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经济论文 > 产业经济论文 >

“新常态”下东北老工业基地产业结构转型研究

发布时间:2020-07-21 22:16
【摘要】:改革开放后,我国经济经历30年的强劲增长,但受到金融危机影响,自2008年开始经济增速逐渐趋缓,经济发展步入“新常态”。东北老工业基地曾对我国国民经济发展作出历史性的突出贡献,然而进入“新常态”时期后,东北经济频陷增长困局,尤其2014年经济增速“断崖式下跌”更是引发政府及学者对“新东北现象”的忧虑与高度关注。究其原因,东北老工业基地产业结构性失衡问题在“新常态”时期进一步凸显,并成为阻碍经济增长的主要症结之一,因此东北老工业基地产业结构能否成功转型是破解“新东北现象”的重中之重。本文首先对选取的国外老工业基地产业结构转型成功及失败案例进行历史纵向比较和空间横向比较,运用归纳法总结其国际“锈带复兴”成功经验和转型失败教训,并从“新常态”和产业结构转型概念入手,分析了东北老工业基地产业结构总体概况,运用偏离-份额分析法(SSM)对不同经济体制下东北老工业基地产业结构演进特征进行阶段性刻画和对比分析,并提出“新常态”下产业结构问题。其次,运用文献研究与比较研究法,从国际、国内、地区三个层面探析“新常态”下东北老工业基地产业结构转型动因,同时以产业结构高级化、合理化为转型目标,并对转型动因及目标关系进行系统分析。再次,运用DELPHI专家调查法识别出政府、区域、产业和企业层面的主要阻滞因素,并从内外部双重视角分析阻滞因素对产业结构转型的阻碍方式,然后应用贝叶斯模型平均法(BMA),量化阻滞因素对“新常态”时期东北老工业基地产业结构转型产生的阻碍程度。最后,根据上述研究结论,从制度、区位、产业和企业四个层面提出“新常态”下东北老工业基地产业结构转型突破路径。
【学位授予单位】:哈尔滨工程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8
【分类号】:F427
【图文】:

产业结构,三次产业,计划经济体制,第一产业


时期产业结构模式由“二、三、一”向“三、二、一”方向缓慢转型,而这种结型与该时期市场化水平的深入发展有较大关联。随着市场经济建立和完善,东北济发展向市场化、法制化方向转型,拉动区域产业有较大提升。2001 年中国加入贸易组织,东北地区服务业对外开放程度逐步加深,同时有效带动了第三产业加。但是与国际市场相比较,东北地区产业竞争力弱、产品附加值低,尤其是传统争优势逐步下降、新兴产业发展滞后,在此背景下我国政府在 2003 年开始实行东工业基地振兴战略,对经济复苏发挥了一定成效。2008 年金融危机爆发,中国经入“新常态”阶段,使得东北地区产业增速出现回落现象,产业结构逐步有所调2.2 东北老工业基地产业结构特征1. 产业结构逐步有所调整随着社会经济发展和市场需求变动,东北老工业基地产业结构得到不同程度,而这种结构性调整主要表现在三次产业比重的变动,但东北地区由于经济基础薄之科技创新能力较差,致使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遇阻,产业结构转型步伐缓慢。

三次产业,占比,第一,第三产业


第 3 章 东北老工业基地产业结构演变及“新常态”下存在的问题比从 33%下降至 20%,第二产业占比一路走高,到 1978 年占比高达 64%,而第三占比逐渐走低。1978 年进入经济体制转轨期后,第一产业占比围绕 20%上下波动二产业占比由 64%下降至 50%,而第三产业占比由 16%上升至 34%,增幅明显,段产业结构为“二、三、一”模式,该时期第三产业占比逐渐超过第一产业,产业逐渐有所调整。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实施期,形成了以 2008 年为界的明显特008 年之前,三次产业占比相对稳定,2008 年以后第三产业占比明显上升且超过第业,而第二产业占比逐渐走低,该阶段产业结构逐渐向“三、二、一”模式转变。2. 三次产业增速波动较大在产业结构调整过程中,东北地区产业增速波动较大且差异明显。但在计划经济下,东北地区产业增速波动较小且发展缓慢,而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发展,东北地次产业发展十分迅猛,但在“新常态”阶段三次产业增速逐渐走低且降幅明显。

重工业,比重


图 3.3 1953-2015 年重工业比重基本走势如图 3.3 所示,1953-2015 年,东北地区重工业比重从 57.43%上升到 68.48%,国平均水平差距逐渐缩小,2015 年东北地区重工业比重比全国平均水平低了 3.1省域角度分析,辽宁省和吉林省重工业比重波动上升且增幅显著,而黑龙江省重重波动下降。计划经济体制实施期,东北三省重工业比重均有较大提升,其中辽比最高,其次为黑龙江省、吉林省。经济体制转轨期,东北三省重工业比重虽略,但整体发展较为平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时期,黑龙江省重工业比重降幅最辽宁省和吉林省重工业比重均存在不同程度提升。4. 东北地区资源型产业占比较大东北地区的资源型产业主要包括采掘业和原料加工业,其中采掘业以煤炭、石气、木材采运业和金属及非金属矿采选业为主,而原料加工业则以化学原料与制业、造纸业、木材、石油、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为主。由于 1953-1984 年资源数据缺失,因此仅对 1985-2015 年数据进行阶段性分析,如下图 3.4 所示。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王娜;;老工业基地绿色转型路径研究[J];绿色科技;2015年12期

2 陈访贤;徐充;;关于我国产业结构转型的理论思考[J];新疆社会科学;2015年06期

3 唐建荣;石文;;基于BMA的企业技术创新驱动因素分析[J];财经科学;2015年11期

4 郑新立;;加快形成以创新为主要引领和支撑的经济体系和发展模式[J];求是;2015年21期

5 吕瑶;蒋晓梅;;东北三省对外开放度对经济增长的影响分析——基于面板数据模型的研究[J];沈阳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年04期

6 赵静;;浙江未来十年劳动力供给分析及预测[J];统计科学与实践;2015年07期

7 庞辉;;国外振兴老工业基地经验对我国老工业基地振兴的启示[J];现代国企研究;2015年12期

8 史巧玉;;经济新常态之“新”诠释及其路径选择[J];经济问题;2015年05期

9 任保平;;新常态要素禀赋结构变化背景下中国经济增长潜力开发的动力转换[J];经济学家;2015年05期

10 谈镇;;科学认识经济新常态“六新”特征[J];唯实;2015年03期



本文编号:2764890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chanyejingjilunwen/2764890.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bf341***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