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三角经济圈产业分工及经济合作潜力研究
本文关键词:长三角经济圈产业分工及经济合作潜力研究
【摘要】:在全球经济一体化进程加速、科技发展日新月异、中国迈入"经济新常态"的时代背景下,推进区域之间的产业分工与合作有助于资源的有效配置,达到经济效益的最大化。该文以长三角经济圈内的25个地级以上城市为研究对象,采用区位基尼系数、产业专业化指数以及产业合作潜力模型等多种定量分析工具和方法测度、分析了长三角经济圈二省一市(江苏、浙江和上海)内25个地级以上城市所在区域的经济发展水平差异、区域间的专业化分工强度、不同区域及城市的产业相对发展水平及不同城市之间的产业合作潜力。研究表明:在长三角经济圈内部,不同区域及城市经济发展水平的整体差异先扩大后缩小,而经济发展水平的相对差异则持续缩小;区域产业集聚度明显上升,但是产业仍以均衡分布为主;各城市之间虽然存在一定的产业同构现象,但是各城市优势产业的数量普遍减少,不同城市的产业分工格局较为明显;南京、无锡、常州、苏州、杭州和绍兴等城市与上海之间在部分行业和产业上存在较强的合作潜力,但是从整体上看,各城市之间的产业合作潜力较弱。
【作者单位】: 华东师范大学城市与区域科学学院;韶关学院旅游与地理学院;
【关键词】: 长三角经济圈 产业分工 产业合作潜力
【基金】:广东省2013年度哲学社科规划学科共建项目(批准文号:GD13XYJ20)资助
【分类号】:F127
【正文快照】: 一、引言及文献综述 在当前全球不同区域之间的经济联系日益频繁,科技发展日新月异的新形势下,许多事实表明:任何一个地区都无法孤立发展,地区之间只有进行产业分工与合作才能有效使用和科学配置资源,获取规模经济效益。这一事实也再次证明了亚当·斯密的劳动分工及绝对优势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洪燕云;淮南市融入长三角经济圈的分析及思考[J];安徽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01期
2 ;长三角经济圈迎来新机遇[J];信息系统工程;2009年11期
3 ;长三角经济圈再引思考 “入长”还是“融长”?[J];中国经济信息;2007年06期
4 陈德敏,池尔敏,李世龙;重庆产业加速对接长三角经济圈的战略评析[J];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2005年07期
5 干永福;;融入长三角经济圈是湖州的必由之路[J];今日浙江;2007年05期
6 陈刚;;上海世博会辐射长三角经济圈[J];中国中小企业;2010年05期
7 ;长三角经济圈[J];中国经济信息;2004年12期
8 任辉;;长三角经济圈形成和发展趋势探讨[J];现代商贸工业;2010年06期
9 马达忠;项文也;;湖州融入长三角经济圈的发展战略研究[J];江南论坛;2011年10期
10 裴启明;;安徽地区融入长三角经济圈的可行性分析[J];当代经理人;2006年01期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汪挺;长三角经济圈面对利益藩篱[N];中国商报;2003年
2 王海;长三角经济圈逆势转型[N];中国信息报;2009年
3 吴军;长三角经济圈开进“一小时”[N];中国特产报;2011年
4 ;崛起于长三角经济圈中的产业新高地[N];国际商报;2014年
5 本报记者 唐沙砂;加快环渤海与长三角经济圈互动[N];中国经济时报;2011年
6 ;避免产业结构趋同 长三角经济圈积极谋求错位发展[N];中国信息报;2009年
7 吴江海;震惊之后是震撼[N];安徽日报;2003年
8 ;打通与上虞连接线 融入长三角经济圈[N];绍兴日报;2007年
9 记者 王贺;我市在沪举办战略合作恳谈会[N];德州日报;2013年
10 本报记者 王贺;新机遇 新思路 新跨越[N];德州日报;2013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3条
1 樊雷;融入长三角经济圈的山东省外向型经济发展策略探讨[D];中国海洋大学;2009年
2 郑利;安徽融入长三角经济圈中的产业战略定位[D];湖南大学;2006年
3 周天伟;铜陵市融入泛长三角经济圈对策研究[D];安徽大学;2010年
,本文编号:813892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chanyejingjilunwen/81389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