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传统产业普遍面临着衰退的问题。传统产业的衰退是经济发展过程中存在的普遍现象,是社会发展过程中产业有序更替的必然结果,符合产业从产生、发展、成熟、衰退的周期性变化的客观规律。 蚕桑产业是我国最为悠久的传统产业,我国目前生丝产量占世界产量的82%,在世界市场上居于绝对优势地位。但是,随着我国经济的高速发展和消费市场结构的快速变化,在技术、市场、产业组织等方面己经相当成熟的蚕桑产业,面临着产业生产规模和产品市场无法有效扩大,产品附加值难以提升,产业收益率相对下降,生产要素流出本行业等诸多问题,具有相对衰退产业的典型特征,面临着较大的产业转型压力。 蚕桑产业长期以来受到政府的管制和计划经济的影响,产业内部思想僵化,技术体系相对封闭。同时,由于蚕桑产业的产业链区域布局不平衡,政府对这一产业重视程度不够,实现蚕桑产业的转型,重新构建其产业链条,又是极其复杂的问题。 探讨蚕桑产业转型的技术路径,实现传统蚕桑产业的可持续发展,具有弘扬中华文明的重要战略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是非常有意义的研究课题。研究蚕桑产业面临的问题,还可以为其他进入相对衰退期的传统农业产业的转型提供借鉴; 我国关于现代蚕桑产业的转型问题多是基于技术层面的,关于从产业层面上探讨蚕桑产业转型的方向、发展路径,国内外相关研究还不多见。本论文研究传统蚕桑产业如何适应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需求,实现产业转型,保持产业可持续发展的问题,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一、研究方法和研究内容 本论文以产业结构理论、产业生命周期理论、可持续发展理论、技术创新理论为基础,利用多学科融合分析方法、定量与定性分析相结合等方法,对我国蚕桑产业转型的理论基础、转型的预期效果评价、转型后的科技研究方向等关键问题进行了研究,主要内容如下: (1)论文通过考察世界蚕桑产业中心的变迁历史,研究蚕桑产业社会经济功能的演化,分析影响蚕桑产业兴衰的因素;研究在经济高速发展时期,我国蚕桑产业在发展模式与技术特征、产品结构和消费市场特征等方面的变化趋势,分析我国蚕桑产业在生产、市场、技术、产业社会经济功能方面存在的困难,探讨我国蚕桑产业转型的内在动力和外在压力问题。 (2)论文将研究日本在蚕桑产业衰退期振兴蚕桑产业的技术路径,蚕丝纤维的特性及其消费市场特征,并在此基础上分析我国多元化蚕桑产业的发展市场空间、区域空间,结合国家发展重大需求和蚕桑产业自身的资源和产业技术特点,运用可持续发展理论,对我国蚕桑产业转型的最有利方向进行比较、选择,并探讨蚕桑产业转型的路径以及发展模式等问题。 (3)运用生态学研究方法,比较我国蚕桑产业转型中形成的多元化蚕桑产业的预期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评价蚕桑产业转型后的生态经济效果;根据蚕桑产业转型后科技创新目标的变化,提出我国蚕桑产业转型后的科技发展方向和研究重点问题。 二、主要结论 本论文形成的主要结论如下: (1)世界蚕桑产业中心迁移的历史表明,世界蚕桑产业的中心是动态变化的,并受需求、科技和效益三个主要因素的影响,市场和社会需求是蚕桑产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科技进步是蚕桑产业发展的内在动力,而比较效益是影响产业发展规模的关键因素。 (2)当前我国蚕桑产业存在消费市场无法有效扩大、比较效益下降、科技发展迟滞,产业社会经济功能弱化的严重问题,产业已进入相对衰退期,迫切需要转型。 (3)日本在20世纪后叶蚕桑产业进入衰退期时从提高蚕桑生产效率,拓展蚕丝纤维的新用途二个方面来振兴蚕桑产业,但收效甚微。本论文研究证明蚕丝作为纤维产业的小品种,由于化学纤维的激烈竞争,其消费市场的增长空间有限,增长速度缓慢,依靠增加蚕丝纤维的消费量这一路径很难保持我国蚕桑产业的持续增长。 (4)由于我国蚕桑产业的社会经济功能的弱化,蚕桑产业转型后必须寻找到适应当前社会经济发展的新功能。而以多元化产品为核心的多元化蚕桑产业,在市场发展空间、区域发展空间方面都优于传统蚕桑产业,符合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的重大需求,而且能最大限度地利用产业内部现有的生产要素,是我国蚕桑产业转型的最有利方向。 (5)我国转型后的多元化蚕桑产业的社会经济功能定位为:在生态治理基础上的兼顾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的新型产业。发展路径为:发挥桑树在生态治理方面的优势,将桑树作为干旱、盐碱、沙o"、荒o"等脆弱生态、长江上游流域生态防护林树种,融入国家生态治理工程建设中去,建立多元化蚕桑产业系统工程;以饲料桑、果桑、桑叶食品、生态旅游为主导重构产业链,融入大农业、食品加工等大产业。发展模式包括现代蚕桑产业发展模式,桑-畜复合生态模式,桑-农复合生态模式,生态治理模式等。在发展次序上,应以生态桑作为突破口。 (6)多元化蚕桑产业在桑园光能利用率、桑树干物质转化率、经济效益方面都优于传统蚕桑产业。传统蚕桑产业桑园利用光能约为2.5%,通过发展桑园间作套种,可将光能利用率提高到3.2%。传统蚕桑产业从桑园产物到蚕茧的物质转化率约为15.5%,通过桑枝、蚕沙、剩余桑叶的利用,可以将桑园的生物转化率提高到34.66%,提高幅度达到123.61%;桑园初级产物的价值提高182.22%。 (7)桑树具有涵养水源、保持土壤、防风固沙、净化空气、治理土壤重金属污染等外延性生态功能。参照阔叶林生态价值的计算方法,估算出丰产期桑园土壤保护价值为1516.39元/hm2.a,涵养水源的价值为341.97元/hm2.a,空气废物处理价值1771.89元/hm2.a,固碳减排价值为18528元/hm2.a,据此不完全的估算,桑园的外延式生态总价值34413.94元/hm2.a,其中最高是固碳减排的价值,约其估算生态价值的90%。单位桑园的生态价值高于我国传统蚕桑产业生产提供的蚕茧的平均产值。 (8)蚕桑产业转型后,其发展方向、路径,涉及的领域都与传统的蚕桑产业存在较大的差异,多元化蚕桑产业的科学研究方向和重点也需要进行调整。 三、本论文的创新点 本论文的创新点有三点: (1)系统地分析了我国蚕桑产业发展的历史、现状和存在的问题,在国内外率先从世界蚕业中心迁移与产业社会经济功能强弱转换的视角,审视我国蚕桑产业的兴衰,提出了我国蚕桑产业已进入相对衰退期,迫切需要转型的问题。 (2)通过分析日本蚕业振兴的技术路径和蚕丝纤维消费市场特征,论证了从拓展蚕丝纤维用途的产业转型路径很难保持蚕桑产业的发展与国家经济的同步增长。尽管蚕丝技术短期突破性进步难、蚕丝纤维消费市场萎缩、农村劳动力短缺、养蚕比较效益下降,但蚕桑资源的多元化开发利用潜力巨大,并且桑树具有耐旱、耐盐碱、耐瘠薄、抗病虫害能力强等特性,在生态治理方面的潜在优势突出,而且能最大限度地利用产业内部现有的生产要素。有鉴于此,本文提出我国蚕桑产业转向的最有利方向是,由以蚕丝生产为核心的蚕桑产业转向以发挥桑树生态治理优势为中心的多元化蚕桑产业,突破了依靠技术进步扩大蚕丝消费量,维持蚕桑产业发展这一传统思维的约束,是我国蚕桑产业发展方向的根本改变。 (3)本文运用系统原理分析了多元化蚕桑产业的生产过程及行成机理,指出其发展路径是融入国家生态治理工程,发挥桑树生态治理优势;以饲料桑、果桑、桑叶食品、生态旅游为主导重构产业链,融入大农业、食品加工等大产业;结合地区社会经济特点,可以采取现代蚕业、桑-农复合、桑-畜复合、生态治理等多种发展模式,进而用生态学方法对多元化蚕桑产业预期的生态和经济效益进行评价,提出了多元化蚕桑产业的科学研究方向和重点。这为未来我国蚕桑产业的转型提供了较系统的理论和技术支持。
【学位授予单位】:西南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3
【分类号】:F326.3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陈兴忠;叶军;季祖平;;泰州市蚕桑产业的现状与思考[J];江苏蚕业;2008年03期
2 斯玉英;张大斌;张科良;梅鸿飞;;临安市蚕桑产业的发展与思考[J];蚕桑通报;2007年04期
3 叶永青;王士圻;彭蔚文;成仙球;黄德正;;一个新崛起的蚕桑基地乡——茶亭乡实施《蚕桑工程》的调查报告[J];蚕桑茶叶通讯;1990年04期
4 肖国虎;;抓住机遇 突出优势 大力发展姚安县蚕桑产业[J];云南农业科技;2008年S2期
5 黄建坤;;化“危”为“机”踏上现代蚕业征程[J];四川蚕业;2009年01期
6 吴纯清;;从生产环境变化谈蚕桑产业出路[J];中国蚕业;2006年04期
7 张大斌,帅兆麟,王丽华,洪根法,洪群;积极实施蚕桑西进 做大做强蚕桑产业[J];中国蚕业;2005年01期
8 徐宝红;;施甸县适宜大力发展桑蚕产业[J];科技信息;2008年35期
9 曾平;;创新蚕桑产业发展机制 促进农民增收[J];四川蚕业;2011年01期
10 杨樝;余干县保护和发展蚕桑产业的主要措施[J];蚕桑茶叶通讯;2003年04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张旭东;;江苏省蚕桑产业“十二五”发展瞻望[A];华东·华中地区第十二次蚕种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0年
2 徐红斌;;云南省蚕桑产业发展问题探讨——在云南省蚕学会第九届二次理事扩大会暨云南省茧丝绸协会第一届四次理事扩大会上的发言[A];云南省蚕学会第九届二次理事扩大会暨云南省茧丝绸协会第一届四次理事扩大会论文集[C];2011年
3 刘琼花;;曲靖市麒麟区蚕桑产业现状、存在问题及发展对策[A];云南省蚕学会第九届二次理事扩大会暨云南省茧丝绸协会第一届四次理事扩大会论文集[C];2011年
4 何勇;;抓住机遇 趁势而上 做大做强巧家县蚕桑产业[A];云南省蚕学会第九届二次理事扩大会暨云南省茧丝绸协会第一届四次理事扩大会论文集[C];2011年
5 刘继学;;楚雄市吕合镇蚕桑产业现状、存在问题及对策[A];云南省蚕学会第九届二次理事扩大会暨云南省茧丝绸协会第一届四次理事扩大会论文集[C];2011年
6 刘继学;;楚雄市吕合镇蚕桑产业发展面临的困难及建议[A];云南省蚕学会第九届二次理事扩大会暨云南省茧丝绸协会第一届四次理事扩大会论文集[C];2011年
7 陈丽飞;何勋贵;;依靠科技发展蚕桑产业 稳步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A];云南省蚕学会第九届二次理事扩大会暨云南省茧丝绸协会第一届四次理事扩大会论文集[C];2011年
8 袁斌;金亚雄;陈青;张志华;杨新明;;大理州蚕桑产业市场风险保护机制[A];云南省蚕学会第九届二次理事扩大会暨云南省茧丝绸协会第一届四次理事扩大会论文集[C];2011年
9 周卫阳;周建阳;;江苏蚕桑综合利用模式及效益分析[A];华东·华中地区第十二次蚕种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0年
10 凌英;;认真搞好蚕桑“十二五”规划 超前思考产业跨越式发展[A];云南省蚕学会第九届二次理事扩大会暨云南省茧丝绸协会第一届四次理事扩大会论文集[C];2011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张义方 彭成卫;创新发展理念,,着力培育壮大蚕桑产业[N];安康日报;2011年
2 姚进 庞一元;黔江“六化五配套”加快蚕桑产业发展[N];重庆日报;2009年
3 记者 罗元武;昌宁:蚕桑产业稳定发展[N];云南经济日报;2009年
4 市委农工部副部长、市农业产业化办公室主任 张连友;做强蚕桑产业 促进蚕农增收[N];九江日报;2009年
5 汤正平;筠连县政协力促蚕桑产业上规模增效益[N];四川政协报;2009年
6 李鹏宁;我州蚕桑产业加快发展[N];楚雄日报(汉);2010年
7 黄红星 万忠 邱金文 罗国庆 广东省农业科学院科技情报研究所 广东省农业科学院蚕业与农产品加工研究所;蚕桑产业发展现状分析[N];广东科技报;2010年
8 黄一魏 记者 姚星宇;修水力助蚕桑产业度“冬”迎“夏”[N];九江日报;2010年
9 白飞 李季;蚕桑产业富民[N];广元日报;2010年
10 记者 艾蓓 通讯员 卜兆鑫;我市大力发展蚕桑产业促农增企实现“双赢”[N];安康日报;2010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黄先智;我国蚕桑产业转型问题研究[D];西南大学;2013年
2 陈涛;中国蚕桑产业可持续发展研究[D];西南大学;2012年
3 胡兴明;中国蚕桑产业转移驱动因素与影响研究[D];华中农业大学;2013年
4 芦苇;潞绸技术工艺与社会文化研究[D];东华大学;2012年
5 范虹珏;太湖地区的蚕业生产技术发展研究(1368-1937)[D];南京农业大学;2012年
6 刘峰;中国茧丝绸产业链纵向合作关系研究[D];山东农业大学;2011年
7 王玄瑜;中国蚕茧产业组织与管理研究[D];山东农业大学;2011年
8 黄凌霞;基于光谱技术的蚕桑相关特性数字化研究[D];浙江大学;2007年
9 金航峰;基于光谱和高光谱图像技术的蚕茧品质无损检测研究[D];浙江大学;2013年
10 刘利;桑叶次生代谢产物研究[D];中国农业科学院;2005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傅淑清;绍兴市蚕桑产业发展现状及其对策研究[D];浙江大学;2012年
2 王鹏飞;内江市东兴区蚕桑业产业化发展现状及对策研究[D];四川农业大学;2012年
3 王明霞;盐城蚕桑业发展研究[D];南京农业大学;2011年
4 贾亚洲;陕北丘陵沟壑区生态型桑园的生境条件与水肥利用模式研究[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3年
5 廖茜;1949年-1978年《人民日报》蚕丝类新闻报道的框架构建[D];西南大学;2013年
6 邱萍萍;我国蚕桑生产组织模式与农户生产效率研究[D];浙江大学;2013年
7 周卫阳;江苏蚕业可持续发展研究[D];南京农业大学;2008年
8 袁娟;山西晋城市农业产业及其产业化策略研究[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2年
9 孙明;辽宁省西丰县蚕丝产业发展问题诊断与对策研究[D];吉林农业大学;2013年
10 殷飞飞;蚕桑文化的传承与变迁[D];赣南师范学院;2011年
本文编号:
26252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