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2C电子商务主观信用风险博弈分析
发布时间:2017-05-06 07:40
本文关键词:B2C电子商务主观信用风险博弈分析,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随着互联网在中国的普及和国民网络知识储备的提升,电子商务得到了迅猛的发展。近些年来,越来越多的消费者成为网络购物的实践者。电子商务的成功,特别是B2C电子商务的成功总是能吸引众多媒体的视线。然而,在B2C电子商务蓬勃发展的同时,信用风险问题也日益明显,成为电子商务健康发展的重大阻碍。电子商务本身就有一定的虚拟性,加上其所特有的交易的跨时空特性,使消费者和企业也面临着更多的不确定性,这也为信用风险的产生提供温床。如何正确处理B2C电子商务信用风险产生的问题值得探讨。这一方面为规避电子商务信用风险提供理论基础,同时也为解决电子商务市场上的信用风险问题提供可行建议。 本文在对风险、信用风险、主观信用风险的基础上界定出B2C电子商务主观信用风险研究内容,并根据B2C电子商务的实际特点,提取出涉及B2C电子商务主观信用风险的利益主体:消费者、卖方企业、电子商务平台和政府等。这些主体之间的利益关系存在一定的关联性,,这为构建相关的博弈模型带来了可能。 首先,在消费者与卖方企业的博弈中,本文先从同一市场价格情况入手,对B2C电子商务中处于信息劣势地位的消费者与电子商务企业之间的关系进行分析,指出在缺乏监管的电子商务市场中,信息的不对称特别是商品质量信息的不对称,及企业对商品伪装费用的大小都是影响B2C电子商务主观信用风险的重要因素;在对广告宣传及促销活动导致的非同一的市场价格情况下的不完美信息博弈分析中,指出各种申明、保证虽然消除了消费者购买的后顾之忧,但并不能真正消除B2C主观信用风险。 其次,本文对B2C电子商务卖家之间的竞争关系进行了研究,说明在缺乏监管、惩罚机制的电子商务市场,卖家会出于最大化利润的追求而导致主观信用风险问题。同时,本文又对有限理性下的卖方企业行为进行演化分析,为消除B2C主观信用风险指明方向。 再次,B2C电子商务平台与卖方企业之间的关系较为复杂,一方面,平台的发展离不开大量卖方企业的入驻化;另外一方面,过多的不诚信卖家又阻碍了平台的进一步发展。从二者之间的博弈分析中可以看出,相对于监管较为容易的电子商务市场来说,尽管电子商务平台能明显发现企业的欺诈行为,也正是这种监管的高效性减少了平台的监管决心和频率,反而是平台监管效率略低的市场上,平台一轮轮的全方位的监管倒是给予欺诈经营的卖家企业巨大的压力,进而促进电子商务平台健康的成长。 第四,面对B2C电子商务平台机制不完善,政府是否鼓励其体制创新、改革等也关系到B2C电子商务的健康发展。通过二者之间的博弈分析可以发现,如果政府对电子商务平台改革的支持仅仅停留在资金的投入上,博弈的结果往往不理想,究其主要原因是改革后电子商务平台的收益没有本质上的改善,资金的支持反而不及相关法律、法规等的颁布实施更能促进这一行业的健康发展。 在本文的最后,根据前文的博弈分析,针对性的提出建议,并对进一步的研究提出展望。
【关键词】:电子商务 主观信用风险 博弈分析
【学位授予单位】:重庆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4
【分类号】:F724.6;F224.32
【目录】:
- 摘要5-7
- Abstract7-12
- 1 绪论12-19
- 1.1 选题背景及研究意义12-13
- 1.1.1 选题背景12
- 1.1.2 研究意义12-13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评述13-15
- 1.2.1 信用及信用风险问题研究13
- 1.2.2 电子商务信用问题研究13-15
- 1.2.3 简评15
- 1.3 研究思路和技术路线15-16
- 1.3.1 研究思路15-16
- 1.3.2 技术路线16
- 1.4 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16-17
- 1.4.1 研究内容16-17
- 1.4.2 研究方法17
- 1.5 创新点及不足17-19
- 1.5.1 主要创新点17-18
- 1.5.2 研究不足之处18-19
- 2 概念界定与理论回顾19-24
- 2.1 概念界定19-22
- 2.1.1 信用内涵及其经济学解读19-20
- 2.1.2 风险与信用风险20-21
- 2.1.3 信用风险与主观信用风险21
- 2.1.4 B2C 电子商务主观信用风险界定21-22
- 2.2 理论回顾22-24
- 2.2.1 博弈与演化博弈理论22-23
- 2.2.2 信用风险控制理论23-24
- 3 B2C 电子商务主观信用风险理论分析24-30
- 3.1 电子商务及其发展历程24-26
- 3.1.1 电子商务及其内涵24-25
- 3.1.2 电子商务的演变历程25-26
- 3.2 B2C 电子商务相关利益主体26-27
- 3.2.1 消费者26
- 3.2.2 卖方企业26-27
- 3.2.3 电子商务平台27
- 3.2.4 政府27
- 3.2.5 其它利益主体27
- 3.3 B2C 电子商务主观信用风险表现27-30
- 3.3.1 卖方企业与买方消费者之间的主观信用风险28
- 3.3.2 卖方企业与卖方企业之间的主观信用风险28-29
- 3.3.3 卖方企业与电子商务中介平台之间的主观信用风险29
- 3.3.4 电子商务平台与政府之间的主观信用风险29-30
- 4 B2C 电子商务买卖双方之间主观信用风险的博弈分析30-40
- 4.1 同一市场价格下买卖双方的完全信息静态博弈分析30-34
- 4.1.1 基本假设30
- 4.1.2 构建博弈模型并求解30-32
- 4.1.3 完全信息静态博弈模型结果分析32-33
- 4.1.4 电子商务买卖双方之间完全信息的重复博弈33-34
- 4.2 市场价格不同一时的电子商务信用模型34-38
- 4.2.1 基本假设34-35
- 4.2.2 非统一市场价格的不完美信息博弈模型的构建及求解35-37
- 4.2.3 存在声明的信用博弈模型及其求解37-38
- 4.3 本章小结38-40
- 5 B2C 电子商务卖方企业之间主观信用风险的博弈分析40-48
- 5.1 卖方企业之间的完全信息博弈分析40-44
- 5.1.1 基本假设40
- 5.1.2 卖方之间信用模式博弈模型的构建与求解40-44
- 5.2 卖方企业之间博弈的进一步演化分析44-46
- 5.3 本章小结46-48
- 6 B2C 电商平台与卖方企业之间主观信用风险的博弈分析48-54
- 6.1 B2C 电商平台与卖方企业的完全信息博弈分析49-52
- 6.1.1 基本假设49
- 6.1.2 B2C 电商平台与平台内电商企业的博弈模型49-52
- 6.2 监管结果不确定下的电子商务平台与卖方企业博弈分析52-53
- 6.3 本章小结53-54
- 7 B2C 电商平台与政府之间主观信用风险的博弈分析54-58
- 7.1 B2C 电商平台与政府之间的完全博弈55-56
- 7.1.1 基本假设55
- 7.1.2 完全信息博弈模型的构建55-56
- 7.2 电子商务平台与政府之间的混合策略博弈模型56-57
- 7.3 本章小结57-58
- 8 结论、建议及展望58-61
- 8.1 主要结论58-59
- 8.2 相关政策建议59
- 8.3 后续研究展望59-61
- 主要参考文献61-65
- 附录:作者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及科研情况65-66
- 致谢66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李沁芳;刘仲英;;电子商务初始信任影响因素的动态建模[J];商业研究;2007年08期
2 胡侠;;C2C电子商务信用评价方法探析——对比Ebay与淘宝[J];大众标准化;2010年01期
3 ;网络团购的十大隐忧[J];中国防伪报道;2011年01期
4 林小毅;;网络团购中消费者权益保护的立法完善[J];经营管理者;2012年02期
5 李隽波;;电子商务网上交易的信用查询研究[J];石家庄经济学院学报;2006年04期
6 冯登艳;;信用机制的发展演变[J];征信;2009年04期
7 彭涛;朱七光;;基于博弈论的电子商务交易诚信分析[J];合作经济与科技;2011年03期
8 胡岗岚;卢向华;黄丽华;;电子商务生态系统及其演化路径[J];经济管理;2009年06期
9 桂云苗;龚本刚;程幼明;;需求不确定下物流服务供应链协调[J];计算机集成制造系统;2009年12期
10 侯佩全;;美国信用体系及运行机制探讨[J];科技信息;2008年36期
本文关键词:B2C电子商务主观信用风险博弈分析,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347948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dianzishangwulunwen/34794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