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经济论文 > 产业经济论文 >

长江中上游地区产业转移承接能力研究

发布时间:2018-05-21 07:48

  本文选题:长江经济带 + 产业转移 ; 参考:《经济与管理》2017年05期


【摘要】:通过区域间投入产出模型测算全国30个省市的产业转移态势,发现京津及东南沿海地区是主要的产业转出地,中部、西北和东北地区是主要的产业转入地,不同产业的转移态势不尽相同。运用基于FAHP和CRITIC法组合赋权的灰色关联投影模型,结合GIS空间分析方法,定量评价长江经济带中上游地区83个城市的产业转移绿色承接能力。结果表明:各城市承接产业转移的综合能力和分模块能力差异显著,省会城市、沿江城市及中游城市具有更强的产业转移绿色承接能力;2004—2014年中上游城市产业转移绿色承接能力普遍增强,不均衡状况有所改善。在因地制宜制定产业转移承接规划的基础上,促进长江经济带中上游地区基础设施共享建设和承接产业转移平台建设,创新产业转移方式,实现长江经济带产业的分梯度、有序转移。
[Abstract]:Through the inter-regional input-output model to estimate the industrial transfer situation of 30 provinces and cities in China, it is found that Beijing, Tianjin and southeast coastal areas are the main industrial transfer places, while the central, northwest and northeast regions are the main industrial transfer places. The transfer situation of different industries is different. The grey relational projection model based on the combination of FAHP and CRITIC is used to evaluate quantitatively the green capacity of industrial transfer in 83 cities in the upper and middle reaches of the Yangtze River economic belt. 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re are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in the comprehensive ability and sub-module ability of each city to undertake industrial transfer. Cities along the Yangtze River and cities in the middle reaches of the Yangtze River have a stronger ability to undertake industrial transfer green than those in the upper and middle reaches of the Yangtze River from 2004 to 2014, and the unbalanced situation has been improved. On the basis of formulating a plan for undertaking industrial transfer according to local conditions, we should promote the construction of infrastructure sharing in the upper and middle reaches of the Yangtze River economic belt and undertake the construction of industrial transfer platform, innovate the mode of industrial transfer, and realize the industrial gradients of the Yangtze economic belt. Orderly transfer.
【作者单位】: 武汉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
【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15ZDA020)
【分类号】:F127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长江经济带将形成四大产业圈[J];中国矿业;2001年04期

2 李靖,谷人旭;长江经济带合作发展探讨[J];地理与地理信息科学;2003年01期

3 徐长乐;殷为华;;推进“长江战略”实现长江经济带统筹发展[J];中国城市经济;2004年01期

4 张明修;;壮大“长江经济带” 促进湖北振兴崛起[J];世纪行;2005年04期

5 杨洁;张霄飞;;坚持科学发展观 构建富有活力的长江经济带[J];宏观经济管理;2006年07期

6 王茂林;;聚焦长江经济带[J];中国报道;2006年11期

7 蒋正华;;增强长江健康生命 保护长江黄金水道 发展长江经济带生产力[J];北京联合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8年03期

8 ;把赤壁建成长江经济带重要节点[J];政策;2010年02期

9 阿达;;重庆:长江的崛起之力[J];西部广播电视;2010年Z3期

10 戴雄武;蔡述明;;建设长江经济带密集产业区的构想[J];华中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1年02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华东师范大学长江流域发展研究院课题组;;以三通为突破口加快长江经济带的形成与发展[A];长江流域经济文化初探[C];1997年

2 蒋正华;;增强长江健康生命 保护长江黄金水道 发展长江经济带生产力——在2006长江经济带生产力发展(南京)论坛上的讲话[A];2005—2006中国生产力发展研究报告(下)[C];2006年

3 金学洙;;建设一个更加和谐和繁荣的长江经济带——在2006长江经济带生产力发展(南京)论坛上的致辞[A];2005—2006中国生产力发展研究报告(下)[C];2006年

4 杨泰波;;深化协作 共创未来——在2006长江经济带生产力发展(南京)论坛上的演讲[A];2005—2006中国生产力发展研究报告(下)[C];2006年

5 唐路元;;长江经济带中西部地区合作问题研究[A];长江上游经济发展与长江流域经济合作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6 顾传训;;发展与繁荣:走向21世纪的长江经济带[A];长江流域经济文化初探[C];1997年

7 雷亨顺;;建设长江经济带具有重大战略意义[A];长江流域经济文化初探[C];1997年

8 张学恕;;迈向21世纪的长江经济带[A];长江流域经济文化初探[C];1997年

9 杨洁;;21世纪长江经济带前景展望[A];2005—2006中国生产力发展研究报告(下)[C];2006年

10 王茂林;;把长江经济带生产力发展提升到新的战略阶段——在2006中国长江经济带生产力发展(南京)论坛上的讲话[A];2005—2006中国生产力发展研究报告(下)[C];2006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记者 梅云雄;加快沿江开发 打造长江经济带[N];三峡日报;2009年

2 记者 张爱虎 通讯员 杨明杏;我省将完善加快长江经济带开放开发战略[N];湖北日报;2009年

3 本报记者 吴芳兰;“长江经济带”新一轮开发再掀高潮[N];上海证券报;2009年

4 朱旭东 徐旭忠 田建军;长江经济带:“龙头龙身龙尾”有待协调舞动[N];中国高新技术产业导报;2010年

5 记者 吴生锋;共同抢抓长江经济带发展机遇[N];扬州日报;2012年

6 首席记者 沈念;舞活湖南长江经济带“龙头”[N];岳阳日报;2013年

7 记者 黄俊华 张磊 张爱虎;专家在汉纵论长江经济带开放开发[N];湖北日报;2013年

8 杨洁 国家发改委政研室;创新驱动美丽长江经济带[N];人民长江报;2013年

9 记者 黄俊华 张进;推动壮腰工程和长江经济带开放开发[N];湖北日报;2013年

10 本报记者 孙春芳;长江经济带陆路大通道形成在即[N];21世纪经济报道;2013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熊伟;长江经济带产业转移问题研究[D];中国地质大学;2015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赵琳;长江经济带经济演进的时空分析[D];华东师范大学;2012年

2 周志达;“长江经济带”消费者价格指数的区域性传递研究[D];集美大学;2015年

3 胡尧;基于碳足迹测定的长江经济带低碳发展水平省际差异研究[D];重庆工商大学;2015年

4 吴林;长江经济带11省市经济差异分析[D];湖北省社会科学院;2015年

5 陈国斌;云南承接长江经济带产业转移中的政府行为研究[D];云南大学;2015年

6 肖城;长江经济带航运中心建设对开放型经济的层次推进作用研究[D];东南大学;2015年

7 罗丹;创新驱动与长江经济带产业结构升级研究[D];安徽大学;2016年

8 陈思思;人力资本对长江经济带经济增长的实证研究[D];吉林大学;2016年

9 翁玲玲;长江经济带创新绩效空间分异研究—兼论政府治理[D];华东师范大学;2016年

10 李言顺;长江经济带能源效率区域差异及影响因素研究[D];上海社会科学院;2016年



本文编号:1918352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chanyejingjilunwen/1918352.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9543c***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