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经济论文 > 产业经济论文 >

研发补贴、产学研合作与战略性新兴产业创新

发布时间:2018-08-11 20:06
【摘要】:因产品创新和工艺创新对知识、技术、技能的投入依赖度存在差异,创新组织方式对两类创新绩效存在不同的影响。以7499家有研发活动制造业企业为参照组,利用双对数回归模型估计江苏省4833家战略性新兴产业产品和工艺创新绩效及其影响因素。结果显示,政府研发补贴对参照组的产品和工艺创新具有显著的直接影响,对目标组的影响都不显著;进一步分析发现,政府对目标组单个企业补贴强度低,没有助其跨过最低"研发投资门槛"。产学研合作对目标组产品创新影响大于参照组,对工艺创新影响小于参照组。政府研发补贴与产学研合作的交叉项对目标组产品创新具有显著影响,对工艺创新的影响不显著。依据实证结论,从研发补贴方式和产学研合作模式选择角度对提高战略性新兴产业产品和工艺创新效率提出几点政策建议。
[Abstract]:Because product innovation and process innovation have different dependence on the input of knowledge, technology and skill, the innovation organization mode has different influence on the two kinds of innovation performance. Taking 7499 manufacturing enterprises with R & D activities as reference group, the double logarithmic regression model is used to estimate the product and process innovation performance of 4833 strategic emerging industries in Jiangsu Province and its influencing factors. 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government R & D subsidy has a significant direct effect on the product and process innovation of the reference group, but not on the target group. Did not help it to cross the lowest "R & D investment threshold." The effect of industry-university-research cooperation on product innovation of target group is greater than that of reference group, and on process innovation is smaller than that of reference group. The cross item of government R & D subsidy and the cooperation of industry, university and research has significant influence on product innovation of target group, but it has no significant effect on process innovation. According to the empirical conclusion, some policy suggestions are put forward to improve the efficiency of product and process innovation of strategic emerging industries from the angle of R & D subsidy and the choice of cooperation mode.
【作者单位】: 南京审计大学审计科学研究院;南京审计大学工程管理学院;
【基金】:国家社科基金项目“创新驱动新常态下产业空间重组与区域协同发展研究”(15BJL096),起止时间:2015.6-2018.12;国家社科基金项目“国家创新视角下的‘中国式企业创新’现象;特征及其机制研究”(14BGL068),起止时间:2014.6-2017.12 教育部社科基金项目“长三角范围扩大与空间重组研究”(11YJC790208),起止时间:2011.8-2015.12
【分类号】:F273.1;F276.44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发展鲜花茶前景看好[J];中国农村小康科技;2003年02期

2 高天;铝轮廈正成为中国充满活力的新兴产业[J];铝加工;2004年05期

3 周良洛;;以新兴产业来激发地区创造活力[J];前线;2006年12期

4 ;新兴产业发展也要严防“过剩”[J];现代电子技术;2009年18期

5 ;特色:新兴产业发展之魂[J];宁波经济(财经视点);2009年09期

6 朱克江;;依靠科技培育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实践与思考[J];江苏科技信息;2010年02期

7 ;领导、专家“把脉”战略性新兴产业[J];中国科技产业;2010年05期

8 潘利;;广东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要选准突破口[J];广东经济;2010年06期

9 ;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J];新湘评论;2010年11期

10 ;连云港市新兴产业快速发展[J];江苏建材;2010年02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吴浙;;加快天津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思路与对策[A];2010年度京津冀区域协作论坛论文集[C];2010年

2 韩影;贝绍军;赵亮;;辽宁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问题及对策研究[A];第九届沈阳科学学术年会论文集(经济管理与人文科学分册)[C];2012年

3 赵瑾璐;李梓伊;;北京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经济学分析[A];2010年度京津冀区域协作论坛论文集[C];2010年

4 于刃刚;;河北打造环京津战略性新兴产业基地的意义、条件与对策[A];2010年度京津冀区域协作论坛论文集[C];2010年

5 郑春东;张露露;;区域性战略性新兴产业的识别与评价[A];2010年度京津冀区域协作论坛论文集[C];2010年

6 张海涛;田东山;陈龙;;武汉市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情况调研报告[A];“两区”同建与科学发展——武汉市第四届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0年

7 赵延年;;关于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若干问题的思考[A];第八届沈阳科学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1年

8 郭小波;;基于战略性新兴产业的若干思考[A];2011年中国航空学会管理科学分会学术交流会议论文集[C];2011年

9 黄学仁;范益民;;加快培育和发展我省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建议[A];2010当代海南论坛文集(上)[C];2011年

10 丁华;;战略性新兴产业的理论基础与研究现状[A];第七届中国科技政策与管理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1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记者 刘娟;抢占新兴产业发展制高点[N];大庆日报;2009年

2 江苏省科技厅厅长 朱克江;依靠科技培育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实践与思考[N];科技日报;2009年

3 童海华;期待战略性新兴产业之花新年绽放[N];中国经济导报;2010年

4 本报记者 宋时飞;新兴产业撬动新增长点[N];中国经济导报;2010年

5 本报记者 王世玲 王晓明;刘峰:新兴产业是否过剩,资本会自行选择[N];21世纪经济报道;2010年

6 郑英;市政协举行新兴产业发展情况政情交流会[N];江阴日报;2010年

7 中国科学技术发展战略研究院 郭铁成;从新兴产业的规律出发制定有效政策[N];科技日报;2010年

8 中共广东省委党校教授 蔡兵;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要有国际视野[N];南方日报;2010年

9 中山大学教授 王s,

本文编号:2178101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chanyejingjilunwen/2178101.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5da9e***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