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省茶产业链组织模式评价研究
本文关键词:贵州省茶产业链组织模式评价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贵州省处于中亚热带季风湿润气候区,非常适合于茶树生长,同时贵州沟壑纵横,地形地貌变化复杂,小生境、小气候多样,是国际上几个陆地生物多样性关键地区之一,独特的自然条件孕育了丰富的贵州特色茶资源,使其成为我国茶叶的主要发源地和重要原产地之一。茶叶作为贵州省重要的经济作物,成为贵州农村经济重要组成部份,然而,相对于我国其他茶叶主产区来讲,贵州省茶叶总产量和总产值都相对较低,且亩产值和亩产量也同样偏低。基于此,本文对贵州省茶产业链组织模式进行评价研究。第一部分,绪论。首先讲述了本文的研究背景与意义,然后又通过阅读大量的文献,对国内外研究现状做了一定的叙述,紧接着提出了本文的研究方法,在此基础上,得出了本文的技术路线图。第二部分,贵州省茶产业发展态势。分别从茶产业的基本情况、茶产业的布局与结构以及贵州省茶产业所存在的问题进行了详尽的分析。第三部分,贵州省茶产业链组织模式。本文提出了贵州省茶产业链常见的三种组织模式,有“公司+农户”模式、“公司+基地+农户”模式、“公司+合作组织+农户”模式,然后又对这三种模式做了一定的对比分析。第四部分,模糊综合评价法及数据来源。为了更加清晰明了贵州省这三种模式的优势、劣势,本文采用了模糊综合评价法对三种模式进行量化分析,不仅通过翻阅了贵州省统计年鉴、贵州省茶叶统计年鉴等官方资料来获取相关数据,还通过对贵州省主要茶区的173家茶叶注册企业实地调研,获取一手数据。为检验问卷数据是否有效可行,该部分提出了效度和信度检验。第五部分,贵州省茶产业链组织模式的评价。通过前几部分的分析与研究,结合专家、学者的建议,构建了评价指标体系(4个一级指标34个二级指标),分别对贵州省茶产业链的三种组织模式进行评价。第六部分,结论。最后得出三种模式的评分,“公司+合作组织+农户”模式(3.2704)优于“公司+基地+农户”模式(3.1927),“公司+农户”模式(2.7417)最差。
【关键词】:茶产业 模糊综合评价法 AHP法 Matlab SPSS
【学位授予单位】:贵州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F326.12
【目录】:
- 中文摘要5-7
- ABSTRACT7-9
- 1 绪论9-17
- 1.1 研究背景与研究意义9-10
- 1.1.1 研究背景9-10
- 1.1.2 研究意义10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10-15
- 1.2.1 关于产业链的研究10-11
- 1.2.2 关于农业产业链及茶产业链的研究11-12
- 1.2.3 关于产业链组织模式的研究12-14
- 1.2.4 关于交易成本理论应用的研究14-15
- 1.3 研究方法15-16
- 1.3.1 文献分析法15
- 1.3.2 实证分析法15
- 1.3.3 田野调查法15-16
- 1.4 技术路线16-17
- 2 贵州省茶产业发展态势17-30
- 2.1 贵州省自然环境概况17
- 2.2 贵州省茶产业的基本情况17-20
- 2.2.1 生产情况17-19
- 2.2.2 销售情况19-20
- 2.3 贵州省茶产业布局与结构20-27
- 2.3.1 茶产业结构20-21
- 2.3.2 茶产业布局21-27
- 2.4 贵州省茶产业存在的问题27-30
- 2.4.1 茶叶单产低且产品结构单一27-28
- 2.4.2 缺乏龙头企业和大品牌支撑28-29
- 2.4.3 机械化水平低且茶叶质量存在隐患29-30
- 3 贵州省的茶产业链组织模式30-36
- 3.1 “公司+农户”模式30-32
- 3.1.1 公司+农户”模式的界定30-31
- 3.1.2 案例—都匀茗泉山茶业有限公司31-32
- 3.2 “公司+基地+农户”模式32-33
- 3.2.1 “公司+基地+农户”模式的界定32
- 3.2.2 案例—贵州省湄潭兰馨茶业有限公司32-33
- 3.3 “公司+合作组织+农户”模式33-34
- 3.3.1 “公司+合作组织+农户”模式的定义33-34
- 3.3.2 案例—贵州省都匀毛尖集团有限公司34
- 3.4 三种茶产业链组织模式的比较34-36
- 4 模糊综合评价法及数据来源36-42
- 4.1 模糊综合评价法36-38
- 4.1.1 确定评价指标及其权重36-38
- 4.1.2 单因素评价38
- 4.1.3 模糊综合评价38
- 4.2 数据来源38-39
- 4.2.1 官方数据38-39
- 4.2.2 问卷数据39
- 4.3 评价量表的信度与效度分析39-42
- 4.3.1 效度分析39-40
- 4.3.2 信度分析40-42
- 5 贵州省茶产业链组织模式的评价42-58
- 5.1 构建指标体系42-44
- 5.1.1 环境的不确定性42
- 5.1.2 合作意向42-43
- 5.1.3 合作能力43
- 5.1.4 组织强度43-44
- 5.2 三种组织模式的评价44-56
- 5.2.1 评价 “公司+农户”模式44-48
- 5.2.2 评价 “公司+基地+农户”模式48-52
- 5.2.3 评价 “公司+合作组织+农户”模式52-56
- 5.3 评价结果56-58
- 6 结论58-59
- 参考文献59-63
- 致谢63-64
- 附录64-67
- 调查问卷64-67
- 研究生期间科研成果67-68
- 发表论文67
- 参与课题67-68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杨芳;模糊综合评价法在工矿企业品牌资产评价中的应用[J];国土资源科技管理;2001年06期
2 王雄军,郑策,蔡万春;模糊综合评价法在企业R&D能力评价中的应用[J];华北科技学院学报;2003年02期
3 汪江洪;李嘉;;浅谈机电产品国际招标采购中综合评价法的应用[J];建筑经济;2006年07期
4 任丽华;;模糊综合评价法的数学建模方法简介[J];商场现代化;2006年20期
5 黄晓兰;韦秋杰;;综合评价法在设计方案优选中的应用[J];内江科技;2009年09期
6 廉正;张永庆;邵永恒;刘洪建;;基于模糊综合评价法的高校专利综合实力评价[J];商业时代;2009年35期
7 俎秀花;孟常胜;王涛;;模糊综合评价法在船舶机舱综合评价中的应用[J];南通航运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9年04期
8 陈宙翔;;基于模糊综合评价法的公路代建工程绩效考核分析[J];公路;2012年08期
9 刘萍;申婧;;模糊综合评价法在中小企业信用评级中的应用[J];科技与管理;2012年06期
10 罗艳;;基于模糊综合评价法的企业信息系统价值综合评价[J];中国证券期货;2013年09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9条
1 严海军;;稽查人员设置比率综合评价法之探讨[A];中国烟草学会2006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7年
2 韩宣伟;蒋文军;;综合评价法——税基批量评估技术的创新与实践[A];中国房地产估价师与房地产经纪人学会2011年年会论文集[C];2011年
3 樊晔;刘寒梅;李晓奇;;对公司评价招聘毕业生问题的研究[A];第九届中国不确定系统年会、第五届中国智能计算大会、第十三届中国青年信息与管理学者大会论文集[C];2011年
4 蒋晶晶;陈廷斌;王晓煜;牟向伟;;灰色模糊综合评价法在配送中心规划方案优选中的应用[A];2011年全国电子信息技术与应用学术会议论文集[C];2011年
5 魏彩乔;刘佳;李永贞;;粗糙综合评价法及在绿色度评价中的应用[A];制造业与未来中国——2002年中国机械工程学会年会论文集[C];2002年
6 王晓梅;赵建平;;模糊综合评价法在埋地压力管道失效可能性分析中的应用[A];第六届全国压力容器学术会议压力容器先进技术精选集[C];2005年
7 唐克;崔卫兵;王征武;朱建生;;模糊综合评价法在目标排序中的应用[A];决策科学理论与方法——中国系统工程学会决策科学专业委员会第四届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1年
8 李振东;张启义;;基于主成分分析和模糊综合评价法的军用物流中心选址问题研究[A];中国运筹学会第十届学术交流会论文集[C];2010年
9 王红兵;秦俊;胡永红;董丽;;基于尺度指数的城市住区绿化环境评价初探[A];中国观赏园艺研究进展(2010)[C];2010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3条
1 陈川璐 湖南省衡阳市审计局;模糊综合评价法在绩效审计中的运用[N];中国审计报;2010年
2 中华人民共和国商务部;商务部关于印发《机电产品国际招标综合评价法实施规范(试行)》的通知[N];国际商报;2008年
3 雁晨;商务部规范机电产品国际招标评标办法[N];中国建设报;2008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高琳;陕西省环境质量状况分析[D];长安大学;2015年
2 叶胜;基于栅格数据的旅游休闲地产用地时空布局研究[D];西南大学;2015年
3 李凌云;基于模糊综合评价法的中国政府性债务风险评估的研究[D];云南财经大学;2015年
4 孙琦;模糊综合评价法在审计风险评估中的应用[D];南京大学;2014年
5 陈阳;城市普通住宅实用性评价研究[D];成都理工大学;2015年
6 王娜;基于模糊综合评价法的炼化项目后评价体系应用研究[D];内蒙古大学;2015年
7 林恩惠;农业龙头企业带动农户能力评价研究[D];福建农林大学;2013年
8 范佳;模糊综合评价法对阿米卡星生产过程的安全评价[D];重庆科技学院;2016年
9 魏威;安全系统工程在建筑施工安全管理中的应用[D];山东理工大学;2014年
10 王泽颖;基于模糊综合评价法的微课评价研究[D];浙江师范大学;2016年
本文关键词:贵州省茶产业链组织模式评价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285309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chanyejingjilunwen/28530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