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作为一种现实存在的民族传统文化重要载体,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了不同民族文化群落的精神个性。加强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认知和保护,就是强化对本民族传统文化基因和民族身份的认同,也是唤醒区域民间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的根本要求。江西是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大省,共有非物质文化遗产1594项,其中国家级44项、省级370项、市级380项、县级800项(截止到2011年6月),非物质文化遗产正日益成为江西文化产业的一支生力军,推进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工作和产业发展,将有力促进江西文化产业乃至经济社会事业的全面发展。 本研究的主要工作和成果有: 1、阐述了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的相关理论和文献综述,归纳了学术界对非物质文化遗产在概念界定、价值评估、保护利用、产业化发展等方面的研究成果;较完整地分析梳理出江西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禀赋状况,总结了资源状况呈现出存量丰度高、品类齐全、文化地域集中性及差异性较强和地域依赖型强、产业化项目少等特点;系统分析了江西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利用工作取得的成绩和存在的问题。 2、通过构建基于D-AHP方法的江西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价值评估体系,对江西40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价值进行定量评估,确定在评估指标体系内部中历史久远度、独特性、文化认同、教育科考、品牌效用、经济效益、实用度7个指标权重较大,重要性程度较高;在40项国家级项目中依据最后量化得分结果分列出:产业开发类(耋70分)、衰退类(50-70分)和濒危类(耋50分)三类。 3、通过资料收集和文献阅读,对国内外典型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日本歌舞伎、我国东北二人转在立法、建制、资金扶持、促进创新、市场运作方面的做法进行系统的研究分析,并总结出对江西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利用工作的四条经验启示:强化区域传统文化自觉意识;促进非物质文化遗产融入城市主流文化环境;注重资源整合;探索市场营销管理模式。依据资源价值定量评估的实证分析结果,在理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利用之间长期存在的混淆不清与矛盾认识的基础上,遵循保护利用并重、资源整合及可持续发展的原则,尝试构建针对江西非物质文化遗产濒危类、衰退类、产业开发类项目进行保护利用的产业带动模式、层次联动模式和分类建档模式。 4、从非物质文化遗产可为文化产业提供素材、创造新业态、塑造特色品牌;文化产业可发挥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吸纳、传播、营销作用两大方面,分析指出非物质文化遗产与文化产业两者存在互为需要、互为补充、互为促进的逻辑关联,指出非物质文化遗产具备进入文化产业进行产业发展的可能性和必要性。然后,借助SWOT矩阵分析方法对江西非物质文化遗产产业发展的优势、劣势、机会以及威胁进行了系统的分析,并运用系统动力学基模分析方法构建了江西非物质文化遗产产业发展的增长上限基模、舍本逐末基模、恶性竞争与富者愈富基模以及饮鸩止渴基模,分析指出每个基模问题产生的原因并提出了相应的管理对策。最后,基于上述分析,提出加快非物质文化遗产与文化产业的融合,促进江西非物质文化遗产产业发展的几点战略思考。 5、通过构建基于DEA的CCR模型和Malmquist指数模型,以典型性非物质文化遗产产业化项目——景德镇工艺陶瓷为例,对景德镇工艺陶瓷产业的产业绩效和投入产出效率进行动态实证分析,并从实证结果进一步总结出非物质文化遗产产业发展的一般性特点:一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产品在创作研发过程中的创造性智力劳动具有独创性甚至唯一性,赋予产品的艺术创意价值和人文价值较高。二是个体(家庭)作坊(工作室)由于投入资源利用率较高,生产绩效和经济效益较好,且实体数量庞大,可以形成一支实力较强的行业集群。三是需以新技术、新材料、新工艺等的推广运用提升产业转型升级,进一步有序组织和规范个体作坊式市场发展,促其不断成长壮大。 6、在前面章节的研究基础上,基于政府组织引导、社会积极参与、市场有效运作三方面,提出江西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利用与产业发展的10条政策建议:加强组织领导,落实工作责任;加快立法建制,完善保护利用长效机制;加大扶持和基地建设,提高文化环境承载力;加强传承人保护,培育产业人才;营造良好社会氛围,增强保护利用意识;开展交流合作与宣传,提升群众基础;推进创新体系建设,构建产业投资增长机制;推进品牌建设,促进非遗产业发展;加快创意研发,实现非遗产品增值;创新经营管理模式,促进产业转型升级。
【学位授予单位】:南昌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3
【分类号】:G122;G124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董晓萍;非物质文化遗产与民俗评估[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05期
2 林龙飞;王华;杨斌;;革命历史文化遗产旅游资源模糊评价模型[J];商业研究;2009年08期
3 李me;;非遗生态场的整合与“一村一品”观念——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生产性方式传承[J];重庆行政(公共论坛);2010年05期
4 李精华;;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知识产权保护[J];研究生法学;2010年04期
5 李强;杨茵;梅云清;;论赣傩文化促进鄱阳湖地区生态旅游经济发展研究[J];大家;2012年06期
6 李昕;;非物质文化遗产进入文化产业的评估研究[J];东岳论丛;2011年04期
7 李倩文;;二人转的传承与流变[J];大众文艺;2010年13期
8 刘新晓爱;;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知识产权保护——从保护木卡姆艺术谈起[J];法制与社会;2011年12期
9 陈天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经济价值[J];改革与战略;2006年05期
10 龙先琼;;关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内涵、特征及其保护原则的理论思考[J];湖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年05期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6条
1 肖刚;体验经济视角下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开发模式研究[D];西北师范大学;2010年
2 顾湘;东北二人转发展问题探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6年
3 王丽芳;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活态保护的可行性分析[D];中南大学;2007年
4 韩双斌;江西抚州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旅游开发研究[D];南昌大学;2007年
5 谢家荣;景德镇手工制瓷技艺的当代传承问题研究[D];景德镇陶瓷学院;2009年
6 马莹;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产业化保护[D];中央民族大学;2010年
本文编号:
2798053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chanyejingjilunwen/279805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