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经济论文 > 产业经济论文 >

促进我国新能源汽车产业核心技术研发的政策路径研究

发布时间:2018-03-29 03:05

  本文选题:新能源汽车 切入点:核心技术 出处:《吉林财经大学》2016年硕士论文


【摘要】:随着环境问题的日益突出和国际能源供应的持续紧张,主要发达国家纷纷加大了对新能源汽车的研发与产业化的重视。我国作为世界汽车大国之一,也从政府的直接补助、税收的减免等多方面出台了一系列促进我国新能源汽车发展的产业政策。“新能源汽车将成为汽车产业发展的必然趋势”这一论断已被汽车产业内人士和各国政府所认同。在传统汽车领域,由于汽车生产的核心技术被美、日、欧等西方汽车强国所牢牢掌控,中国的汽车企业一直被锁定在全球汽车产业链的低端地位无法突围,我国成为汽车强国的愿望遥遥无期。新能源汽车的出现标志着汽车领域的一次重要的系统性的革命,是我国从汽车大国成为汽车强国,实现汽车产业“弯道超车”的不可多得的机遇,也是解决我国环境污染和能源安全问题方面的一个重大的进步。发展新能源汽车的关键在于新能源汽车核心技术的研发。新能源汽车产业作为一个新兴的产业,其核心技术的研发需要政府、研究机构、汽车企业(尤其是传统汽车企业)的共同努力。从国家发布“十五”规划至今,我国政府从多方面入手的产业政策对我国新能源汽车的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本文也从供给政策、需求政策、配套环境政策三方面对其做了详细的归纳总结和分析。但至目前为止,在宏观方面,还没有人从新能源汽车核心技术的整个创新网络和产业配套体系角度进行的研究;微观方面,长期以来我们也都忽视了汽车企业的行为态度对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的影响,若是汽车企业自身的研发态度不积极,政府政策的效果必将大打折扣。鉴于此,本文从技术创新理论中的集群式创新理论、产业配套理论、行为经济学的状偏好理论和确定效应入手,分别从宏观方面和微观方面对我国新能源汽车产业核心技术的研发和相关政策进行分析,并以此得出相应的政策建议:打破地区保护制约,建立全国性新能源汽车核心技术创新网络;结合地区的产业优势,建立促进产业配套相关制度;建立事后梯度激励体系。
[Abstract]:With the increasingly prominent environmental problems and the continuous shortage of international energy supply, the major developed countries have increased their attention to the R & D and industrialization of new energy vehicles. As one of the largest automobile countries in the world, China, as one of the largest automobile countries in the world, also receives direct subsidies from the government. Tax relief and other aspects have issued a series of industrial policies to promote the development of new energy vehicles in China. The conclusion that "new energy vehicles will become the inevitable trend of the development of the automobile industry" has been made by people in the automobile industry and governments of various countries. In the traditional automobile field, Because the core technology of automobile production is firmly controlled by the United States, Japan, Europe, and other Western automobile powers, Chinese auto companies have been locked in the low-end position of the global automobile industry chain, unable to break through. The emergence of new energy vehicles marks an important systemic revolution in the automobile field, and our country has changed from a big automobile power to a powerful automobile power. The rare opportunities for the auto industry to "bend over", It is also a major progress in solving the problems of environmental pollution and energy security in China. The key to the development of new energy vehicles lies in the research and development of the core technologies of new energy vehicles. The new energy automobile industry is a new and emerging industry. The research and development of its core technology needs the joint efforts of the government, research institutions and automobile enterprises (especially traditional automobile enterprises). Our government has made great contributions to the development of new energy vehicles from various aspects of industrial policies. In this paper, the supply policy, demand policy, Three aspects of supporting environmental policy are summarized and analyzed in detail. But up to now, there is no research on the whole innovation network and industrial matching system of the core technology of new energy vehicle. At the micro level, for a long time, we have neglected the influence of the behavior attitude of the automobile enterprises on the development of the new energy automobile industry. If the R & D attitude of the automobile enterprises themselves is not active, the effect of the government policy will be greatly compromised. This paper starts with cluster innovation theory, industry matching theory, behavioral economics theory and deterministic effect. This paper analyzes the research and development of the core technology and related policies of China's new energy automobile industry from the macro and micro aspects, and draws the corresponding policy recommendations: break the restriction of regional protection, Establish the national new energy automobile core technology innovation network, combine the regional industry advantage, establish the related system to promote the industry, and establish the post gradient incentive system.
【学位授予单位】:吉林财经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F426.471;F273.1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宇轩;李海楠;;新能源汽车 消费者买账吗[J];China Auto;2009年05期

2 常艳军;;国家政策推动新能源汽车发展提速[J];经济;2009年08期

3 徐冬青;;大力促进我国新能源的开发利用[J];市场周刊(理论研究);2009年10期

4 谢晶莹;郑小鸣;;美、德、日等国新能源发展策略概析[J];当代世界;2009年12期

5 潘建亮;;我国发展新能源汽车之分析[J];汽车工业研究;2010年03期

6 ;新能源技术何时进入“千家万户”?[J];可编程控制器与工厂自动化;2010年05期

7 ;新能源简介[J];节能技术;2010年04期

8 黄前柏;;新能源汽车:“战略性”驶来[J];新理财(政府理财);2010年09期

9 李金津;赵树宽;;新能源汽车产业自主创新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经济纵横;2011年02期

10 肖献法;;关于汽车的节能与新能源之路[J];商用汽车;2011年14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郑帅;曲孟申;;新能源——未来经济发展的动力[A];2011中国可持续发展论坛2011年专刊(一)[C];2011年

2 胡成春;;国内外新能源发展简况[A];第三次全国地热学术会议论文选集[C];1989年

3 崔木花;;新能源产业化的路径探讨[A];安徽新能源技术创新与产业发展博士科技论坛论文集[C];2010年

4 刘萍;;新能源汽车发展主要障碍及其解决方案[A];科学时代——2014科技创新与企业管理研讨会论文集上(科技创新)[C];2014年

5 杜德利;;整合运营与系统集成是我国新能源产业的发展趋势[A];2009第三届中国民用炉具研讨会暨产品展示会、2009生物质成型燃料加工设备及技术交流会会刊[C];2009年

6 萧汉强;黄涛;王东海;;探讨我国海洋新能源的发展战略[A];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与自主创新——第十二届中国科学技术协会年会(第二卷)[C];2010年

7 萧汉强;黄涛;王东海;;探讨我国海洋新能源的发展战略[A];第十二届中国科协年会——非粮生物质能源与高技术产业化研讨会论文集[C];2010年

8 陈明道;蔡国印;陈卓;陈果;;南阳市发展新能源产业实践与探索[A];2011中国可持续发展论坛2011年专刊(二)[C];2011年

9 任振球;;构建生态文明的一个战略问题——从源头上开发无污染新能源产业化的紧迫性[A];第六期中国现代化研究论坛论文集[C];2008年

10 艾黎明;;新能源技术在专用汽车底盘上的应用情况[A];西南汽车信息:2011年上半年合刊[C];2011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康明斯(中国)投资有限公司人力资源总监 何奕;新能源人才“质”在环保理念[N];人民政协报;2010年

2 于瑶;新能源成中阿合作新“赢点”[N];经济参考报;2013年

3 本报记者 栾哲 聂芳芳 实习生 王心怡;新能源汽车的春天[N];吉林日报;2014年

4 记者 张斐然;新能源汽车:注入我市发展绿能量[N];赤峰日报;2014年

5 记者 张忠霞 王艳红 潘治;新能源:替代传统能源潜力巨大[N];新华每日电讯;2004年

6 中国楼市记者 张顺军;新能源技术助阵住宅节能开发[N];中国建设报;2005年

7 祝贺;国家对新能源汽车将设准入门槛[N];中国工业报;2007年

8 刘晓星;新能源汽车准入门槛提高[N];中国环境报;2007年

9 本报记者 杨秦 崔立勇;新能源汽车:成熟技术先用起来[N];中国经济导报;2007年

10 本报记者 张秋梅;我国正加快新能源汽车研发[N];经济参考报;2007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8条

1 谢青;中国新能源汽车产业的制度化过程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5年

2 阮娴静;新能源汽车技术经济综合评价及其发展策略研究[D];武汉理工大学;2010年

3 李薇薇;我国新能源汽车的绿色知识产权战略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2年

4 雷鸣;日本节能与新能源发展战略研究[D];吉林大学;2009年

5 邢万里;2030年我国新能源发展优先序列研究[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15年

6 曹钦;天津市新能源发展的决策研究[D];天津大学;2011年

7 刘琳;新能源风电发展预测与评价模型研究[D];华北电力大学;2013年

8 顾瑞兰;促进我国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的财税政策研究[D];财政部财政科学研究所;2013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颜淼;基于量与价视角的中国新能源发展对策研究[D];华南理工大学;2015年

2 张鸣鹤;中国新能源汽车产业技术联盟选择研究[D];辽宁大学;2015年

3 卢宗霞;新能源汽车人才培养模式研究[D];长安大学;2015年

4 吴迪;H公司新能源汽车营销策略[D];首都经济贸易大学;2015年

5 吴锐;基于非均衡协整理论的新能源—节能减排—经济关系研究[D];华北电力大学;2015年

6 杨琳燕;某企业新能源汽车营销策略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15年

7 张翠;WTO框架下我国新能源补贴法律问题研究[D];大连海事大学;2015年

8 张希;WTO框架下的新能源补贴法律问题研究[D];广东外语外贸大学;2015年

9 李苓;低碳经济背景下江西省新能源产业发展研究[D];南昌大学;2015年

10 郑丹城;我国新能源产业上市公司融资效率研究[D];华南理工大学;2015年



本文编号:1679253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chanyejingjilunwen/1679253.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7551a***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