宣威市旅游业与现代农业融合发展模式研究
本文关键词:宣威市旅游业与现代农业融合发展模式研究
更多相关文章: 宣威市 旅游业 现代农业 产业融合 发展模式
【摘要】:随着旅游消费需求多样化发展和国家加快发展现代农业,“农旅融合”成为我国旅游产业的重要发展方式和趋势,为我国旅游业的发展注入了活力。宣威市旅游资源丰厚独特,具有开发旅游业的资源基础,但因为起步较晚,旅游产品开发投入不足,旅游质量和水平不高,旅游业对宣威社会经济的拉动作用尚未凸显,在曲靖市旅游产业中的竞争优势薄弱。作为全国现代农业示范区,宣威立足优势,加大产业投入,近年来现代农业建设取得较大成效,但仍存在农业基础薄弱、科技支撑体系不强、农业投入严重不足等问题,制约着现代农业示范区建设。宣威旅游业和现代农业发展亟需找到突破口,以促进产业转型升级,提升产业综合效益。为加快宣威旅游业开发建设,本文以“农旅融合”为切入点,分析了目前宣威旅游业和现代农业发展概况,并通过对两者已有融合模式的归纳及模式存在问题的剖析,进一步从空间布局、产品开发、产业组织三个方面着力构建宣威旅游业与现代农业融合发展模式,以期丰富宣威旅游内涵,提升旅游竞争优势。全文共有四个部分、六个章节。第一部分是绪论和理论基础,点明本文的选题依据、研究意义、文献综述、研究方法等,接着通过界定现代农业等相关概念,阐述产业融合理论等多种理论,分析旅游业与现代农业融合机理,以夯实论文理论支撑体系。第二部分是融合发展现状,结合游客问卷调查,分析宣威旅游业与现代农业发展概况、发展模式,剖析两者在融合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为后文构建宣威旅游业与现代农业融合模式做铺垫。第三部分是模式构建与应用,即本文的核心部分,首先提出宣威旅游业与现代农业融合发展模式构建思路、目标、基本原则,接着从空间布局、产品开发、产业组织三个角度全面构建切合宣威实际的旅游业与现代农业融合模式,并从“整合资源,合理布局;创新产品,培育品牌;加强宣传,拓展市场;政策支持,组织保障”四个方面提出了宣威旅游业与现代农业融合模式应用策略。第四部分是结论,包括本文的论点、不足和研究趋势。本文的结论主要有:宣威旅游业与现代农业具有融合的现实需要,也具有融合的基础和条件,“农旅融合”是宣威旅游发展的突破口;针对宣威旅游业与现代农业已有融合模式存在的问题,从空间布局、产品开发、产业组织三个方面着力构建切合宣威实际的融合模式,具有科学性和可操作性,对于丰富宣威旅游内容、提升旅游竞争力具有较大的促进作用。
【关键词】:宣威市 旅游业 现代农业 产业融合 发展模式
【学位授予单位】:云南财经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F592.7;F327
【目录】:
- 摘要3-5
- abstract5-10
- 第一章 绪论10-23
- 第一节 选题背景10-12
- 一、国家加快发展现代农业10
- 二、农业与旅游业融合发展趋势10-11
- 三、宣威市旅游业与现代农业融合的现实需要11
- 四、理论研究体系的缺失11-12
- 第二节 研究意义12-13
- 一、理论意义12
- 二、实际意义12-13
- 第三节 文献综述13-20
- 一、研究动态13-19
- 二、研究趋势19-20
- 第四节 研究方法20
- 一、文献综述法20
- 二、问卷调查法20
- 三、跨学科研究法20
- 第五节 研究创新20-21
- 第六节 技术路线21-23
- 第二章 旅游业与现代农业融合的理论分析23-31
- 第一节 相关概念23-25
- 一、现代农业23-24
- 二、农业旅游24
- 三、旅游产业融合24-25
- 第二节 理论基础25-26
- 一、农业区位论25
- 二、产业融合理论25-26
- 三、可持续发展理论26
- 第三节 旅游业与现代农业融合机理分析26-31
- 一、旅游业与现代农业融合基础26-28
- 二、旅游业与现代农业融合路径28-29
- 三、旅游业与现代农业融合效应29-31
- 第三章 宣威市旅游业与现代农业融合发展现状分析31-47
- 第一节 发展现状31-34
- 一、宣威市旅游业发展概述31-33
- 二、宣威市现代农业发展概述33-34
- 第二节 游客问卷调查分析34-43
- 一、游客基本特征分析34-37
- 二、游客出游情况分析37-40
- 三、游客对宣威旅游的认知分析40-42
- 四、游客问卷调查分析结论42-43
- 第三节 发展模式43-46
- 一、农业园区型44
- 二、休闲娱乐型44-45
- 三、田园观光型45-46
- 第四节 存在问题46-47
- 第四章 宣威市旅游业与现代农业融合发展模式构建47-56
- 第一节 模式构建思路47
- 第二节 模式构建目标与原则47-49
- 一、总体目标47-48
- 二、基本原则48-49
- 第三节 模式构建49-56
- 一、空间布局模式49-50
- 二、产品开发模式50-53
- 三、产业组织模式53-56
- 第五章 宣威市旅游业与现代农业融合发展模式应用56-60
- 第一节 模式选择56
- 第二节 模式应用56-60
- 一、整合资源,合理布局57
- 二、创新产品,培育品牌57-58
- 三、加强宣传,拓展市场58
- 四、政策支持,组织保障58-60
- 第六章 结论60-63
- 第一节 研究结论60-61
- 第二节 不足与展望61-63
- 一、研究不足61-62
- 二、研究展望62-63
- 参考文献63-66
- 附录66-68
- 致谢68-70
- 在读期间的研究成果70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钟长川,钟赛华;利用名湖优势 建设旅游强市──沅江市发展旅游业的调查与思考[J];湖南经济;1997年12期
2 余绍华;迈向21世纪旅游业的发展及其作用[J];昆明大学学报;1998年01期
3 牟莉娜;我国旅游业扩大开放的效应与前景[J];成都师专学报;2000年01期
4 王斌;可持续旅游业开发中政府应发挥的主导作用[J];湖北商业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0年04期
5 高旭;大力开拓新荣区旅游业的若干思考[J];大同医学专科学校学报;2000年02期
6 於铀强,吴迪;试论面向21世纪的旅游业投资[J];经济视角;2000年08期
7 刘嘉纬,蒙睿;关于旅游业对西部城市化动力驱动的研究[J];陕西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1年S1期
8 许春晓;旅游业省际网络建设的理论与案例研究[J];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学报;2001年03期
9 詹瑛;积极培育和发展旅游业这个新的经济增长点[J];内蒙古财会;2001年02期
10 朱连理;旅游业强化宣传促销的意义与对策[J];沿海企业与科技;2001年06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李星星;;关于四川藏区旅游业开发的思考[A];“西藏和其他藏区现代化道路选择”学术研讨会论文摘要集[C];2001年
2 张洪;;十六大后安徽省旅游业加快发展的机遇、问题与对策[A];十六大后安徽发展研讨会论文集[C];2002年
3 邱敏;;六朝历史文化是发展江苏旅游业的重要资源[A];2005:发展·和谐·公正——江苏省社科类学会学术年会成果荟萃[C];2005年
4 于文萍;;抓住东北亚地区开发机遇,加快农场旅游业发展[A];黑龙江垦区现代化大农业建设理论研讨会论文专辑下册[C];2009年
5 林斐;;淮河流域旅游业发展及战略构想[A];地理学会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第九次中国青年地理工作者学术研讨会论文摘要集[C];2003年
6 林斐;;淮河流域旅游业发展及战略构想[A];第二届淮河文化研讨会论文集[C];2003年
7 陈安泽;;纵论兴义旅游业发展之路[A];全国第19届旅游地学年会暨韶关市旅游发展战略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8 林绍华;陆浩明;;规划建设福寿养生安居园,推动永福县福寿养生旅游业发展[A];福寿文化与经济社会发展理论研讨会论文集[C];2010年
9 廖燕玲;;云南省旅游业开发优势与劣势系统分析及其发展战略研究[A];西部开发与系统工程——中国系统工程学会第12届年会论文集[C];2002年
10 张宝兵;;产业共生机制下安徽大别山区旅游业发展研究[A];第六届中国中部地区商业经济论坛论文集[C];2012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王克勤;甘肃旅游业发展的矛盾与对策[N];甘肃经济日报;2001年
2 本报记者 郑直;农民进军旅游业大有可为[N];农民日报;2001年
3 徐家军;联合国官员:旅游业开发要谨慎进行[N];华东旅游报;2007年
4 张乐;浙江社会资金大举投入旅游业[N];中华建筑报;2007年
5 周佳璐;我市举行旅游业发展专题讲座[N];宜春日报;2008年
6 关健鑫;“联姻”金融 旅游业做大做强的新路径[N];证券日报;2008年
7 记者 万川明;把旅游业发展放在更加优先位置 打造成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支柱[N];河南日报;2008年
8 记者 李玉梅;省无党派人士为我市旅游业发展“把脉”[N];金昌日报;2008年
9 武汉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 熊元斌 湖北经济学院 蒋昕;发展旅游业是解决“三农”问题的有效途径[N];中国旅游报;2009年
10 浙江省省长 吕祖善;在转型升级中推动旅游业大发展[N];中国旅游报;2009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8条
1 叶传忠;旅游业辐射下的农村社会变迁[D];中央民族大学;2010年
2 王建勋;旅游业发展的财政政策研究[D];东北财经大学;2011年
3 徐晗;旅游业发展的区域经济效应研究[D];吉林大学;2010年
4 操建华;旅游业对中国农村和农民的影响的研究[D];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02年
5 谢风媛;省域旅游业发展差异及对经济增长的影响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10年
6 梁自玉;文化变迁与旅游业发展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07年
7 秦学;旅游业跨区域联合发展的理论与实证研究——机理、模式与协调机制[D];华东师范大学;2004年
8 周琳;中国旅游业的制度创新研究[D];吉林大学;2014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剖乐(DOUANGDY BOUNLUE);老挝旅游业发展研究[D];昆明理工大学;2015年
2 王莹菲;泰国旅游业的国际合作研究[D];黑龙江大学;2015年
3 达尼尔;哈萨克斯坦旅游业发展问题研究[D];东北大学;2013年
4 洪萌;促进我国旅游业发展的财政思考[D];东北财经大学;2016年
5 吕娇;陕西省关中五市旅游业与城镇化耦合协调研究[D];西安外国语大学;2016年
6 马诺(Vandileuam Manoat);旅游业在老挝经济增长中的地位与作用[D];吉林大学;2016年
7 丁飞洋;长春市政府在旅游业发展中职能优化问题研究[D];长春工业大学;2016年
8 赖欢;宣威市旅游业与现代农业融合发展模式研究[D];云南财经大学;2016年
9 阮青香(NGUYEN THANH HUONG);越南宁平省旅游业发展的政府作用研究[D];华南理工大学;2016年
10 张作梅;第十一届全国运动会对山东省旅游业的影响的研究[D];首都体育学院;2008年
,本文编号:546810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chanyejingjilunwen/54681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