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肥市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开发研究
任平 合肥学院
基金项目:合肥市哲学社会科学规划课题“合肥市文化旅游发展研究”(hfsk09-10d14)
摘要:合肥市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开发利用取得了一定成就,但仍然存在不少问题。作者在分析这些问题的基础上,主要探讨了合肥市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开发的模式,包括展览、节庆表演、文化遗产周、旅游商品等;并提出了有关开发的对策与措施,如,以保护为基础、多种模式相结合、注重人才培养、注重遗产的原真性、加强宣传营销等。
关键词:合肥市;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开发;模式;对策
根据2003年联合国通过的《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Convention for the Safeguarding of the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非物质文化遗产”(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也称作活态遗产( living heritage),是指“被各群体、团体、有时为个人视为其文化遗产的各种实践、表演、表现形式、知识和技能及其有关的工具、实物、工艺品和文化场所。”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一种重要的潜在的旅游资源。从旅游客体来看,非物质文化遗产承载着民族的文化基因,体现着特定地域内人们适应自然、乐观生活的智慧与独特的审美情趣。通过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欣赏和理解,可以最大程度地领略地方民间文化精华,把握地方文脉,深入体验地方文化[1];从旅游主体来看,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地方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可以满足旅游者文化学习和体验需求;从旅游介体来看,旅游经营者通过开发、营销非物质文化遗产,能够宣传、推介区域文化,并从中获取收益。另一方面,旅游业的发展有利于保护和弘扬非物质文化遗产。从某种意义上来说,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旅游开发利用过程,也是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抢救过程。许多非物质文化遗产,在旅游开发中获得了人们更多的了解和更加旺盛的生命力。
我国针对非物质文化遗产提出的16字方针是:“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继承发展”。对比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加强管理”的方针,显然更强调“传承发展”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应有要义[2]。而目前非物质文化遗产面临的困境主要来自保护资金匮乏、传承后继乏人、因社会环境变化而导致生存空间萎缩和生存基础消失,三者又是紧密联系的。因此,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不可能完全依赖静态的博物馆式保护和“输血”式的国家投资,而应当维护或恢复其适宜生存的社会文化环境,发挥使用功能,恢复其自身“造血”机能,从而保持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活性状态。兼具经济效益和文化
效益的旅游开发是非物质文化遗产活态生存的一条适宜的出路[3]。
一、合肥市非物质文化遗产概况
合肥市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类型较多。首批被列入国家级传统戏剧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是庐剧,肥东县的“洋蛇灯”属于第二批国家级民俗类非物质文化遗产。被列入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项目目前共有10项。
表1 合肥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一览表
级 别
国 家 级
省 级
类 别
传统戏剧
民俗
民间文学
传统舞蹈
曲艺
传统美术
民俗
项
目
庐剧
洋蛇灯
包公故事、
刘铭传故事
抛头狮
门歌、
庐州大鼓
火笔画、
吴山铁字、
葫芦烙画、
民间扎彩
紫蓬山庙会
二、合肥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及开发现状分析
(一)成就
合肥市委、市政府十分重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工作,并设立了专门的保护机构,由合肥市文化广播电视新闻出版局负责全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和重点文物的管理、保护、抢救、发掘、研究和鉴定等工作。2006年8月,合肥市文化局与市庐剧院共同制定了《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庐剧保护措施和实施方案》,将庐剧的保护与开发工作提上议程。对于其它的省级“非遗”项目,也逐渐采取了相应保护措施,如派专人去向老艺人学习门歌,筹备成立火笔画工作室等。近年来,有关部门充分利用节假日,尤其是春节和每年6月的第二个星期六的中国“文化遗产日”,举办合肥地区民族民间文艺展演活动,其中就有门歌、火笔画、庐剧在内的部分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
2011年10月1日正式开园的中国(合肥)非物质文化遗产园是我国第一个以非物质文化遗产为概念的主题公园项目,也是我国目前唯一正式立项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园。园区占地面积约1000亩,总投资5亿元,主要依托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特别是安徽境内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对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集中统一规划和开发,建设核心区、拓展区、产业发展区三大区域,抢救、保护、传承、发展中国传统文化。核心区以保护原生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为主要内容,建设中国传统与民间舞蹈、民间书画、民俗民风、餐饮、园艺及盆景、武术、杂技、传统手工艺、传统中医药等主题文化园。
(二)不足
尽管合肥市近年来在“非遗”保护与旅游开发方面取得了一些成果,但由于种种原因,还存在着一些问题和不足,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保护有余,开发不足
从旅游管理部门到旅游企业,对非物质文化进行旅游开发的意识不强;有的即使开发了,但也多是采用单一和简单的表演形式。而对这些非物质文化的起源、发展历史、独特的表演技巧、特色等文化内涵挖掘不够;并且,仅仅利用有限的春节等节假日、在特定的有限的场所展示。
2、与其他旅游产品整合不足
3、旅游宣传促销力度不足
在旅游促销活动中,对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资源宣传不够。
4、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专业人才不足
缺乏充分掌握非物质文化遗产和旅游知识的人才,导致那些文化内涵深厚、颇有开发利用价值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在旅游中只是初级开发或根本没有开发利用。许多非物质文化遗产植根在广大农村、小城镇地区,在进行旅游开发时显得旅游人才更加缺乏。
三、合肥市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开发的对策与模式分析
(一)对策
1、以保护为基础,力求原真性
保护应该是基础、是立足点,而开发与利用则必须是在有利于保护的前提下,科学有序地进行。要加强保护和立法工作,建立健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管理体系,并进行科学合理地开发与保护规划;同时,特色突出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开发为旅游产品,可以丰富旅游项目的内容,激发游客的兴趣,促进旅游业的发展,而这一开发途径又使得非物质文化遗产,包括一些已经濒临失传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得到保护和传承。
非物质文化遗产以更加鲜活和动态的形式给旅游者提供了深度的文化学习和体验的机会,但是过于利益化和商品化的文化产品很难满足旅游者对原真性文化的需求[4],开发时应该力求保持其原真性。
2、多模式结合
在进行合肥市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开发时应该多种模式结合进行。
3、与其它旅游产品结合
部分参与型、体验型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资源在科学规划与管理下,可进行旅游开发与利用,但并非所有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都可以进行单独开发,作为辅助型旅游资源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应该与所在地区相关景区点的其它旅游产品相结合,如庐剧、抛头狮、洋蛇灯表演等可以与乡村旅游结合,紫蓬山庙会则可以与紫蓬山生态旅游相结合等。
4、加强宣传营销
多渠道全方位进行宣传营销,其中包括网络营销。传播非物质文化,网络比书籍与音像制品更具优势和影响力。可以建立非物质文化遗产信息网站,在网上介绍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历史与内容,展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图片、录音与录像等。
5、注重人才培养
包括有关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的培养和掌握非物质文化遗产合理设计、开发的旅游专门人才的培养。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作为一个特殊的社会群体,既是一个民族科学技术、文学艺术以及历史知识的传承者,也是一个民族传统道德文化的重要载体。从尚无文字记载的远古时代开始,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人就承担着一个民族历史知识的传递,保护好了传承人也就保护好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源头。因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人的培养十分重要。这一点,可以借鉴韩国和日本的做法,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方面,日本是一个走在前列的国家,有很多值得我们借鉴的地方。日本政府每年都会拨出一定的补助金和相应的扶持金,,以改善其生活并保证其从事相关的活动以及培养后继传人。他们一般把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人称为“人间国宝”,有一系列的认定制度,一旦被认定为“人间国宝”就意味着其技艺、绝技和作品被全社会认可,价值倍增,并且享有崇高的社会地位。在韩国,掌握某种传统歌舞、服饰、工艺等方面技艺的人,一旦被政府和学者们确认具有某方面传统的代表性,便可以每月从政府获得一笔补助,从而使其自尊、自重和保证不把这一传统变成商业演出,以持续保持原有风格,并致力于培养传承的接班人。
(二)模式
1、“非遗”展览
举办各种非物质文化遗产展览活动,精心设计展台和展演方式,力求通过图片、视频、实物、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现场表演等多种方式,将非物质文化遗产表现出来。其中,最好的展览场所是博物馆。博物馆保藏并展示有关历史、文化、科学、艺术等方面的文化资料或标本,许多文化遗产在博物馆里得到有效保护与利用。博物馆是外地游客了解旅游目的地的重要地方,也是外地游客光顾的重要场所。博物馆进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展示、宣传有先天优势。适合博物馆模式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主要为传统戏剧类、民间美术类、传统手工技艺类、民俗类等。例如,火笔画、吴山铁字、民间扎彩等的制作过程,抛头狮和洋蛇灯的表演等都可以运用多媒体形式向游人展示,既传承了文化,又增长了游客对皮影的了解,看动画片形象生动。也可以每天定时地由艺人们进行现场演出,效果会更好。在博物馆模式中,应该力求改变传统的死板的展示模式,要生动形象,把观看和参与结合起来,同时要强化导游讲解服务。
2、节庆表演
在各种节庆活动中,庐剧、庐州大鼓、抛头狮、门歌、洋蛇灯、民间扎彩等形式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可以进行表演、展示,既可以增添节庆活动的热烈气氛,又达到对非物质文化的宣传效果,游客更能在观看表演的过程中,体味传统文化的魅力。
3、非物质文化遗产周
为进一步加强文化遗产保护,国务院通知,从2006年起每年六月第二个星期六确定为我国的“文化遗产日”。因此,可以把每年六月份的第二个星期定为“非物质文化遗产周”,也可以在旅游旺季举办非物质文化遗产周活动,广泛介绍非物质文化遗产相关知识,并将那些可以通过物质形式表现出来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用各种合适的形式表现出来,给游客以活动的形式,让他们亲身参与体验。例如,艺人们可以在活动现场演出庐剧、庐州大鼓、门歌,表演洋蛇灯、抛头狮、扎彩、火笔画、铁字制作等,同时可以让游客学唱、学做、学表演。
4、乡村旅游
乡村旅游、农业观光旅游、农业休闲旅游等旅游形式依托的是具有优美田园风光的广大农村地区,而众多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也多植根于此。因此,应充分利用城市游客青睐乡村旅游的契机,将庐剧、庐州大鼓、洋蛇灯、抛头狮、民间扎彩、门歌等非物质文化遗产活动融入乡村旅游之中,既可以增加乡村旅游的内容和深度,又使得这些非物质文化遗产得以传承发展。
5、旅游商品
洋蛇灯、火笔画、吴山铁字以及民间扎彩等非物质文化遗产都可以制作成旅游商品向游客出售。同时,向游客展示制作火笔画、吴山铁字以及民间扎彩的制作过程,并让游客参与其中。这样一来,既满足了游客参与、体验、求知等的旅游需求,也能够激发游客的购买欲。
总之,合肥市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不仅要保护,更要在保护的基础上进行适宜的旅游开发,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促进这些遗产的传承与发展。同时,也能够促进旅游业的进一步发展。
参考文献:
[1]向云驹.人类口头和非物质遗产[M].银川:宁夏人民教育出版社,2004
[2]宋 欢.旅游开发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J].学术探讨,2006(4)
[3]黄继元.云南省非物质文化旅游开发研究[J].旅游研究,2009(4)
[4]张宏梅.文化学习与体验:文化遗产旅游者的核心诉求[J].旅游学刊,2010(4)
本文编号:15676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chanyejingjilunwen/1567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