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技术产业创新动态能力研究
【学位授予单位】:浙江工业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3
【分类号】:F276.44;F273.1
【图文】:
过程要素主要衡量企业创新活动情况,而R&D投入强度是国际上用于衡量一个国家或产业或企业在科技创新方面努力程度的重要指标。由图3.1可看出我国在医药制造业上的R&D投入强度明显低于美国,且自2003年起一直处于下降趋势,年均值0.027,仅为美国化学产品制造业R&D投入强度的44.5%。根据2008年国家科技部及财政部颁发的《高新技术企业认定管理办法》的规定,被认定为高新技术企业需根据企业规模满足近三个会计年度的R&D投入强度达到特定比例,其中最低要求为3%,故我国医药制造业大中型企业的平均R&D投入强度不达标。相比较美国而言,1998-2010年其均值达到0.061。0.080 一I0.070 I^I E: irnxitlifHi0.030 一I—■ Mm ■_ 11 ■!—I—I~I—“I—1—*0.020 ■懌 Mm ■■ 11 ■■ ■■ 11 ■画■■ mm ■_ _丨■0.010 __ __ 丨_ 丨_ 丨_ __ __ _■ __ _■ __ 丨_ 丨■.、0.000 1._ ■■ ■■ ■■ ■■ ■■ ■■ ■_ ■■ ■■ ■■ ■■ ■■1998 1999 2000 2001 2002 2003 2004 2005 2006 2007 2008 2009 2010W中国。美国i图3.1中美医药制造业R&D投入强度对比6666数据来源:中国数据来源于《中国高技术产业统计年鉴》
图3.2中美航空航天器制造业R&D投入强度对比68自20世纪50年代以来,我国在航空航天器制造业上的发展速度已充分引数据来源:《2010-201丨年中国医药产业发展研宄年度报告》数据来源:中国数据来源于《中国高技术产业统计年鉴》,美国数据来源于美国经济分析局(BEA)国国家科学基金会(NSF)官网,经作者计算整理。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唐春晖;知识、动态能力与企业持续竞争优势[J];当代财经;2003年10期
2 王核成,吴雪敏;动态能力形成过程分析[J];商业研究;2005年14期
3 邹立清;基于动态能力的企业持续竞争优势分析[J];经济论坛;2005年17期
4 古利平,张宗益;动态能力的构建:一个演进的观点[J];科技管理研究;2005年10期
5 陈龙真,黄佐敇,周海炜;社会资本、企业资源与动态能力分析[J];现代管理科学;2005年04期
6 王文超;黄江圳;;基于知识的动态能力维度与功能研究[J];生产力研究;2006年08期
7 张钢;徐海波;;核心动态能力与竞争优势——以浙江省软件产业为例[J];科学学研究;2006年S2期
8 李磊;蒋景楠;;动态能力战略范式与传统战略范式的比较研究[J];商场现代化;2007年02期
9 王铁骊;;复杂变革环境下动态能力的内涵演进分析[J];华东经济管理;2007年05期
10 高阳;王铁骊;;复杂环境下企业动态能力与敏捷能力比较研究[J];价值工程;2007年08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9条
1 李大元;;动态能力到底是什么?[A];第四届(2009)中国管理学年会——组织与战略分会场论文集[C];2009年
2 白景坤;顾飞;;动态能力生成的整合研究:惯例演化、战略更新及其组织嵌入[A];第六届(2011)中国管理学年会论文摘要集[C];2011年
3 尹丽萍;;基于动态能力双过程-两阶段模型的案例研究[A];第五届(2010)中国管理学年会——技术与创新管理分会场论文集[C];2010年
4 谭云清;马永生;李元旭;;社会资本、动态能力对创新绩效的影响:基于我国国际接包企业的实证研究[A];第十五届中国管理科学学术年会论文集(下)[C];2013年
5 李辉;张晓明;;企业家社会资本、自主创新水平与组织动态能力[A];第九届中国软科学学术年会论文集(下册)[C];2013年
6 江积海;刘敏;;动态能力主导逻辑重构及其与竞争优势关系的实证研究[A];第八届(2013)中国管理学年会——组织与战略分会场论文集[C];2013年
7 黄振雷;吴淑娥;刘学;;企业的动态能力观:回顾和研究建议[A];第五届(2010)中国管理学年会——组织与战略分会场论文集[C];2010年
8 韵江;李青霞;;动态环境下企业能实现资源和能力的互动吗?——基于辽渔集团的案例分析与启示[A];第五届(2010)中国管理学年会——组织与战略分会场论文集[C];2010年
9 巩见刚;张娜;;基于动态能力框架的IT能力分析[A];第五届(2010)中国管理学年会——信息管理分会场论文集[C];2010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4条
1 周军;从核心竞争力到动态能力[N];首都建设报;2008年
2 北京大学中国经济研究中心教授 马浩;资源与能力:企业特定性与竞争优势[N];湖北日报;2006年
3 马浩;资源与能力是企业竞争优势的关键[N];中国经济导报;2006年
4 本报通讯员;我市一国家社科基金项目获优秀等级[N];淄博日报;2010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刘磊磊;基于竞合互动视角的企业动态能力形成及作用机制研究[D];浙江大学;2008年
2 林萍;组织动态能力研究[D];厦门大学;2008年
3 董保宝;基于网络结构的动态能力与企业竞争优势关系研究[D];吉林大学;2010年
4 黄俊;动态能力、自主创新能力与联盟绩效关联性研究[D];重庆大学;2008年
5 梁旭晖;基于稳定型战略的企业动态能力研究[D];南开大学;2009年
6 胥家硕;动态能力、制度与企业绩效的关联性研究[D];吉林大学;2011年
7 俞枫;以动态能力为中介的信息技术驱动的企业战略转型研究[D];同济大学;2008年
8 海本禄;国际化背景下的企业动态能力绩效机制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2年
9 卢剑峰;民营企业社会资本对动态能力的影响研究[D];辽宁大学;2011年
10 张建东;企业动态能力与跨期绩效关系研究[D];复旦大学;2005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赵莉;基于动态能力的企业持续竞争优势研究[D];西北大学;2011年
2 李青霞;组织主动遗忘对动态能力的影响:模型构建与实证研究[D];东北财经大学;2011年
3 刘敏;基于三维模型的动态能力与竞争优势关系的实证研究[D];重庆大学;2012年
4 朱虹;基于生命周期和动态能力的企业价值创造分析[D];北京交通大学;2008年
5 许运娜;论战略联盟中的知识转移——基于动态能力的观点[D];对外经济贸易大学;2003年
6 郑建志;动态能力、关系质量及合作绩效实证研究[D];西安理工大学;2008年
7 牛禹;动态能力对中小企业绩效影响的实证研究[D];首都经济贸易大学;2014年
8 赵静;基于动态能力的软件企业知识积累模型研究[D];武汉理工大学;2009年
9 王睿智;国际企业营销动态能力构成维度分析与评价模型建立[D];南开大学;2011年
10 朱增永;基于动态能力的企业核心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构建研究[D];浙江工业大学;2012年
本文编号:2735727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chanyejingjilunwen/273572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