择与确立研究[D];沈阳工业大学;2013年

2 李超宇;河北省与北京市产业对接问题研究[D];河北大学;2015年

3 王欢;甘肃省承接产业转移的金融支持研究[D];兰州财经大学;2015年

4 徐扬;城市基本公共服务对产业升级的影响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15年

5 许漫霄;东部产业转出度量视角下的西部承接产业选择问题研究[D];西安电子科技大学;2014年

6 邹双;中西部承接产业转移的行业选择研究[D];河南大学;2015年

7 王奕捚;综合成本变动对产业升级的影响研究[D];南京财经大学;2014年

8 李攀;赣闽产业合作示范区发展研究[D];南昌大学;2016年

9 汪平;江西省承接产业转移对经济增长效应分析[D];江西财经大学;2016年

10 王业雯;江西省承接产业梯度转移研究[D];暨南大学;2009年



本文编号:1480614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chanyejingjilunwen/1480614.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33fee***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