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经济论文 > 产业经济论文 >

长三角电子信息产业集群发展研究

发布时间:2017-04-22 20:13

  本文关键词:长三角电子信息产业集群发展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在信息技术革命推动下,我们已经进入了网络化时代,电子信息产业作为网络时代的主导产业,对人类社会的变迁产生了深刻影响。在全球范围内,电子信息产业发展速度较快,地区集聚效应突出。产业集群作为产业空间分布的一种组织形式,通过大量相关企业及其支撑机构在空间上的聚集可以获得规模经济、范围经济和知识外溢等经济效益。国内外产业发展的事实表明:电子信息产业集群对增加区域产值、调整产业结构、促进经济转型以及就业等具有重要的作用。现今,我国经济进入了“新常态”,经济放缓,制造业产能过剩,依靠传统制造业拉动经济增长的优势减弱。不同于传统产业,电子信息产业属于知识与技术密集型产业,对区域贡献作用显著。此外,随着工业4.0提出,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的战略受到国家和地方政府的高度重视。长三角是我国重要的电子信息产业集聚区之一,已经具备一定的生产规模,产业集聚效应明显,区域产品特色突出,产业结构不断优化,集群竞争力不断增强。但与国内环渤海和珠三角地区相比,长三角电子信息产业存在:结构不合理,“重硬轻软”现象严重;电子信息制造业的集聚能力和专业化程度低于珠三角;上海市作为长三角经济发展的“引擎”,软件业有待于提高。与国外典型地区电子信息产业集群比较,长三角电子信息产业发展水平低,对区域就业及人均产值贡献率低,集群内人才资源结构不合理,投融资机制不健全,产业价值链低端,企业本地化效应弱,产学研机制和中介服务体系不完善。本文通过对美国硅谷、印度班加罗尔电子信息产业集群的形成机理及其对区域经济的影响研究,认为:电子信息产业是推动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引擎;电子信息产业作为网络时代的主导产业已经成为国家或地区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为此,长三角地区应借鉴国外产业集群发展的成功经验,加快调整产业发展战略,推动产业重心向第三产业尤其是电子信息产业转移,加快集群内电子信息产业结构的调整,通过创新教育和科技体制、投融资机制,完善中介服务等措施,不断优化园区环境,提高集群的竞争力。本文基于国内外比较视角,对长三角电子信息产业集群进行研究具有一定的研究价值。一方面,通过对典型国家产业发展的现状研究,进一步丰富电子信息产业对区域经济和社会影响的理论内容;另一方面,研究长三角电子信息产业集群不仅为本土产业提供切实可行的政策建议,而且也能为国内其他地区提供参考和借鉴。
【关键词】:长江三角洲 电子信息产业 产业集群 工业4.0
【学位授予单位】:吉林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F426.63
【目录】:
  • 摘要4-6
  • ABSTRACT6-12
  • 前言12-14
  • 一、相关理论与文献综述14-24
  • (一)电子信息产业集群概念及特征14-17
  • 1. 电子信息产业14-15
  • 2. 电子信息产业集群15-17
  • (二)产业集群相关理论17-20
  • 1. 古典区位论17
  • 2. 马歇尔外部经济理论17-18
  • 3. 波特的竞争优势论18
  • 4. 克鲁格曼的新经济地理理论18
  • 5. 新产业区位论18-19
  • 6. 社会经济网络理论19-20
  • (三)国内外研究综述20-24
  • 1. 电子信息产业集群的模式研究20-21
  • 2. 电子信息产业集群的影响因素研究21-24
  • 二、长三角电子信息产业集群现状分析24-33
  • (一)长三角电子信息产业发展现状24-26
  • (二)长三角电子信息产业集群发展现状26-29
  • (三)长三角电子信息产业集群的影响因素分析29-33
  • 1. 区位因素29-30
  • 2. 人力资源30
  • 3. 产业转移和国际资本投资30-31
  • 4. 政府政策31
  • 5. 产业基础31-33
  • 三、国内其他地区电子信息产业集群与长三角33-39
  • (一)珠三角、环渤海电子信息产业集群33-34
  • (二)长三角、环渤海与珠三角电子信息产业集群的比较34-39
  • 1. 三大区域电子信息产业比较34-35
  • 2. 三大区域电子信息产业集群的集聚程度比较35-39
  • 四、国外三大地区电子信息产业集群与长三角39-55
  • (一)美国硅谷电子信息产业集群39-42
  • 1. 硅谷电子信息产业集群的发展现状39-40
  • 2. 硅谷电子信息产业集群的影响因素40-42
  • (二)印度班加罗尔电子信息产业集群42-44
  • 1. 班加罗尔电子信息产业集群的现状42-43
  • 2. 班加罗尔电子信息产业集群的影响因素43-44
  • (三)英国剑桥电子信息产业集群44-46
  • 1. 剑桥电子信息产业集群的发展现状44-45
  • 2. 剑桥电子信息产业集群的影响因素45-46
  • (四)国外三大区域电子信息产业集群的评价46-48
  • (五)长三角电子信息产业集群面临的挑战48-55
  • 1. 整体发展水平低48-49
  • 2. 人才资源相对不足,科技创新能力弱49-51
  • 3. 产学研互动性弱,创新网络不健全51
  • 4. 企业融资能力弱,缺乏投融资机制51-52
  • 5. 产品价值链低端,企业本地化效应弱52-54
  • 6. 产业配套能力弱,中介服务体系不完善54-55
  • 五、长三角电子信息产业集群发展的战略调整与对策55-60
  • (一)发展战略调整55-56
  • (二)对策建议56-60
  • 1. 创新教育和科技体制,推动产学研互动发展56
  • 2. 健全投融资机制,为企业发展提供资金支撑56-57
  • 3. 扶持培育关键性企业,,增强企业的本地化效应57-58
  • 4. 推进技术进步和产品研发,提升产品的附加值58
  • 5. 完善中介服务体系,为企业提供专业化服务58-60
  • 结论60-61
  • 参考文献61-64
  • 致谢64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桂学文;曹庆;;我国信息产业集群形成模式的实证分析[J];情报科学;2007年11期

2 程鹏;娄赤刚;;信息产业集群发展机制研究[J];情报科学;2008年01期

3 赵云合;;湖北省电子信息产业集群发展研究[J];中国商贸;2011年03期

4 张颖超;黄心一;叶小岭;熊雄;;政府协助下影响产业集群发展因素分析——以苏州市电子信息产业集群为例[J];阅江学刊;2011年04期

5 林善波;蔡秀玲;;产业集群跨区域网络构建研究——以福建电子信息产业集群为例[J];当代经济管理;2006年03期

6 娄策群;王方;;信息产业集群结构形态及其运行效率分析[J];情报科学;2008年05期

7 于珍;;中国电子信息产业集群的类型及实证分析[J];山东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年04期

8 王欣;高攀;孙冰;王珊珊;;电子信息产业集群绩效评价的研究[J];才智;2011年29期

9 黄友兰;余颜;;基于灰色关联度分析的电子信息产业集群综合竞争力提升研究——以重庆为例[J];科技管理研究;2014年03期

10 兰绍清;;福建电子信息产业集群发展研究[J];当代经济(下半月);2008年12期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蔡少辉 林亦霞;电子信息产业集群正壮大[N];湄洲日报;2009年

2 福建师范大学经济学院教授 蔡秀玲;构建福建电子信息产业集群跨区域网络[N];福建日报;2012年

3 记者 李志峰;我市着力打造六大电子信息产业集群[N];重庆日报;2008年

4 ;吉林将打造信息产业集群[N];中国财经报;2009年

5 本报记者  林刚;青岛电子信息产业集群加速形成[N];青岛日报;2006年

6 胡苏邋项开来;福建信息产业集群初具规模[N];中国高新技术产业导报;2008年

7 杨丰源 唐胜;固本强基 打造千亿产值信息产业集群[N];贵阳日报;2014年

8 记者 姜平;投十亿元推动基础建设[N];珠海特区报;2008年

9 张俊毅 黄亚溪;漳州:电子信息产业集群发展强劲[N];中国特产报;2009年

10 记者 许意斌;漳州电子信息产业集群发展强劲[N];闽南日报;2007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李怡;中国信息产业集群发展研究[D];复旦大学;2005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易美连;我国信息产业集群的影响因素分析和发展政策研究[D];华侨大学;2009年

2 谢守美;信息产业集群的生态学分析及生态化管理[D];华中师范大学;2007年

3 翟羽;中国信息产业集群发展模式研究[D];黑龙江大学;2012年

4 郑浪萍;福建信息产业集群发展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13年

5 余小仙;吉安电子信息产业集群发展研究[D];南昌大学;2015年

6 徐纪花;长三角电子信息产业集群发展研究[D];吉林大学;2016年

7 胡玲丽;国外典型信息产业集群发展的成功经验及其对我国的启示[D];华中师范大学;2009年

8 李彤彤;全球价值链下我国电子信息产业集群的发展及对策[D];天津商业大学;2008年

9 张晓红;信息产业集群间市场份额转移机制研究[D];武汉科技大学;2007年

10 韩恩健;济南市电子信息产业集群竞争力与发展研究[D];山东大学;2010年


  本文关键词:长三角电子信息产业集群发展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321213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chanyejingjilunwen/321213.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38cb4***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