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经济论文 > 产业经济论文 >

基于产业生命周期视角的制造业集聚经济研究

发布时间:2018-11-18 20:58
【摘要】:基于2000—2011年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数据,以产业生命周期理论为基础,通过构建中国县域尺度28个制造业行业的生产函数,从产业生命周期特征分析、产业专业化与多样化分析、产业生命周期对集聚经济的影响等方面探讨集聚经济的产业异质性和动态性,结果表明:1制造业总体存在逆成长型、成长型与稳定型三种生命周期演化模式,不同要素密集型产业之间具备显著差异,即劳动密集型产业的年轻化、资本密集型产业的稳定化及技术密集型产业的成熟化特征;2产业的专业化随成熟度增加呈倒"U"型分布,多样化呈现递减趋势;3地方化经济呈现"U"型分布,城市化经济则呈现不断增加的趋势;初期和后期的地方化经济大于城市化经济,中期的城市化经济大于地方化经济。1
[Abstract]:Based on the data of industrial enterprises over scale from 2000 to 2011, and based on the theory of industrial life cycle, this paper analyzes the characteristics of industry life cycle, industry specialization and diversification by constructing the production function of 28 manufacturing industries at county scale in China. The industrial heterogeneity and dynamics of agglomeration economy are discussed in terms of the influence of industrial life cycle on agglomeration economy. The results show that: 1 there are three life cycle evolution modes in manufacturing industry: reverse growth, growth and stability. There are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among different factor intensive industries, that is, the young age of labor-intensive industries, the stabilization of capital-intensive industries and the mature characteristics of technology-intensive industries; (2) the specialization of industry presents an inverted "U" type distribution with the increase of maturity, and the diversification presents a decreasing trend, while the localized economy presents a "U" type distribution, while the urbanization economy presents an increasing trend; The local economy in the early and late stages is greater than that in the urbanization economy, and the urbanization economy in the middle stage is greater than that in the local economy.
【作者单位】: 北京大学政府管理学院;
【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基于双边匹配理论的企业区位配置模型与区位市场设计”(71473008)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空间经济学在中国的理论与实践研究”(13&ZD166)成果之一
【分类号】:F424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娄策群;赵兆;;集聚经济及其在民营企业中的运用[J];甘肃农业;2006年01期

2 刘长全;;中国制造业集聚经济特征与最优集聚问题——对112个三位数产业的实证研究[J];上海经济研究;2010年09期

3 袁建文;;城市规模与集聚经济的关系研究[J];统计与决策;2011年08期

4 胡晨光;程惠芳;俞斌;;“有为政府”与集聚经济圈的演进——一个基于长三角集聚经济圈的分析框架[J];管理世界;2011年02期

5 张雁,王磊;集聚经济学理论及文献的简要回顾[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05年05期

6 王二红;论集聚经济规律对我国城乡互动的影响[J];农业现代化研究;2005年04期

7 陈溪;;集聚经济的逆向选择[J];经营与管理;2008年12期

8 简建辉;;基于集聚经济的我国区域战略性产业布局的现状与政策建议[J];市场周刊(理论研究);2008年03期

9 赵惜红;;集聚经济的动力源及其科学发展[J];学术交流;2008年07期

10 胡晨光;程惠芳;;要素优势与集聚经济圈的产业集聚——一个双重分工的分析框架[J];学术月刊;2012年05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2条

1 解春苓;;河北省金融结构与产业集聚经济发展水平分析[A];第七届河北省社会科学学术年会论文专辑[C];2012年

2 刘作丽;;集聚经济、制度约束与在华汽车产业跨国公司生产片段化[A];中国地理学会百年庆典学术论文摘要集[C];2009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陈建成;总部经济与集聚经济[N];中华工商时报;2006年

2 本报记者 韩庆权;集聚经济发展新优势出“五招”[N];双鸭山日报;2013年

3 本报记者 韩庆权;集聚经济发展新优势出“五招”[N];双鸭山日报;2013年

4 记者 路遥 通讯员 赵辉;优质项目集聚经济发展新能量[N];邢台日报;2014年

5 天津市社会科学院 周建高;我国城市人口过密很不经济[N];中国经济导报;2012年

6 记者 侯爱敏;文明建设集聚经济发展新动力[N];郑州日报;2008年

7 刘清东;奈曼旗集聚经济社会快速发展后劲[N];通辽日报;2007年

8 本报记者 杨川梅;中国拉动内需帮了东亚复苏[N];中国经济导报;2009年

9 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研究员 李成勋;找寻城市化的动力之源[N];中国经济导报;2010年

10 记者 秦丽娜;提升开放度和外贸依存度 集聚经济发展不竭动力[N];盘锦日报;2014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2条

1 陈溪;集聚经济形成的内部机制研究[D];上海社会科学院;2009年

2 徐玲;集聚经济机制、外部性与FDI在中国的产业区位选择[D];复旦大学;2010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相洁;异质性企业与城市集聚经济[D];复旦大学;2014年

2 高翔;集聚经济与地区收入差异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15年

3 刘小静;市场潜力、集聚经济与服务业发展[D];南京大学;2013年

4 胡顺香;我国高速铁路对沿线城市集聚经济的影响研究[D];北京交通大学;2016年

5 张志强;集聚经济与集聚成本:中国城市的工资与通勤时间[D];华东师范大学;2016年

6 陈丽琼;基于专业化与多样化视角的城市集聚经济研究[D];浙江大学;2011年

7 刘豪;城市交通基础设施对城市集聚经济的作用研究[D];北京交通大学;2014年

8 朱琳;基于面板数据对城市集聚经济的影响因素研究[D];北京交通大学;2013年

9 周亮;城市集聚经济与城市经济增长的相关性分析[D];西北大学;2011年

10 徐肖和;多样化、专业化与长三角都市集聚经济[D];浙江大学;2009年



本文编号:2341210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chanyejingjilunwen/2341210.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e32a2***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