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产业结构优化的我国区际产业转移绩效实证研究
发布时间:2020-04-30 03:35
【摘要】: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总量增长举世瞩目,而区域差距扩大、经济结构失衡等问题也日益严峻。经典理论指出国际产业转移是产业结构调整国际化的载体,论文旨在探究对于中国这样一个空间异质显著的大国,区域间的产业转移对产业结构调整优化的作用究竟如何,以期客观认识区际产业转移与产业结构优化的发展、现状和两者之间的关系,为相关部门政策措施的制定提供决策依据。论文基于区域经济理论、经济增长理论、产业经济理论和新经济地理理论,首先从理论上梳理归纳了产业转移与产业结构优化的互动作用机理;其次从我国经济发展现实入手构建了要素流动传导下区际产业转移与总量经济产业结构优化理论模型;再次,基于构建的理论模型,采用数量分析和比较分析方法对1992—2011年20年间,我国区际产业转移的发展变化、总量经济产业结构优化的动态演进分别进行了实证分析;最后,使用上述实证分析获得的数据,建立区际产业转移与总量经济产业结构优化互动关系的时间序列模型,从产业结构优化的视角评价区际产业转移的绩效。通过分析论证,论文得出如下主要结论:1.1992—2011年间中国工业空间分布的地理集中度呈倒“U”型动态变化,以关键时点截面考察的产业空间分布结构具有显著的NEG“中心—外围”特征。八大区域中,东部沿海地区作为中国工业中心的地位仍未撼动,然而中部地区呈现发展成为工业“中心—外围”空间结构第二中心的趋势;西南、西北、东北地区在区际产业转移中受惠微小,并且区域内部工业差距扩大。2.技术密集型工业和劳动密集型工业开始分散转移的时间早于资本密集型工业,而后者分散转移的速度和程度较前者更为迅速和显著。从区际产业分散转移的趋势看,基本符合NEG的观点。3.区际产业转移的区位选择体现了地理毗邻效应和梯度转移原则。西部地区在地理位置、市场潜力上均不占优势,在承接区际产业转移的区域博弈中处于劣势。4.1992—2011年20年间,总量经济产业结构合理化水平呈偏右“U”型动态变化,与区际产业转移的互动关系具有阶段性特征。1992—2004年间,以中西部地区向东部地区产业集中为特征的区际产业转移与总量经济产业结构合理化演进没有显著线性关系;2005—2011年间,以东部地区向中、西部地区产业分散为特征的区际产业转移对促进产业结构合理化的绩效非常明显;总量经济产业结构高度化水平20间总体呈现持续上升趋势,与区际产业转移互动关系较稳定和显著;20年间,总量经济产业结构合理化和高度化发展演进的趋势并不完全同步,产业结构高度化演进存在阶段性的虚高现象。5.与区际产业转移密切相关的产业空间结构是影响我国总量经济产业结构合理化的重要因素,其作用仅次于第二产业就业—产值结构不协调因素。6.20年间三大区域中,西部地区在不同阶段的产业转出和承接对总量经济产业结构优化的促进作用最为显著。而就产业转移的规模来讲,西部地区无论是在第一阶段的产业转出还是在第二阶段的产业承接中,都不是贡献最大的区域。因而西部地区产业份额变化对总量经济产业结构优化的弹性最大。基于以上主要结论,论文提出调整产业空间结构,进一步促进产业向西部地区转移的政策建议,并从五个方面进行了具体分析:一是结合西部地区禀赋特征,实施微观产业政策,协调区域分工;二是加大西部地区基础设施建设投资力度,提高西部地区交通运输效率;三是加快西部地区城镇化建设进程,扩大本地市场规模;四是推进向西开放进程,拓展西部地区周边国家外部市场;五是加强西部地区体制、机制创新,引导民间资金向西部转移。
【图文】:
在学界,有大量文献研究我国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和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实现逡逑路径[34]。这与经济可持续增长的另一个重要方面:结构效率,非常相关。结构逡逑效率的一个重要衡量指标为全要素生产率(TFP),主要包含配置效率和技术效逡逑率等重要内容,被看作体现一个国家(地区或产业)经济增长质量的重要指标。逡逑有众多学者研究了我国各区域全要素生产率的变化情况,蔡f (2009)邋151采用逡逑2000-2007年中国制造业全部国有企业和全部规模以上非国有企业数据,计算了逡逑华南沿海、华东沿海、华北沿海、东北地区、中部地区和西部地区六大区域的全逡逑
第四章是我围区际产业转移实证分析。采用统计分析方法和比较分析法,首逡逑先对关键指标进行数值计算,从我国C业总体空间布局变化、区际产业转移的行逡逑业特征、区位选择以及产业转移的空间路径叫个方面对丨992—2011年20年间我逡逑国区阮产业转移动态变化进行实证分析。逡逑第五章是我网产业结构优化实证分析。根据第二章理论分析芥结合对产业结逡逑构优化经济学内涵的理解构建总录经济产业结构优化评价模甩,据以建立产业结逡逑构合理化和高度化评价指标体系,采用,'H成分分析法提取又键W子,计算1992逡逑一邋2011年我国产业结构合理化和高度化的综合评价得分,并对实ill:分析结果做逡逑分析。逡逑第六章是区际产业转移与产业结构优化又系的实证分析。根据第四、五章的逡逑实ii丨?:数据和结果,同时考虑现实经济发展的特点,构建产业结构优化与区际产业逡逑转移的时间序列模型,从产业结构优化的视角分两阶段分别对东、屮、叫部地区逡逑产业转出和承接的绩效进行计蟥分析和比较分析,,得出相应的结论。逡逑第七章是结论与政策建议。IH纳分析木文实证研究得出的主要结论,并结合逡逑经济实}0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论文的技术路线图如下:逡逑
【学位授予单位】:兰州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4
【分类号】:F121.3
本文编号:2645346
【图文】:
在学界,有大量文献研究我国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和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实现逡逑路径[34]。这与经济可持续增长的另一个重要方面:结构效率,非常相关。结构逡逑效率的一个重要衡量指标为全要素生产率(TFP),主要包含配置效率和技术效逡逑率等重要内容,被看作体现一个国家(地区或产业)经济增长质量的重要指标。逡逑有众多学者研究了我国各区域全要素生产率的变化情况,蔡f (2009)邋151采用逡逑2000-2007年中国制造业全部国有企业和全部规模以上非国有企业数据,计算了逡逑华南沿海、华东沿海、华北沿海、东北地区、中部地区和西部地区六大区域的全逡逑
第四章是我围区际产业转移实证分析。采用统计分析方法和比较分析法,首逡逑先对关键指标进行数值计算,从我国C业总体空间布局变化、区际产业转移的行逡逑业特征、区位选择以及产业转移的空间路径叫个方面对丨992—2011年20年间我逡逑国区阮产业转移动态变化进行实证分析。逡逑第五章是我网产业结构优化实证分析。根据第二章理论分析芥结合对产业结逡逑构优化经济学内涵的理解构建总录经济产业结构优化评价模甩,据以建立产业结逡逑构合理化和高度化评价指标体系,采用,'H成分分析法提取又键W子,计算1992逡逑一邋2011年我国产业结构合理化和高度化的综合评价得分,并对实ill:分析结果做逡逑分析。逡逑第六章是区际产业转移与产业结构优化又系的实证分析。根据第四、五章的逡逑实ii丨?:数据和结果,同时考虑现实经济发展的特点,构建产业结构优化与区际产业逡逑转移的时间序列模型,从产业结构优化的视角分两阶段分别对东、屮、叫部地区逡逑产业转出和承接的绩效进行计蟥分析和比较分析,,得出相应的结论。逡逑第七章是结论与政策建议。IH纳分析木文实证研究得出的主要结论,并结合逡逑经济实}0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论文的技术路线图如下:逡逑
【学位授予单位】:兰州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4
【分类号】:F121.3
本文编号:2645346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chanyejingjilunwen/264534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