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经济论文 > 产业经济论文 >

河南省区域经济增长差异及影响因素分析

发布时间:2017-04-17 10:16

  本文关键词:河南省区域经济增长差异及影响因素分析,,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改革开放以来,伴随着经济的高速增长,我国逐渐形成了多个区域性经济增长点。作为中部地区的核心区域,中原经济区已经成为我国区域发展战略的重点开发区域。河南省是中原经济区的主体,作为中部崛起的中坚力量,对承接东南沿海产业转移等都具有重要作用。但是,在全球经济增速放缓、市场需求不足、行业产能过剩等因素的影响下,经济结构性矛盾突显。经济发展水平偏低、产业结构不合理、城镇化水平不高、科技创新能力不强等问题,已经成为阻碍河南省经济发展的突出性障碍。与此同时,受自然环境、经济区位、历史基础等因素的影响,经济核心区发展迅速,集聚效应显著,但与周边地区的差距不断扩大,在一定程度上制约着区域协调发展。本文运用理论分析与实证分析相结合的研究方法,在系统梳理区域经济发展理论的基础上,以河南省17个地级市为研究对象,对区域经济增长差异的时空演变趋势进行分析,通过对区域经济增长差异的影响因素进行了理论阐述,运用截面似无关回归法(CROSS-SECTION SUR)对区域经济增长差异的影响因素进行实证检验,并提出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的对策建议。从极差、标准差、变异系数和加权变异系数的变化趋势可以看出,河南省区域经济增长的绝对差异呈不断扩大的趋势,相对差异呈先扩大后缩小的态势。从加权变异系数分解结果可以看出,第一产业对河南省区域经济增长差异的影响作用最小,第二产业对河南省区域经济增长差异的影响作用最大,第三产业对经济增长差异的影响作用次之。但随着产业结构的不断调整和优化,第三产业对经济增长差异的影响作用将会有所增长,第二产业的影响作用将会有所下降。从泰尔系数分解结果可以看出,中原城市群和豫西豫西南地区内部差异的变化趋势对总体经济差异的影响远远高于豫北地区和黄淮地区。其中,中原城市群内部差异的变化趋势对总体差异的影响程度是最高;豫西豫西南地区内部差异的变化趋势对总体差异的影响次之,且在近几年对总体经济差异影响程度有所增大;豫北地区内部差异的变化趋势对总体差异的影响程度有所增长,但幅度不大;黄淮地区内部差异的变化趋势对总体差异的影响程度最低,且相对较为平稳。区位条件、资本状况、产业结构、对外贸易、制度因素是影响区域经济增长差异的重要因素。在河南省区域经济增长中,固定资产投资、人力资本、产业结构和对外贸易的影响为正向推动,市场化程度的影响为负向阻碍。值得注意的是:第一,河南省区域产业结构均以第二产业为主,但不同区域第二产业所占比重差异较大,行业部门结构差异更加明显。中原城市群集聚效应明显,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所占比重相当,服务业发展更为迅速;豫北经济区以钢铁、石油、重金属等资源开采与加工为主的重化工业发展较快;豫西豫西南经济区轻工业发展迅速;黄淮经济区的农产品加工业所占比重极高。第二,河南省高校数量较少,层次不高,研发机构不足,主要集中在经济发展较好的郑州和洛阳,落后地区的人力资本相对薄弱,人力资本所起到的推动作用效果较小。第三,河南省经济发展过程中,政府对市场的引导程度明显偏高,过度的行政干预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资源的合理配置,进而对区域经济增长产生负向影响。在全球经济增速放缓、市场需求不足、行业产能过剩的宏观背景下,河南省应从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的视角,发挥经济核心区的经济扩散效应,努力发挥优势产业的作用,逐渐形成分工合理、市场有序发展的区域产业结构模式,加强人力资本投入和提高市场化程度,从而带动相对落后地区的经济发展。
【关键词】:河南省 区域差异 时空演变 影响因素
【学位授予单位】:吉林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F127
【目录】:
  • 摘要4-6
  • Abstract6-11
  • 引言11-12
  • 一、相关理论与文献综述12-20
  • (一)基本概念12-13
  • 1. 区域经济增长12
  • 2. 区域经济增长差异12-13
  • 3. 区域经济协调发展13
  • (二)相关理论13-16
  • 1. 经济增长理论13-14
  • 2. 区域均衡增长理论14-15
  • 3. 区域非均衡增长理论15-16
  • (三)文献综述16-20
  • 1. 国外相关研究文献综述16-17
  • 2. 国内相关研究文献综述17-20
  • 二、区域差异的测度方法20-25
  • (一)绝对差异的测度20-21
  • 1. 极差与极均值差20
  • 2. 方差与标准差20-21
  • (二)相对差异的测度21-22
  • 1. 变异系数21
  • 2. 加权变异系数21-22
  • 3. 基尼系数22
  • (三)结构分解的测度22-25
  • 1. 泰尔系数22-23
  • 2. 加权变异系数的分解23-25
  • 三、河南省区域经济增长差异的时空演变分析25-38
  • (一)区域经济发展现状25-29
  • 1. 基于省域视角25-26
  • 2. 基于四大区域视角26-28
  • 3. 基于17个地级市视角28-29
  • (二)区域经济增长差异的现状与演变趋势29-32
  • 1. 绝对差异30-31
  • 2. 相对差异31-32
  • (三)区域经济增长差异的结构分解32-38
  • 1. 产业结构分解32-34
  • 2. 空间结构分解34-38
  • 四、河南省区域经济增长差异影响因素分析38-45
  • (一)理论阐释38-40
  • 1. 区位38
  • 2. 资本38-39
  • 3. 产业结构39
  • 4. 对外贸易39-40
  • 5. 制度40
  • (二)实证分析40-45
  • 1. 研究方法与指标选取40-42
  • 2. 基于四大区域的分析42-43
  • 3. 基于17个地级市的分析43-45
  • 五、结论与对策建议45-48
  • (一)结论45-46
  • (二)对策建议46-48
  • 1. 促进区域协调发展46
  • 2. 加快产业结构调整46
  • 3. 加强人力资本投入46-47
  • 4. 提高市场化程度47-48
  • 附录48-49
  • 参考文献49-51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孙焱林;我国区域经济增长差异的实证分析[J];统计与决策;2002年10期

2 连耀山;;经济增长差异分析[J];福建金融;2007年05期

3 王芳;;中印经济增长差异的制度因素探讨[J];学习与探索;2008年02期

4 刘岳平;钟世川;;中国经济增长差异收敛性综述[J];经济视角(下);2011年08期

5 琚晓星;刘岳平;钟世川;;中国区域经济增长差异收敛性研究综述与展望[J];安徽农业科学;2011年33期

6 王德发;陈勇;徐礼敏;;巧合还是必然:地区经济增长差异再考察——基于中国二板市场发展的视角[J];经济管理;2012年01期

7 张路,王浣尘;中国地区经济增长差异的实证分析[J];系统工程理论方法应用;1999年03期

8 刘建平;王克林;;广东省地区经济增长差异及其收敛性[J];统计与决策;2005年24期

9 钱金保;;中国省区经济增长差异分析:1998-2003[J];广东轻工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6年03期

10 杜博;张旺锋;杨连q

本文编号:313001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chanyejingjilunwen/313001.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92f65***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