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投入产出分析的北京市生态足迹研究
【学位授予单位】:山东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X22;F223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杨振,常慧丽;区域生态经济系统协调发展的定量评估[J];资源开发与市场;2004年06期
2 董宏林;杜慧莹;;“西部”生态足迹模型及其在宁夏生态足迹测算中的应用[J];干旱地区农业研究;2011年05期
3 丁宇;林姚宇;路旭;;生态足迹模型在城市交通可持续发展评价中的应用及启示——以快速城市化地区深圳市为例[J];城市规划学刊;2009年06期
4 吴超;胡小东;;基于能值理论的重庆市生态承载力现状研究[J];西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0年04期
5 蒋依依;王仰麟;彭建;杨磊;张源;;基于旅游生态足迹模型的旅游区可持续发展度量——以云南省丽江纳西族自治县为例[J];地理研究;2006年06期
6 陈孟霞;李魁明;刘桂菊;;基于生态足迹模型的泰安市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研究[J];经济研究导刊;2011年36期
7 丁志高;;基于旅游生态足迹模型的青岛旅游可持续发展评估[J];青岛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4年04期
8 潘安兴;张文秀;;四川省生态足迹与土地可持续利用[J];新疆农垦经济;2006年11期
9 杨振,牛叔文;生态足迹模型及其在区域可持续发展定量评估中的应用[J];甘肃科学学报;2004年04期
10 马海波;王伟;常文娟;;基于生态足迹理论的区域可持续发展能力评估模型[J];水电能源科学;2013年04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齐静;;基于生态足迹模型的重庆市北碚区可持续发展研究[A];2016中国环境科学学会学术年会论文集(第一卷)[C];2016年
2 邵晖;胡宝清;;基于生态足迹的广西土地可持续利用研究[A];中国土地资源战略与区域协调发展研究[C];2006年
3 蒋莉;沈兴菊;于兴丽;;成分法进行小区域生态足迹研究评价[A];2007中国环境科学学会学术年会优秀论文集(下卷)[C];2007年
4 黄飞飞;王宇峰;常茂生;;基于生态足迹模型的内黄县生态城市构建研究[A];2011城市发展与规划大会论文集[C];2011年
5 白雪;许熙巍;;基于改进型生态足迹模型的天津市可持续性发展研究[A];新常态:传承与变革——2015中国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07城市生态规划)[C];2015年
6 陈天才;廖和平;;基于生态足迹模型的渝北区耕地利用模式研究[A];2013全国土地资源开发利用与生态文明建设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3年
7 赵海晓;崔伟;;山西省生态足迹研究[A];中国地理学会2004年学术年会暨海峡两岸地理学术研讨会论文摘要集[C];2004年
8 张培刚;刘宏燕;朱鹏;;基于生态足迹模型的区域生态承载力分析——以山东省烟台市为例[A];2006年中国可持续发展论坛——中国可持续发展研究会2006学术年会青年学者论坛专辑[C];2006年
9 丁兰;洪涛;;基于生态足迹模型的柳州市可持续发展研究[A];土地利用的城乡统筹和区域统筹——2007中国科协年会8.3分会场论文集[C];2007年
10 章锦河;;基于生态足迹的旅游可持续发展初步研究[A];2004“生态安徽”博士科技论坛论文集[C];2004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西藏大学生命科学系助教 邹俊;浅谈“生态足迹”在国内外的研究[N];西藏日报(汉);2013年
2 《中国国土资源可持续发展研究报告》课题组;生态足迹测算土地利用状况[N];中国国土资源报;2005年
3 田心;几个地球能承载人类的生态足迹[N];中国青年报;2010年
4 本报记者 张文凌;高消费者增大城市人群生态足迹[N];中国青年报;2007年
5 刘根生;“生态足迹”来了 治水需更努力[N];南京日报;2016年
6 本报首席记者 张懿;低效消费“踩”出巨大生态足迹[N];文汇报;2014年
7 本报记者 赵娜;生态足迹显示消费病症[N];中国环境报;2014年
8 记者 刘斯文;地球不堪重负 贫富国家生态足迹差距扩大[N];中国绿色时报;2012年
9 本报记者 邓飞;贫富国家生态足迹差距扩大,地球消费应量入为出[N];中国经济导报;2012年
10 环境工程学专家 沈阳大学校长 中国工程院院士 孙铁珩;你的生态足迹有多大[N];光明日报;2010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柳乾坤;基于改进三维生态足迹模型的土地承载力指数研究[D];浙江大学;2016年
2 王晋良;基于生态足迹的城市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09年
3 鲁凤;生态足迹变化的动力机制及生态足迹模型改进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4 陈璋;中国1978-2020年自然地域系统压力分析及预测[D];复旦大学;2008年
5 吴隆杰;基于渔业生态足迹指数的渔业资源可持续利用测度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06年
6 李宏;生态足迹理论及其应用研究[D];兰州大学;2006年
7 王书玉;基于生态足迹理论的县域生态经济系统评价[D];南京农业大学;2006年
8 刘艳中;基于生态足迹模型的南阳市耕地保护战略环境影响评价研究[D];中国地质大学;2008年
9 陈成忠;生态足迹模型的多尺度分析及其预测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08年
10 魏敏;基于生态经济模型的泰安旅游可持续发展评析与预测[D];山东农业大学;2012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刘骏;基于投入产出分析的北京市生态足迹研究[D];山东大学;2016年
2 刘贵芬;重庆市生态足迹模型的计算与评价探讨[D];西南大学;2007年
3 晓兰;基于生态足迹模型的安康市生态可持续发展程度评价[D];陕西师范大学;2010年
4 袁平;基于生态足迹模型的县级区域可持续发展评价[D];中国农业科学院;2005年
5 陈余珍;基于生态足迹模型的福建省林业生态足迹研究[D];北京林业大学;2010年
6 张清华;乾安县60年生态足迹及可持续发展分析[D];吉林农业大学;2012年
7 范晓冰;基于生态足迹模型的能源区生态补偿研究[D];内蒙古师范大学;2014年
8 杨聪敏;河北省耕地资源可持续利用研究[D];河北农业大学;2013年
9 曹萌;基于能值生态足迹模型的北京市资源环境承载力研究[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16年
10 王忠成;基于旅游生态足迹模型的海岛旅游可持续发展研究[D];青岛大学;2010年
本文编号:2778658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chanyejingjilunwen/277865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