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物流产业碳排放驱动因素及碳排放结构的研究
发布时间:2020-04-05 00:54
【摘要】:发展低碳经济、构建环境友好型发展模式的理念已经逐步成为我国经济发展的主线。国内对低碳发展的研究方兴未艾,从早期国外理念及方法的介绍到近期定量深入的研究,成果丰富。但进一步的分析发现:目前大量的碳减排研究主要集中于制造业等工业行业,而公认为是第二大油品消耗的物流业碳排放量及其控制的研究却显得苍白无力。 我国物流业发展喜忧参半,一方面:物流业规模急剧扩张,物流总额不断扩大,物流总费用不断上涨;另一方面:管理效率提升缓慢、碳强度居高不下、高端物流服务能力较差、物流业碳排放隐性需求行业过于集中。论文基于我国近年物流业发展现状,结合我国经济未来发展对物流业的现实需求,系统分析了我国物流业能源消耗走势和发展规律;研究了物流业碳强度驱动因素及其在不同时期的贡献度;通过碳排放影响因素的通径分析,探讨了产业发展水平、能源结构等对物流业碳排放的影响;论文还进一步探索了物流业显性与隐性碳排放行业的分布结构。论文主要研究内容: 1:物流业发展现状及其碳排放状况的分析。结果表明:我国物流业发展迅猛,但是能源消耗也与之同步增长,,物流效率没有明显改善。从1991年至2010年这20年期间,社会物流总额急剧攀升,存储费用一直居高不下,约占物流总费用的30%左右,管理费用一直占12%以上的高位,物流管理效率相对低下;能源消耗量从1994至2008年急剧增长了5倍;虽然在1994至1996年碳排量逐步减少,但1996年之后碳排放总量稳步上升,2008年的物流总碳排放是1996年的3.2倍。 2:基于AWD法的物流业碳排放强度驱动因素研究。结果表明:1994~2008年期间,物流业的碳排放强度的变化呈“倒N”字形的波动状态,可以分为三个阶段:即1996年之前的快速下降、1997~1999年间的反弹回升和2000年至今的稳步下降阶段;能源强度及能源结构在物流业发展的各个阶段对物流业的碳排放强度的变化都有正面或负面的驱动效果。20世纪90年代前几年,物流业的碳排放强度的降低,是物流业的能源结构与能源强度共同驱动的,贡献率大约分别为30%和70%;90年代后期,碳排放强度的增长,主要由能源强度上升决定,能源结构因素呈反向作用;2000年后,物流行业的碳排放强度重新进入下降期,且呈稳定下降的态势,能源强度因素依然主体上呈现强有力的驱动因素,能源结构因素开始减弱,表明在物流业发展进程中,能源结构调整对碳排放强度有积极的作用。 3:基于通径分析的物流业碳排放因素分析。结果显示:产业发展水平、能源结构、基础设施、经济规模扩、技术发展水平对物流业碳排放具有不同的影响;单位物流增加值的能耗对碳排放产生正向驱动达0.122,能源结构对物流业碳排放的直接影响为负向驱动,而能源结构对物流业碳排放间接影响大于直接影响,因此形成了正向驱动,驱动力达到0.883;基础设施对物流业碳排放的正向驱动强度较大,其中直接影响为0.752,间接影响为0.2286,综合驱动力达到了0.9806;经济规模的扩张通过基础设施的间接影响达到0.7159,致使最终对物流业碳排放综合碳排放达到0.9646;技术水平的直接影响对物流业碳排放有抑制作用。 4:基于全生命周期的物流业碳排放结构分析。结果表明:我国物流业发展的虽然迅猛,但水平依然较低,高端行业的物流服务依然依靠进口,物流服务集中于能源密集及劳动力密集等行业,其中源于资本形成的建筑业的物流碳排放占到物流总排放27%左右;此外,最终消费项中的批发零售及服务等行业单项碳排放占最终消费总排放的39.58%,说明批发零售及服务等行业重点集中于最终消费,且其发展非常依赖物流的发展。我国物流业正处于高速成长期,与国际水平相比,无论规模还是质量都存在很大的发展空间。
【学位授予单位】:江南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3
【分类号】:F205;F259.2
本文编号:2614302
【学位授予单位】:江南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3
【分类号】:F205;F259.2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3条
1 计军平;刘磊;马晓明;;基于EIO-LCA模型的中国部门温室气体排放结构研究[J];北京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1年04期
2 姜阀;;论低碳经济下政府和物流企业对低碳物流的作为[J];产业与科技论坛;2010年06期
3 于一秀;邱灿华;;我国低碳物流问题研究[J];广西财经学院学报;2010年05期
本文编号:2614302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chanyejingjilunwen/261430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