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业链视角下的中国大豆产业经济研究
发布时间:2020-11-15 02:50
大豆产业链长,大豆产业发展关乎种植业、养殖业、饲料工业和食品工业等多个行业的发展,在国民经济发展中发挥着重要作用。自1996年以来我国大豆进口量逐年不断增加,有关大豆产业发展问题引起了学者们的广泛关注。但现有的研究大部分集中在大豆生产、大豆加工、大豆进口、外资扩张等个别环节和表面观察,系统的大豆经济研究寥寥无几。由于缺乏系统的研究,一方面导致现有的判断过于片面或具有较大的主观性;另一方面,致使很多问题尚不清楚,如大豆经济的运作体系和情况、大豆产业发展的宏观和微观影响因素、规律性认识以及对未来的判断,等等;更为重要的是,对一些重大问题,如大豆产业的竞争力、外资与产业安全、转基因,等等,尚缺乏正确认识和长远判断,以致出现了很多不现实或不客观的观点。因此,本文从产业链的视角,通过历史比较和国际比较,对大豆生产、流通、加工、消费和贸易各环节及相应的产业政策等进行较全面系统的研究,分析了大豆产业各环节发展的影响因素,揭示了我国大豆产业发展演变规律和经济特征,并形成未来我国大豆产业发展变化的趋势判断,提出大豆产业发展的战略措施,以期为推动我国大豆产业进一步发展提供决策参考。 研究结果表明:(1)我国大豆产业的整体发展态势是良好的,尽管2010年以来,大豆生产环节上出现了连续几年的明显滑坡,但消费、贸易、加工几个环节却是一片繁荣,生产上有所滑坡并不等于整个大豆产业的衰退。(2)我国的大豆生产发展是缓慢的,单产水平是影响大豆生产的关键因素,在资源约束条件下,大豆比较效益低是大豆生产滑坡的主要原因;综合经济和非经济因素,短期内我国大豆种植面积还将减少,但减少幅度有限;国产大豆不具有竞争力,转基因大豆具有明显的经济优势,靠生产保护和非转基因错位发展并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提高单产是提升我国大豆产业竞争力的关键。(3)收入水平的提高,人口的增长及城镇化发展拉动了大豆消费的快速增长,其他油脂(特别是棕榈油)的替代效应一定程度上可减缓大豆消费增长,但作用不大。因此,短期内我国大豆需求还将呈刚性增长,而国内大豆供给难度加大,仍需主要依靠进口来满足国内需求。(4)我国的大豆流通基本上形成了大豆主产区和东南沿海向全国扩散的格局,大豆加工产品中的豆制品多在本地流通,豆油和豆粕主要由加工产区向销区流通,但大豆流通基础设施落后、流通效率低下。(5)大豆加工以压榨为主,大豆油脂加工业形成了民营企业、外资企业、国有企业三足鼎立的基本态势。国内企业在产能、大豆处理、豆油产量以及蛋白生产方面处于优势,但大豆加工业产能过剩问题仍然突出。(6)大豆进多出少的格局在相当一段时期内不会改变。需求的快速增长与资源可能性是大豆进口不断增加的根本原因,价差因素是近年来大豆进口迅速扩大的主要原因。大豆进口并未对国内大豆生产产生冲击,豆农收入并没有因此受到影响,反而在种植结构调整中获益;外资的进入并没有形成对大豆加工业的控制,国内大豆加工企业的综合实力在与外资企业的竞争中得到了提升,因此,大豆产业安全的担忧是不必要的。 基于以上研究结果,充分认识到大豆在我国粮食生产的可持续发展、维护食物安全和改善营养以及农业结构战略性调整中的地位日趋重要,提出采取以下措施实现中国大豆产业的可持续发展:(1)充分利用国际国内两种资源和两个市场来满足国内需求;(2)依靠科技进步提高单产;(3)建立现代耕作制度技术体系稳定种植面积;(4)重点发展高蛋白大豆生产,将转基因大豆生产纳入研究和政策考虑。
【学位单位】:中国农业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年份】:2014
【中图分类】:F326.11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引言
1.1 背景与问题
1.2 研究目标
1.3 论文结构和研究内容
1.4 研究方法和技术路线
1.5 研究特色与创新说明
第二章 文献综述
2.1 中国大豆产业相关研究进展
2.2 中国大豆产业相关研究综述
2.3 文献评述
第三章 中国大豆生产
3.1 大豆生产的历史回顾
3.2 大豆生产发展总况
3.3 大豆生产布局
3.4 生产收入与成本
3.5 大豆生产的地位
3.6 大豆种植制度
3.7 大豆生产的影响因素
3.8 本章小结
第四章 中国大豆流通
4.1 近代大豆流通历史回顾
4.2 大豆流通体制
4.3 大豆流通数量与价格
4.4 大豆流通主体与渠道
4.5 大豆运输与仓储
4.6 大豆交易方式
4.7 大豆流通现状与存在的问题
4.8 国外大豆流通的借鉴与启示
4.9 本章小结
第五章 中国大豆加工
5.1 中国大豆加工发展历史回顾
5.2 大豆加工业生产概况
5.3 大豆加工业发展概况
5.4 大豆加工业生产布局
5.5 大豆加工业发展的特点与存在的问题
5.6 国际大豆加工业发展的借鉴与启示
5.7 本章小结
第六章 中国大豆消费
6.1 中国大豆消费的历史回顾
6.2 大豆总体消费
6.3 消费结构
6.4 大豆产品的消费
6.5 大豆供需平衡分析
6.6 影响中国大豆消费的主要因素
6.7 大豆消费的国际比较
6.8 本章小结
第七章 中国大豆贸易
7.1 中国大豆贸易总体发展历程
7.2 大豆及其产品出口贸易
7.3 大豆及其产品进口贸易
7.4 大豆及其产品进出口价格变化与比较
7.5 世界大豆贸易格局的发展变化
7.6 中国大豆贸易的影响因素分析
7.7 中国大豆国际贸易竞争力分析
7.8 本章小结
第八章 中国大豆产业政策
8.1 建国以来的大豆产业政策
8.2 大豆产业政策效果及存在的问题
8.3 主产国大豆产业政策
8.4 主产国大豆产业政策的借鉴与启示
8.5 本章小结
第九章 中国大豆产业经济中的几个重大问题探讨
9.1 大豆产业安全问题
9.2 转基因大豆发展问题
9.3 大豆产业竞争力问题
9.4 中国大豆产业发展战略
9.5 本章小结
第十章 结论与展望
10.1 主要结论
10.2 研究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介
【参考文献】
本文编号:2884253
【学位单位】:中国农业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年份】:2014
【中图分类】:F326.11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引言
1.1 背景与问题
1.2 研究目标
1.3 论文结构和研究内容
1.4 研究方法和技术路线
1.5 研究特色与创新说明
第二章 文献综述
2.1 中国大豆产业相关研究进展
2.2 中国大豆产业相关研究综述
2.3 文献评述
第三章 中国大豆生产
3.1 大豆生产的历史回顾
3.2 大豆生产发展总况
3.3 大豆生产布局
3.4 生产收入与成本
3.5 大豆生产的地位
3.6 大豆种植制度
3.7 大豆生产的影响因素
3.8 本章小结
第四章 中国大豆流通
4.1 近代大豆流通历史回顾
4.2 大豆流通体制
4.3 大豆流通数量与价格
4.4 大豆流通主体与渠道
4.5 大豆运输与仓储
4.6 大豆交易方式
4.7 大豆流通现状与存在的问题
4.8 国外大豆流通的借鉴与启示
4.9 本章小结
第五章 中国大豆加工
5.1 中国大豆加工发展历史回顾
5.2 大豆加工业生产概况
5.3 大豆加工业发展概况
5.4 大豆加工业生产布局
5.5 大豆加工业发展的特点与存在的问题
5.6 国际大豆加工业发展的借鉴与启示
5.7 本章小结
第六章 中国大豆消费
6.1 中国大豆消费的历史回顾
6.2 大豆总体消费
6.3 消费结构
6.4 大豆产品的消费
6.5 大豆供需平衡分析
6.6 影响中国大豆消费的主要因素
6.7 大豆消费的国际比较
6.8 本章小结
第七章 中国大豆贸易
7.1 中国大豆贸易总体发展历程
7.2 大豆及其产品出口贸易
7.3 大豆及其产品进口贸易
7.4 大豆及其产品进出口价格变化与比较
7.5 世界大豆贸易格局的发展变化
7.6 中国大豆贸易的影响因素分析
7.7 中国大豆国际贸易竞争力分析
7.8 本章小结
第八章 中国大豆产业政策
8.1 建国以来的大豆产业政策
8.2 大豆产业政策效果及存在的问题
8.3 主产国大豆产业政策
8.4 主产国大豆产业政策的借鉴与启示
8.5 本章小结
第九章 中国大豆产业经济中的几个重大问题探讨
9.1 大豆产业安全问题
9.2 转基因大豆发展问题
9.3 大豆产业竞争力问题
9.4 中国大豆产业发展战略
9.5 本章小结
第十章 结论与展望
10.1 主要结论
10.2 研究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介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王月新;;红黄壤旱地春大豆高产栽培技术[J];现代农业科技;2011年14期
2 王海斌;我国粮食流通体制改革的回顾及进一步深化的思路[J];商业研究;2000年03期
3 朱丽萌;;中国农产品进出口与农业产业安全预警分析[J];财经科学;2007年06期
4 杨公朴,王玉,朱舟,王蔷,李太勇;中国汽车产业安全性研究[J];财经研究;2000年01期
5 王双正;;粮食流通体制改革30年:回顾与反思[J];财贸经济;2008年11期
6 王振堂;;试论大豆的起源[J];东北师大学报(自然科学版);1980年03期
7 景玉琴;产业安全概念探析[J];当代经济研究;2004年03期
8 董丽霞;;中国经济增长的因素分析——基于DEA-Malmquist方法的省际数据比较研究[J];当代经济研究;2010年12期
9 卜慕华,潘铁夫;中国大豆栽培区域探讨[J];大豆科学;1982年02期
10 李淑贞,赵乃新;不同施肥方法对大豆结瘤固氮和产量的影响[J];大豆科学;1983年03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2条
1 崔宁波;我国大豆生产技术及应用的经济分析[D];东北农业大学;2008年
2 马增林;黑龙江省大豆产业发展问题研究[D];东北农业大学;2009年
本文编号:2884253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chanyejingjilunwen/288425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