装配式建筑产业链多主体协同机制研究
【图文】:
山东建筑大学硕士学位论文第 2 章 理论基础2.1 装配式建筑理论2.1.1 装配式建筑的定义及特点装配式建筑作为建筑工业化的产物,是绿色建筑的典型代表,前期通过深化设计将标准化部品构配件(如:水平构件、垂直构件)进行合理拆分,在预制工厂进行模块化生产制造,待部品构配件养护完成后通过专业化运输手段运送到施工现场,运用机械吊装等方式进行预制构配件的组装,生产装配过程中运用精细化生产管理手段,最终建造出的具有使用功能的结构类房屋[29]。其建造过程如图 2.1 所示。
山东建筑大学硕士学位论文12图 2.3 装配式建筑产业链直接和间接参与主体关系网络图2.3 协同机制理论2.3.1 协同机制的内涵物理学家哈肯于 1973 年在取得跨学科研究后首次提出了协同论概念,指出组成复杂系统的各个元素之间如果各自为阵会导致该系统杂乱无序,具有较大的离散性;若系统中的各个元素可以协同合作、取长补短,则可以形成一个相对稳定系统并且可以涌现系统的整体效应[42]。国内外文献关于“协同”的解释有狭义和广义之分,狭义方面仅仅指的是各个元素间具有合作关系,不存在竞争;广义方面则指的是合作与竞争并存,,协同的目的是在竞争中合作取得双赢。社会是由不同特性的多种元素组成,每个元素及其之间的复杂关系组成了巨大的社会网络结构,为了使社会可以有序高效地运转,必然需要协调各个元素之间的关系使其间进行必要的协同合作,形成 1+1>2 的协同效应。“机制”指的是事物或生物体本身的内外构造、具备的功能以及作用关系,通过建立机制可以使得事物或生物体按照机制运行原理以有序的方式保持运作,系统中每个元素主体都不是孤立存在的,建立针对性的机制可以更好地协调系统中各个元素的关系,以此来保障系统各元素之间的稳定性并发挥整体效应[43]。
【学位授予单位】:山东建筑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8
【分类号】:F426.92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邵云飞;何伟;詹坤;;多主体参与的高校协同创新过程的演进研究[J];科技管理研究;2015年23期
2 崔金栋;于圆美;;基于多主体协同创新的产学研联盟运行机制研究[J];科技管理研究;2015年22期
3 张雪峰;杨育;于国栋;杨涛;薛承梦;;面向产品创新任务的协同客户利益分配机制[J];计算机集成制造系统;2015年01期
4 刘建华;邱珂;;基于CAS的创新人才培养机制及对策研究:协同创新的视角[J];科技管理研究;2014年20期
5 王纪坤;;图书馆联盟持续成长的协同机制构建[J];图书馆;2014年05期
6 张璐;;安徽新型建筑工业化实施路径的思考[J];建设科技;2014年16期
7 姜腾腾;钟炜;徐静帆;韩月园;;面向对象的建筑工程项目协同机制研究[J];工业建筑;2014年S1期
8 李志飚;;推进新型建筑工业化的几个问题[J];浙江建筑;2014年03期
9 李可柏;齐宝库;王欢;;基于DEMATEL的装配式建筑发展制约因素分析[J];住宅产业;2013年08期
10 叶明;武洁青;;关于推动新型建筑工业化发展的思考[J];住宅产业;2013年Z1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5条
1 黄晓霞;多主体协同创新项目治理绩效评价研究[D];山东大学;2016年
2 李擘;建筑企业战略联盟管理研究[D];北京交通大学;2015年
3 孟琦;战略联盟竞争优势获取的协同机制研究[D];哈尔滨工程大学;2007年
4 杨志蓉;团队快速信任、互动行为与团队创造力研究[D];浙江大学;2006年
5 高颖;住宅产业化—住宅部品体系集成化技术及策略研究[D];同济大学;2006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7条
1 金晨晨;基于装配式建筑项目的EPC总承包管理模式研究[D];山东建筑大学;2017年
2 陶盈盈;基于共生理论的绿色建筑产业链构建及稳定性研究[D];青岛理工大学;2016年
3 周敏;产业链视角下住宅产业化协同机制研究[D];华侨大学;2016年
4 李兴密;大型公共绿色建筑全寿命期主体协同机制研究[D];北京建筑大学;2016年
5 李义龙;装配式剪力墙齿槽式连接抗震性能试验研究[D];天津大学;2014年
6 王华;保障性安居工程绩效审计研究[D];西南财经大学;2013年
7 杨扬;公私合作制(PPP)项目的动态利益分配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13年
本文编号:2674362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chanyejingjilunwen/267436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