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略性新兴产业组织模块化对技术创新的影响研究
发布时间:2020-12-30 12:53
2008年以来,世界各国为了应对全球金融危机造成的经济大萧条,抢占世界经济科技的制高点,纷纷提出经济科技转型战略,新时期的投资都以科技创新作为重点,并加快培育新能源、新材料、生物医药等重要战略性新兴产业。在这个背景下,我国也越来越重视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另外,随着世界步入了网络经济时代,市场环境在不断的发生变化,产品复杂程度也在不断的增加,产业结构逐步出现了模块化的发展趋势。在模块化系统里,只有创新能力强的企业才能拥有更好的发展前景,而随着模块化进一步向产业组织模块化发展,系统内模块化企业的技术创新能力也相应的变强。毫无疑问,产业组织模块化能够加快企业技术创新的速度,提高技术创新的效率。本文梳理了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与模块化理论的演进脉络,并分析了产业组织模块化对技术创新的影响途径。再构建产业组织模块化以及技术创新的测度体系,建立理论模型,对产业组织模块化对技术创新的影响进行实证分析,并以实证分析的结果为基础来提出中国战略性新兴产业组织模块化发展的思路以及建议。本文首先在文献综述的基础上分析了技术创新的几种模式,提出了模块化创新模式及其运行方式,并详细分析了产业组织模块化对技术创新的...
【文章来源】:湖南师范大学湖南省 211工程院校
【文章页数】:59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目录
1 绪论
1.1 问题的提出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研究思路、方法和结构安排
1.2.1 研究思路
1.2.2 研究方法
1.2.3 结构安排
1.3 创新与不足之处
1.3.1 可能的创新点
1.3.2 存在的不足
2 国内外相关文献综述
2.1 战略性新兴产业研究综述
2.1.1 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内涵
2.1.2 战略性新兴产业相关研究
2.2 模块化原理综述
2.2.1 模块化的基本内涵
2.2.2 模块化的的发展历程
2.2.3 模块化与技术创新
2.3 小结
3 产业组织模块化对技术创新影响的理论分析
3.1 经济组织与模块化生产的演进
3.1.1 生产方式与经济组织的变革
3.1.2 模块化产业组织
3.2 产业组织模块化对技术创新的影响途径分析
3.2.1 技术创新的模式分析
3.2.2 产业组织模块化对技术创新的影响效应
4 战略性新兴产业组织模块化对技术创新影响的实证分析
4.1 研究框架
4.1.1 研究假设与理论模型
4.1.2 产品模块化的测度指标
4.1.3 企业组织结构模块化的测度指标
4.1.4 组织外部关系模块化的测度指标
4.1.5 技术创新的测度指标
4.2 研究方法
4.2.1 Cronbach's Alpha信度分析
4.2.2 因子分析
4.2.3 回归分析
4.3 问卷设计与数据来源
4.3.1 问卷设计
4.3.2 数据来源
4.3.3 样本描述性统计
4.4 信度分析
4.5 效度分析
4.5.1 产品模块化的因子分析
4.5.2 企业组织结构模块化的因子分析
4.5.3 组织外部关系模块化的因子分析
4.5.4 技术创新的因子分析
4.5.5 因子分析结果
4.6 假设检验
4.6.1 相关系数矩阵
4.6.2 产业组织模块化影响因素的检验
4.6.3 技术创新影响因素的检验
4.6.4 假设检验的结果讨论
5 结论与政策建议
5.1 结论
5.2 政策建议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的形成机制研究——以武汉·中国光谷为例[J]. 张治河,黄海霞,谢忠泉,孙丽杰. 科学学研究. 2014(01)
[2]世界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趋势对我国的启示[J]. 薛澜,林泽梁,梁正,陈玲,周源,王玺. 中国软科学. 2013(05)
[3]生产服务业与战略性新兴产业互动与融合关系的推演、评价及测度[J]. 贺正楚,吴艳,蒋佳林,陈一鸣. 中国软科学. 2013(05)
[4]战略性新兴产业信息资源服务研究[J]. 贺正楚,吴艳. 软科学. 2013(04)
[5]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现状及地区分布[J]. 周晶. 统计研究. 2012(09)
[6]传统产业与战略性新兴产业的融合演化及政府行为:理论与实证[J]. 陆立军,于斌斌. 中国软科学. 2012(05)
[7]战略性新兴产业的高端化:基于“链”的经济分析[J]. 刘志彪. 产业经济研究. 2012(03)
[8]战略性新兴产业竞争力维度结构与测度——低碳经济背景下广东省数据的实证研究[J]. 谭蓉娟. 科学学研究. 2012(05)
[9]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与形成模式研究[J]. 林学军. 中国软科学. 2012(02)
[10]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政策路线与产业政策[J]. 贺正楚,吴艳. 求索. 2011(10)
博士论文
[1]模块化产业组织的形成机制与发展路径研究[D]. 刘健.首都经济贸易大学 2012
[2]分工和产业组织演进与优化的经济学分析[D]. 王建军.复旦大学 2006
[3]模块化组织形成及运行机理研究[D]. 徐宏玲.西南财经大学 2006
硕士论文
[1]企业技术创新与产业组织模块化互动机制研究[D]. 耿林.北京邮电大学 2011
[2]产品模块化对组织模块化的影响机制研究[D]. 方佳佳.浙江大学 2008
[3]中小企业集群内企业的模块化技术创新模式研究[D]. 代海岩.山东大学 2007
[4]技术创新的机制与模式探讨[D]. 张向锋.南京理工大学 2006
本文编号:2947676
【文章来源】:湖南师范大学湖南省 211工程院校
【文章页数】:59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目录
1 绪论
1.1 问题的提出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研究思路、方法和结构安排
1.2.1 研究思路
1.2.2 研究方法
1.2.3 结构安排
1.3 创新与不足之处
1.3.1 可能的创新点
1.3.2 存在的不足
2 国内外相关文献综述
2.1 战略性新兴产业研究综述
2.1.1 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内涵
2.1.2 战略性新兴产业相关研究
2.2 模块化原理综述
2.2.1 模块化的基本内涵
2.2.2 模块化的的发展历程
2.2.3 模块化与技术创新
2.3 小结
3 产业组织模块化对技术创新影响的理论分析
3.1 经济组织与模块化生产的演进
3.1.1 生产方式与经济组织的变革
3.1.2 模块化产业组织
3.2 产业组织模块化对技术创新的影响途径分析
3.2.1 技术创新的模式分析
3.2.2 产业组织模块化对技术创新的影响效应
4 战略性新兴产业组织模块化对技术创新影响的实证分析
4.1 研究框架
4.1.1 研究假设与理论模型
4.1.2 产品模块化的测度指标
4.1.3 企业组织结构模块化的测度指标
4.1.4 组织外部关系模块化的测度指标
4.1.5 技术创新的测度指标
4.2 研究方法
4.2.1 Cronbach's Alpha信度分析
4.2.2 因子分析
4.2.3 回归分析
4.3 问卷设计与数据来源
4.3.1 问卷设计
4.3.2 数据来源
4.3.3 样本描述性统计
4.4 信度分析
4.5 效度分析
4.5.1 产品模块化的因子分析
4.5.2 企业组织结构模块化的因子分析
4.5.3 组织外部关系模块化的因子分析
4.5.4 技术创新的因子分析
4.5.5 因子分析结果
4.6 假设检验
4.6.1 相关系数矩阵
4.6.2 产业组织模块化影响因素的检验
4.6.3 技术创新影响因素的检验
4.6.4 假设检验的结果讨论
5 结论与政策建议
5.1 结论
5.2 政策建议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的形成机制研究——以武汉·中国光谷为例[J]. 张治河,黄海霞,谢忠泉,孙丽杰. 科学学研究. 2014(01)
[2]世界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趋势对我国的启示[J]. 薛澜,林泽梁,梁正,陈玲,周源,王玺. 中国软科学. 2013(05)
[3]生产服务业与战略性新兴产业互动与融合关系的推演、评价及测度[J]. 贺正楚,吴艳,蒋佳林,陈一鸣. 中国软科学. 2013(05)
[4]战略性新兴产业信息资源服务研究[J]. 贺正楚,吴艳. 软科学. 2013(04)
[5]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现状及地区分布[J]. 周晶. 统计研究. 2012(09)
[6]传统产业与战略性新兴产业的融合演化及政府行为:理论与实证[J]. 陆立军,于斌斌. 中国软科学. 2012(05)
[7]战略性新兴产业的高端化:基于“链”的经济分析[J]. 刘志彪. 产业经济研究. 2012(03)
[8]战略性新兴产业竞争力维度结构与测度——低碳经济背景下广东省数据的实证研究[J]. 谭蓉娟. 科学学研究. 2012(05)
[9]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与形成模式研究[J]. 林学军. 中国软科学. 2012(02)
[10]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政策路线与产业政策[J]. 贺正楚,吴艳. 求索. 2011(10)
博士论文
[1]模块化产业组织的形成机制与发展路径研究[D]. 刘健.首都经济贸易大学 2012
[2]分工和产业组织演进与优化的经济学分析[D]. 王建军.复旦大学 2006
[3]模块化组织形成及运行机理研究[D]. 徐宏玲.西南财经大学 2006
硕士论文
[1]企业技术创新与产业组织模块化互动机制研究[D]. 耿林.北京邮电大学 2011
[2]产品模块化对组织模块化的影响机制研究[D]. 方佳佳.浙江大学 2008
[3]中小企业集群内企业的模块化技术创新模式研究[D]. 代海岩.山东大学 2007
[4]技术创新的机制与模式探讨[D]. 张向锋.南京理工大学 2006
本文编号:2947676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chanyejingjilunwen/294767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