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城市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偏离度分析
产业结构反映了国民经济中各产业之间的比例关系,就业结构则反映了一个国家或地区对劳动力资源的利用状况,二者问关系协调与否是衡量 个地区国民经济健康发展的标志。产业结构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就业结构状况,产业结构的变动和调整必然会引起就业结构的变动;否则就业结构会对产业结构产生一定的反作用。作为吉林西部欠发达地区,白城市就业结构是否合理,与产业结构是否和谐发展,对于有效解决就业以及促进区域经济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理论和现实意义。
一、白城市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的演变
1.产业结构的演变。产业结构是指各产业的构成及各产业之间的联系和比例关系,是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一定社会历史阶段经济水平的关键指标。产业结构演进的一般规律为第一产业产值相对比重逐渐下降;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产值相对比重上升。白城市产业结构的变化基本符合发展规律,处于良性发展之中,三次产业结构由2000年的37.2:29.6:33.2,调整为2009年的l9.7:42.1:38.2。2009年末,白城市生产总值为353.3亿元,十年共增长280.1亿元。2000—2009年间,第一产业的产值比重呈下降趋势:除2003、2005年第一产业产值增长将近两个百分点外,从2000年的37.3%下降到2009年的19.7%,平均每年下降近三个百分点;第二产业产值比重持续上升:除2005年外,从2000年的29.6%到2009年的42.1% ,平均每年增长一个百分点;第三产业产值比重呈平稳上升趋势。
2.就业结构的演变。就业结构是指国民经济各部门所占用的劳动力数量、比例及其相互关系,反映了一个国家或地区对劳动力资源的利用状况。就业结构发展的一般规律为随着产业产值比重的调整,劳动力从第一产业向第二产业、第三产业等非农业部门转移,并且随经济的发展,又会出现劳动力由第二产业向第三产业转移现象。白城市就业结构演变明显滞后于产业结构,2000年三次产业就业结构为61.8:11.7:26.5,2009年三次产业就业结构为64.7:7.9:27.4,第一产业就业比重仍然超过60% ,大量劳动力滞留在农村,严重阻碍了白城市经济的健康持续发展。
2009年末,白城市就业总人数为98.7万人,十年共增长24.81万人。2000—2009年间,第一产业从业人员比重在60%上下波动,最低值为2004年的55.7% ,最高值出现在2009年为64.7% ;第二产业从业人员所占比重大致呈下降趋势,2003年最高为1 1.9% ,2004年最低为7.2% ;第三产业从业人员比重大致在30%上下波动,最低值为2000年的26.5% ,最高值为2004年的35.7%。
3.对比分析。在经济发展的过程中,产业结构的变动必然会引起就业结构的变动,同时就业结构也会对产业结构产生积极影响,二者具有高度关联性。然而,通过对比分析可知,白城市近十年来,产业结构不断调整优化,但是就业结构发展严重滞后,二者之间并未形成明显的良性互动。总体来说,就业结构基本在原有的基础上进行波动,甚至有倒退的现象发生。第一产业就业人口占60%以上,第二产业没能有效吸收大量劳动力,第三产业则吸收了大约1/3的劳动力。
二、白城市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偏离度分析
1.产业结构偏离度现状。产业结构偏离度(又称结构偏差系数)是指各产业增加值的比重与相应的劳动力比重的差异程度,即指各产业的增加值比重和就业比重之比与1的差(见公式1),是衡量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协调程度的指标之一。
E=Xi/Yi一1 (i=1,2,3)式1中E表示产业结构偏离度;Xi表示国内生产总值的部门结构,即第i产业增加值占GDP的比值;Yi表示就业的部门结构,即第i产业就业人数占全部就业人数的比值。
一般产业结构偏离度绝对值越大,说明劳动力结构与产业结构越不对称,即该产业结构的效益越低。
一般认为该值等于零,说明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同步;小于零则该产业存在隐形失业;大于零则该产业排斥劳动力,未能实现“充分就业”。
运用公式,计算出白城市2000—2009年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偏离度(见表1),并得出以下结论。首先,第一产业就业结构偏离度为负值,说明其产值比重小于就业比重,劳动生产率较低,存在大量剩余劳动力;第二、三产业为正值,说明二、三产业产值比重大于就业比重;反映了在白城市工业化的进程中,第二、三产业并未对农业形成有效的支持,致使大量的劳动力仍滞留在第一产业,形成隐性失业。其次,第一产业就业结构偏离度变化相对平缓;但绝对值仍呈现逐渐增大趋势,最小值为2003年的0.35,最大值则为2009年的0.7,从中明显看出就业结构和产业结构问不均衡程度一直在缓慢增大,成为比较突出的矛盾;第二产业结构偏离度增长幅度较大,由2000年的1.53,增长为2009年的4.33,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失衡程度不断加深,直接表现为第二产业发展的同时并没有吸纳合理数量的劳动力,仍然有吸纳劳动力的潜力,这也成为白城市产业结构和就业结构失衡的根本原因。最后,第三产业相对平缓,绝对值最大值为2001年的0.66,最小值为2004年的0.05,虽然其结构偏离度也出现波动现象,但绝对值小于第一、二产业,今后需要进一步增强吸纳劳动力的能力。总体来看,白城市第一产业、第二产业与就业结构失衡较大,第一产业存在大规模隐性失业,而第二产业吸纳劳动力的能力明显低下;第三产业伴随整个经济的持续发展,仍然具有吸纳劳动力的上升空间。
2.原因分析。首先,白城市是传统农牧业地区,农业内部结构调整缓慢,大多数农村劳动力滞留在种植业、养殖业等部门,农村二、三产业发展严重不足。农业就业人口数量众多,且素质比较低,比较劳动生产率低下。
其次,白城市工业基础薄弱,虽然白城市早已实施“兴工富市”战略,但仍处于工业化初期向中期过渡阶段,二元经济结构显著,工业发展带动作用较小;主要工业部门有农畜产品资源加工、汽配、纺织服装、医药、能源和建材工业,但产业规模不大,集约化程度不高,缺少核心竞争力;企业“散、小、弱”,缺乏较强竞争力;产业链条单一,缺乏集聚效应,严重制约了工业效益的提高,削弱了吸纳更多劳动力的能力。
第三,白城市第三产业发展较快,但是缺乏和第一、第二产业的联动性,产业链延伸不足,发展空间有限,吸纳劳动力的潜力不大。而且白城市第三产业主要以传统商业、服务业为主,一些就业弹性大的基础产业和新兴产业如信息、咨询、金融、科技等发展相对滞后,直接影响了第三产业对劳动力的吸纳能力。
三、相关结论与对策
本文编号:5204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chanyejingjilunwen/520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