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蜂产业发展的技术经济分析
发布时间:2020-06-10 04:43
【摘要】:蜂产业被誉为投资少、见效快、用工省的“空中农业”,其发展具有重要的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我国发展蜂产业的自然条件优越,是传统的养蜂大国,养蜂历史悠久,蜜源植物丰富,蜂群数量、蜂产品产量均居世界首位,但我国却非蜂业强国,表现为生产技术水平低、养殖规模小且较分散、缺少龙头企业带动、科研投入不足、科技创新能力差、缺乏有效监管等,而近年来不断出现的蜂产品兽药残留事件,更是严重影响我国蜂产品出口贸易,因此,在贸易全球化背景下从技术经济学角度对我国蜂产业进行研究,提出相关政策建议,对我国蜂产业的发展具有较强的理论与实践意义。 本文首先从蜂产业生产区域、蜜源情况、国内销售市场状况及国际贸易角度分析蜂产业总体情况,并借助国家蜂产业技术体系蜂产业经济岗位蜂农固定观察点的数据,运用统计学及计量经济学的方法分析蜂农养殖规模及方式、自身特征、蜜蜂授粉应用情况、蜂农收入情况等,并实证研究了蜂农合作组织、蜂农是否参加技术培训、技术推广等对蜂农收入的影响。 其次是通过对10省市蜂农技术需求的调查,掌握了目前蜂农技术需求的实际情况及影响蜂农技术采用行为的因素,通过目前蜂产业相关论文发表情况、科研成果登记情况的分析,研究了我国蜂产业的技术供给情况,并针对蜂农的技术需求,研究分析了关键生产技术的研发与应用情况,以及我国蜂产业的科研及技术推广水平方面存在的问题。 第三是根据蜂农饲养方式的不同,运用DEA-Malmquist指数法分别对转地及定地养殖方式下我国蜂产业的全要素生产率进行实证分析,测算结果表明2009-2012年转地养殖和定地养殖方式下蜂产业综合技术效率值分别为84.4%和69%,定地饲养方式下要素投入冗余量较大,其中尤以北京市的要素投入比例最不合理。 最后在探讨促进我国蜂产业技术进步的路径中,选取国内外的典型案例加以分析,以澳大利亚为例分析国外蜂业发达国家发展养蜂业的做法,总结澳大利亚对蜂产业管理的经验,学习其对病虫害防治和宣传蜜蜂授粉的做法。在国内的案例分析中,分别选取以政府、协会、企业为主导的技术供给与推广模式加以分析,得出发展我国蜂产业的经验与启示。 基于以上研究对促进蜂产业技术进步提出以下建议:政府应加强对蜂产业的监管与支持力度,建立政府与政策支持体系;以蜂农技术需求为基础,建立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研发体系;加强蜂产业科研人才队伍建设及加大技术培训力度,建立产业人才培育体系;加强产业组织化建设,建立技术服务与推广体系;运用现代信息工具,构建产业信息服务体系。
【图文】:
全国各地均有饲养。从蜂蜜生产情况上看,,目前我国蜂产业主要集中在中南和华东地区(图2-2),两地区蜂蜜产量占2011年全国总产量的68%,其中河南的豫中、浙江的西北和东南部地区以及四川的川西为我国蜂产品的优势产区。从各主产省区来看,浙江与四川是我国传统的养蜂大省,养殖规模和产量均领先全国,河南省是我国传统的蜂产品加工与交易大省,河南省长葛市拥有我国最大的蜂产品交易市场,据《中国农业统计年鉴》统计,2011年河南、浙江、四川的蜂蜜产量居全国前三位,分别达到9.8万吨、7.2万吨和4.3万吨。
图2-2 2011年我国各区域蜂蜜生产情况(单位:%〉Fig.2-2 Main producers of honey, 2011中国农业统计资料》要蜜粉源植物及放蜂路线
【学位授予单位】:中国农业科学院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3
【分类号】:F326.3
本文编号:2705787
【图文】:
全国各地均有饲养。从蜂蜜生产情况上看,,目前我国蜂产业主要集中在中南和华东地区(图2-2),两地区蜂蜜产量占2011年全国总产量的68%,其中河南的豫中、浙江的西北和东南部地区以及四川的川西为我国蜂产品的优势产区。从各主产省区来看,浙江与四川是我国传统的养蜂大省,养殖规模和产量均领先全国,河南省是我国传统的蜂产品加工与交易大省,河南省长葛市拥有我国最大的蜂产品交易市场,据《中国农业统计年鉴》统计,2011年河南、浙江、四川的蜂蜜产量居全国前三位,分别达到9.8万吨、7.2万吨和4.3万吨。
图2-2 2011年我国各区域蜂蜜生产情况(单位:%〉Fig.2-2 Main producers of honey, 2011中国农业统计资料》要蜜粉源植物及放蜂路线
【学位授予单位】:中国农业科学院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3
【分类号】:F326.3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2条
1 官建成;陈凯华;;我国高技术产业技术创新效率的测度[J];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2009年10期
2 刘明;王燕飞;;农户行为特征与农业科技需求——基于对重庆市农户的调查[J];统计与信息论坛;2013年10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5条
1 李道和;中国茶叶产业发展的经济学分析[D];北京林业大学;2008年
2 苏荟;新疆农业高效节水灌溉技术选择研究[D];石河子大学;2013年
3 郑金英;菌草技术采用行为及其激励机制研究[D];福建农林大学;2013年
4 王静;苹果种植户技术选择行为研究[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3年
5 李想;粮食主产区农户技术采用及其效应研究[D];中国农业大学;2014年
本文编号:2705787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chanyejingjilunwen/270578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