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市三次产业融合对产业结构井级的影响研究
本文关键词:重庆市三次产业融合对产业结构井级的影响研究
更多相关文章: 三次产业融合 产业结构升级 技术进步 政府管制放松
【摘要】:随着我国经济持续发展,改革进入深水期,依靠产业结构的转型与升级成为稳定我国经济增长的重要途径,“调结构,促增长”成为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政策,有关产业结构升级的研究成为热点问题。在对产业结构升级影响因素研究的现有文献中,从李嘉图、俄林的重点关注比较优势及要素禀赋方面,到库兹涅茨的“人均收入影响论”及霍夫曼在研究工业结构演变的规律中提出著名的“霍夫曼定律”等所提出的重视人均收入及人力资本对产业结构调整的影响,再到新古典经济学的出现开始将技术进步等因素引入产业结构升级的分析中,及后期出现的从产业链的角度出发研究产业结构调整与升级。由此可见,经济学家们在研究影响产业结构的调整与升级的因素时,越来越多的因素被纳入到产业结构调整与升级的研究框架中来。因此在信息技术飞速发展、科技创新日益繁荣的现代,将由技术融合引起的产业融合纳入产业结构调整与升级的分析框架显得尤为必要。因此本文基于上述现实背景及历史背景,从三次产业融合角度深入剖析产业融合与产业结构升级之间的关系,在深入分析产业融合对产业结构升级的作用机理之后,本文对重庆市产业结构调整与升级的现状、三次产业融合基础与三次产业的融合现状进行了考察,并运用重庆市2001-2014年38个区县面板数据对重庆市三次产业融合对产业结构升级的整体效应、阶段性效应和区域差异进行了相应的实证分析,研究结果表明:1、由技术创新、政府管制放松、企业自身发展、从业人员素质的普遍提高等因素引起产业融合现象改变了原有产业之间的相互关系,从而使得原有产业的生产成本及要素需求结构发生了重大变化,有利于传统行业的技术改造及新兴产业的形成,因此产业融合对促进产业结构由低级向高级转换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2、从重庆市三次产业结构调整的现状分析来看,在经济新常态的背景下,重庆市“调结构,促增长”效果明显,重庆市三次产业结构实现了由“231”到“321”的转变。同时本文通过综合区位商法与灰色关联分析法对三次产业融合基础进行了相应的测度,并对重庆市三次产业融合的现状进行了考察,研究表明重庆市三次产业融合基础较为薄弱,第三产业还未能成为重庆市优势产业,第二产业仍然是助推重庆市经济增长的重要引擎。3、从实证分析重庆市三次产业融合对产业结构升级影响的整体效应来看,重庆市三次产业融合对产业结构升级具有明显的促进作用。这主要是由于三次产业间的融合有利于产业间实现技术融合、业务融合及市场融合,有效的推进了产业间的合作与互动并逐步形成新的产业,进而导致产业之间的生产成本及要素需求结构的变化,从而促进了产业结构的调整与升级。4、从实证分析重庆市三次产业融合对产业结构调整与升级影响的阶段性效应来看,两个阶段的三次产业融合对产业结构调整与升级均存在显著的促进作用,但两个阶段的影响却存在显著的差异,重庆市三次产业融合对产业结构升级影响的阶段性效应显著,三次产业融合对产业结构调整与升级的促进作用在2008年之后存在明显的提高。这主要是由于近年来重庆市在明确地区发展优势的基础上,整合地区发展优势资源,不断引入高新技术产业,从而引致技术外溢所引起的。5、从实证分析重庆市三次产业融合对产业结构调整与升级影响的区域差异来看,重庆市三次产业融合对产业结构调整与升级的影响存在明显的区域差异,除渝东南生态保护区的促进作用不显著以外,其余地区三次产业融合对产业结构调整与升级均存在不同程度的显著的促进作用,其中都市功能拓展区的促进作用最大,其次是都市发展新区,再次是渝东北生态涵养区,最后是都市核心功能区。6、从控制变量来看,固定资产投资对产业结构调整与升级存在显著的抑制作用,这主要是由于固定资产投资结构不合理与投资效率低下所导致的。人均GDP对产业结构的调整与升级存在显著的促进作用,但该作用在2008年之后出现了反转,由显著的促进作用变为显著的抑制作用,但在2008年之后,在农村剩余劳动力已经被转移的情况下,由于部分农村劳动力回流导致人均收入提高未能有效的促进产业结构的升级,相反对产业结构的调整与升级存在显著的抑制作用。金融发展对产业结构的调整与升级具有显著的促进作用,但在不同阶段和不同区域却存在明显的差异,这主要是由于2008年之后互联网金融的产生与发展及其他高新技术的运用使得传统金融业不再是企业融通资金的唯一选择,因此在2008年之后金融发展对产业结构升级的促进作用有所降低,此外由于金融“嫌贫爱富”的本质导致金融资本更多的流入经济发达的地区,从而引起都市核心功能区金融发展对产业结构升级的促进作用显著高于其他地区。因此本文在上述理论分析结果和实证分析结果的基础上,从三次产业融合视角提出促进重庆市产业结构升级的政策建议。主要包括:加快科技创新发展,推动万众创新;营造良好的外部环境;培育产业融合的企业主体;促进高端人才培养。
【关键词】:三次产业融合 产业结构升级 技术进步 政府管制放松
【学位授予单位】:西南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F127
【目录】:
- 摘要5-7
- Abstract7-10
- 第1章 总论10-22
- 1.1 选题背景及选题意义10-13
- 1.1.1 选题背景10-12
- 1.1.2 选题意义12-13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13-18
- 1.2.1 产业融合研究综述13-15
- 1.2.2 产业结构调整与升级研究综述15-17
- 1.2.3 产业融合对产业结构升级影响的研究综述17-18
- 1.3 研究思路及目标18-19
- 1.3.1 研究思路18-19
- 1.3.2 研究目标19
- 1.4 研究方法与内容19-22
- 1.4.1 研究方法19
- 1.4.2 研究内容19-21
- 1.4.3 研究资料来源21-22
- 第2章 理论回顾与借鉴22-32
- 2.1 产业融合理论22-28
- 2.1.1 产业融合的基本内涵22-23
- 2.1.2 产业融合的动力23-24
- 2.1.3 产业融合途径24-25
- 2.1.4 产业融合的效益25-26
- 2.1.5 产业融合的测算26-28
- 2.2 产业结构理论28-32
- 2.2.1 配第-克拉克定律29
- 2.2.2 霍夫曼定理29-30
- 2.2.3 人均收入影响论30
- 2.2.4 二元经济结构理论30-31
- 2.2.5 主导产业扩散理论与经济成长阶段理论31-32
- 第3章 产业融合对产业结构升级的影响的理论分析32-36
- 3.1 相关概念的界定32
- 3.1.1 产业融合32
- 3.1.2 产业结构升级32
- 3.2 产业融合对产业结构升级的影响的作用机理分析32-36
- 3.2.1 技术变革与创新33
- 3.2.2 企业自身发展33-34
- 3.2.3 政府管制放松34-35
- 3.2.4 从业人员素质的提高35-36
- 第4章 重庆市产业现状分析36-50
- 4.1 重庆市产业结构现状分析36-42
- 4.1.1 重庆市第一产业现状分析38
- 4.1.2 重庆市第二产业现状分析38-40
- 4.1.3 重庆市第三产业现状分析40-42
- 4.2 重庆市产业融合现状分析42-50
- 4.2.1 重庆市三次产业融合的基础分析42-47
- 4.2.2 重庆市三次产业融合的现状分析47-50
- 第5章 重庆市三次产业融合对产业结构升级的实证研究50-64
- 5.1 理论模型及数据来源50-56
- 5.1.1 模型设计50-54
- 5.1.2 变量数据说明54-56
- 5.2 变量的描述性统计分析56-57
- 5.3 实证研究结果分析57-64
- 5.3.1 重庆市三次产业融合与产业结构升级间的整体效应分析57-59
- 5.3.2 重庆市三次产业融合与产业结构升级间的阶段效应分析59-60
- 5.3.3 重庆市三次产业融合与产业结构升级间的区域差异分析60-64
- 第6章 研究结论与政策建议64-70
- 6.1 研究结论64-66
- 6.2 政策建议66-70
- 6.2.1 加快科技创新发展,推动万众创新66
- 6.2.2 营造良好的外部环境66-67
- 6.2.3 培育产业融合的企业主体67
- 6.2.4 促进高端人才培养67-70
- 参考文献70-74
- 致谢74-76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科研成果及科研项目76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杨兆文,许绍忠;调整产业结构必须以国内外市场为导向[J];经济问题探索;2000年12期
2 邹跃权;调动农民 调整产业结构积极性的途径[J];创造;2000年11期
3 徐匡迪;调整优化产业结构保持经济持续健康增长[J];国家行政学院学报;2000年01期
4 呼格吉勒图;从产业结构的现状找准调整的突破口[J];内蒙古宣传;2000年01期
5 ;调整产业结构要在“准”字上下功夫[J];中国禽业导刊;2000年09期
6 程晔;抓住机遇、加快产业结构战略性调整[J];苏州城市建设环境保护学院学报(社科版);2000年04期
7 洪春;加快湖北省产业结构的演进过程[J];统计与决策;2001年08期
8 杜传忠,李建标;产业结构升级对经济持续快速增长的作用[J];云南社会科学;2001年04期
9 ;安徽产业结构纵横向比较[J];安徽决策咨询;2001年04期
10 李力;2001年,产业结构的调整要突出抓好三个环节[J];中国中小企业;2001年02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谢如贤;成盛超;王毅;;产业结构优化的动力与机制[A];全国青年管理科学与系统科学论文集(第1卷)[C];1991年
2 邹礼瑞;乔海迎;;产业结构转移机制及地区产业结构转移若干问题研究[A];管理科学与系统科学进展——全国青年管理科学与系统科学论文集(第3卷)[C];1995年
3 戴锦;;生态化的产业结构[A];黑龙江省生产力学会年会论文集下册[C];2007年
4 马慧强;;山西省产业结构偏离—份额分析[A];中国地理学会百年庆典学术论文摘要集[C];2009年
5 陈方正;周勤;;江苏和西部产业结构的衔接和互动模式[A];民革全国西部大开发研讨会论文集[C];2000年
6 梁少英;;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建立与广西产业结构的调整[A];合作与共荣——广西发展生产力和东盟经济合作研究论文集[C];2004年
7 王晶;;一种基于需求的产业结构优化控制模型[A];管理科学与系统科学研究新进展——第8届全国青年管理科学与系统科学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5年
8 陈树文;袁方;;创新驱动在实现首都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中的应用[A];创新驱动与首都“十二五”发展——2011首都论坛文集[C];2011年
9 孙利杰;;廊坊市加强“两个环境”建设,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A];基于对接京津的科技创新与环首都区域产业结构优化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3年
10 王光;李久洲;;对廊坊市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思考[A];基于对接京津的科技创新与环首都区域产业结构优化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3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记者 杨桂丽;培育产业结构调整主体 从源头上调整优化产业结构[N];鄂尔多斯日报;2008年
2 西江日报记者 袁绫 实习生 白凌燕;产业结构不断优化[N];西江日报;2012年
3 本报见习记者 张淼;献策产业结构优化升级[N];江淮时报;2014年
4 孙曙英;什么样的产业结构才算合理[N];发展导报;2002年
5 臧斗尔;调整产业结构要多听群众意见[N];保定日报;2006年
6 广西大学商学院 张林;优化我区产业结构[N];广西日报;2007年
7 苗蓓;省政协调研产业结构优化[N];南通日报;2007年
8 孙红源 林静 作者单位:通化市房屋管理处;充分发挥品牌企业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中的作用[N];通化日报;2007年
9 本报评论员;更新发展理念 调整产业结构[N];渭南日报;2007年
10 本报记者 鄢来雄;以节能降耗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N];中国信息报;2007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王凤波;我国铁矿需求与经济—产业结构的关系研究[D];东北大学;2014年
2 赵秀娟;低碳转型目标下产业结构优化的机制与政策研究[D];暨南大学;2015年
3 李西江;金融结构对产业结构升级的影响研究[D];天津财经大学;2015年
4 李玉凤;黑龙江省产业结构优化及仿真[D];哈尔滨理工大学;2009年
5 贺丹;基于生态经济的产业结构优化研究[D];武汉理工大学;2012年
6 汪朝阳;对外开放与产业结构[D];武汉理工大学;2012年
7 江洪;自主创新与我国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D];华中科技大学;2008年
8 尚慧丽;服务业发展与产业结构优化研究[D];东北财经大学;2010年
9 张雪松;利用外资与中国产业结构调整[D];对外经济贸易大学;2003年
10 姚德文;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制度分析[D];复旦大学;2008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王韶华;基于产业结构升级的河北省城镇化发展研究[D];河北大学;2015年
2 张晓倩;我国教育发展与产业结构升级关系问题研究[D];中共中央党校;2015年
3 高爽;徐州市产业结构优化与转型研究[D];河北联合大学;2014年
4 刘璐;基于智慧城市建设的唐山市产业结构优化研究[D];河北联合大学;2014年
5 胡泽明;首都经济圈产业结构升级研究[D];燕山大学;2015年
6 段春莲;“泛珠三角”区域内云南省产业结构差异化研究[D];昆明理工大学;2015年
7 陆道芬;八师石河子市产业结构优化研究[D];石河子大学;2015年
8 杨露鑫;中国对外贸易商品结构和产业结构的关系研究[D];兰州财经大学;2015年
9 姜江;东、中、西15省相对劳动生产率及影响因素分析[D];兰州大学;2015年
10 贾明乐;日本ODI对产业结构升级的促进作用研究[D];复旦大学;2014年
,本文编号:546400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chanyejingjilunwen/54640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