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经济论文 > 产业经济论文 >

基于产业链视角的EPR政策激励机制与有效性研究

发布时间:2020-04-29 23:49
【摘要】:生产者责任延伸(Extended Producer Responsibility-EPR)结合了“源头消减”、“预防优先”、“产品生命周期”等先进的固体废弃物管理理念,成为近二十年来,全球环境领域最重要的一项制度创新,在欧盟、日本、美国等发达国家得以迅速推广,并日益受到包括中国在内的发展中国家的重视。EPR政策主要针对的是固体废弃物的处理责任问题,它要求生产者必须承担产品使用完毕后的回收、再生或弃置责任。尽管EPR在实施过程中主要表现为产品生命周期最后一个阶段的管理问题——废弃物回收,但其实质却是通过废弃物处置责任的配置来影响产业链上游环节——生产者的设计决策。从理论上说,如果要求生产者对其产品生命周期的环境影响负责,那么理性的生产者就有动机改变产品的设计决策以减少末端的处理成本。因此,让生产者担负废弃物处置责任实际上是一种激励机制,它试图通过对产品生命周期的下游阶段实施环境约束措施,从而达到在产品生命周期的源头阶段(产品设计阶段)就控制废弃物产生的目的。 因此,可以将EPR理解为一项政策原则(policy principle),即借助于许多预防性环境政策工具(preventative environmental policies)的实施,通过对产品生命周期下游的激励来改变上游的设计决策。但关键问题在于哪些政策工具可以达到影响上游设计决策的目的?这些政策工具具有什么样的特点以及各政策工具的适用条件有哪些?哪些政策工具可以激励上游的设计决策实现社会最优水平?前两个问题所要解答的是EPR政策的激励机制问题,而后一个问题所要解答的是EPR政策的有效性问题。从这个意义上来讲,EPR政策有效性问题的探讨与EPR激励机制问题的探讨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是EPR政策研究所要解决的核心问题。本文围绕着这样的核心问题,基于产业链各主体行为的分析和产业链上下游之间的纵向交易关系,在产品生命周期框架内通过构建数理模型,对EPR政策的激励机制与有效性问题进行了研究。 论文主要完成了以下几方面的研究工作: (1)以经济学和管理学领域的大量文献为研究起点,对有关EPR的内涵本质、EPR政策对制造商行为的影响、EPR政策工具的激励效果与有效性、EPR政策的实施成本等相关文献进行了梳理与评价,指出了本文研究将如何在已有研究的基础上对EPR政策的激励机制与有效性研究进行完善,并提出了本文的研究方向与目标。 (2)在对EPR政策工具的激励原理和产业链各主体行为进行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从产业链视角研究EPR政策激励机制与有效性的基本逻辑与研究方法,从而搭建了该问题的研究框架。 (3)证明了EPR管制政策最优管制标准的实现条件,并给出了影响最优管制标准确定的主要因素。论证了单纯标准管制政策的无效性,并探讨了管制政策如何与经济政策手段相结合以恢复其有效性。 (4)通过两阶段动态博弈模型研究了EPR管制政策有效实施的条件,探讨了激励强度、社会收益、管制成本、公众的环境意识等因素如何影响到EPR管制政策的有效实施。 (5)考察了不同EPR政策工具的适用条件,并分析了各政策工具之间的相互关系。借助于模型推导,对庇古税、押金—退款、投入与产出税替代以及标准管制政策与产出税组合等几种政策工具激励强度的设定标准和有效发挥激励作用的适用条件进行了研究。 (6)研究了产业链纵向交易方式对EPR政策激励效果的影响。通过比较不同纵向交易方式下制造商在EPR政策约束下的利润差异,分析了纵向交易方式对EPR政策激励效果的影响。在此基础上还进一步考察了不同纵向交易方式下EPR政策参量对制造商设计选择的影响。
【图文】:

示意图,环境风险,环境管理,示意图


Fig. 1.1 Mismatch of environmental management and potential environmental risk产品生命周期的潜在环境风险是不同的,,图1.1中的虚线就表示了这种情况。在产品生命周期的两端阶段,潜在环境风险相对较大,而中间阶段的潜在环境风险较小。在产品生命周期上,潜在的环境风险与产品移动的方向间呈“U型”曲线关系。在资源^u采阶段,如果对这些资源的^u采过程管理不当,不仅会浪费资源并造成环境污染,而且由于生产所需的原材料(如矿物质)通常是不可更新资源,不当的资源管理将对资源造成永久不可恢复的损害[5]。因此,在资源^u采阶段存在较大的潜在环境风险。同样,在产品生命周期的末端,不当的废弃物处置方式的潜在环境风险也是非常大的。这是因为废弃物中可能包含了大量有毒有害物质(如重金属元素),而且这些废弃物往往不能自我更新、不能被消灭

示意图,激励机制,示意图,在产品


际上隐含的假设了存在一个能够完美的传导激励的市场机制,即针对企业产品消费后废弃物的环境政策能够促使其在产品设计阶段就充分考虑到产品的可循环性问题。如图2.1所示,即使在产品生产环节不为生产者设立相应义务,为了履行回收、再生和处置产品16:.
【学位授予单位】:东北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3
【分类号】:F270.7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唐绍均;;论生产者责任延伸制度概念的淆乱与矫正[J];重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04期

2 钱勇;OECD国家扩大生产者责任政策对市场结构与企业行为的影响[J];产业经济研究;2004年02期

3 田海峰;孙广生;李凯;;生产者责任延伸、废物再利用与政策工具选择——基于产品生命周期的一个考察[J];产业经济评论;2010年03期

4 郑云虹;;基于EPR制度的企业回收决策模型[J];东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0年12期

5 曾延光;;欧盟WEEE和RoHS指令的最新修订情况[J];电子质量;2010年01期

6 赵乾;李健;崔宏祥;王志远;;基于生产者责任延伸制的废旧电池回收模式研究[J];环境科学与技术;2009年12期

7 赵晓敏,冯之浚,黄培清;闭环供应链管理——我国电子制造业应对欧盟WEEE指令的管理变革[J];中国工业经济;2004年08期

8 孙广生;田海峰;;面向供应链的环境治理组织模式研究——基于交易费用视角的考察[J];中国工业经济;2006年11期

9 鲍健强;翟帆;陈亚青;;生产者延伸责任制度研究[J];中国工业经济;2007年08期

10 吴怡;诸大建;;生产者责任延伸制的SOP模型及激励机制研究[J];中国工业经济;2008年03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4条

1 彭玉兰;废弃物的环境责任界定与治理机制研究[D];中南大学;2011年

2 王继荣;废旧家电回收再利用系统若干关键问题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09年

3 蓝英;废旧家电管理中的消费者参与及回收模式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09年

4 冯俊;环境资源价值核算与管理研究[D];华南理工大学;2009年



本文编号:2645135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chanyejingjilunwen/2645135.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77a33***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