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跨文化交际视角研究商务电子邮件的传播效果
发布时间:2017-07-08 20:10
本文关键词:从跨文化交际视角研究商务电子邮件的传播效果
【摘要】:以电脑为媒介的沟通在我们日常生活和工作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尤其对那些在跨国公司工作的职员来说,在非口语的交流中,电子邮件被公认为使用最广泛和有效的沟通工具。虽然每天都要接收和发送大量商务邮件,但如何达到有效的传播效果仍需进一步探讨。这包括使用电子邮件与国外同事进行交际时,如何才能达到正面的,预期的效果;以及在商务交往中,何时使用电子邮件比面对面交流更具有传播效果。 本研究运用内容分析法,对一名在跨国公司工作的中国员工收发的3235封商务电子邮件,挑出由68封邮件构成的25个主题进行分析。这些邮件涉及跨文化交际中生产的误解,冲突和误导。通过分析这些跨文化冲突的原因,会提出相应的解决建议。通过研究,作者强调了高水平的沟通效果使双方达到相似度极高的理解。 本文由五部分组成。第一部分简要介绍了当代以电脑为媒介进行跨文化交际的研究背景以及论文研究框架。第二部分回顾中西方学者就商务电子邮件在跨文化交际及传播效果取得领域所取得成果,并进行了系统化的总结。第三部分论述内容分析法如何对68封邮件构成的25个主题,即带有冲突,误解和困惑的跨文化交际的商务电子邮件进行编码和分析。第四部分以跨文化交际中霍尔的高语境和低语境取向,Hofstede的价值观中的五个方面(个人主义-集体主义,不确定性规避,高权势-低权势,刚性气质和柔性气质,长期倾向和短期倾向)和传播效果的四个层面为基础,运用内容分析法,对挑选出的商务电子邮件进行系统化的研究。第五部分作者总结得出,,在电子邮件的沟通中,即使具备了跨文化的敏感性,但由于高-低语境,权势差距,不确定性规避等文化差异,冲突和误解仍然不可避免。从传播效果的角度分析,冲突,误解和困惑在电子邮件中代表信息沟通的障碍,但进一步考虑,这些分歧,争论的实质是基于共同目标基础上,要求进一步的解释,寻求更高层次的理解。
【关键词】:电子邮件 商务沟通 跨文化交际 传播效果
【学位授予单位】:上海外国语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2
【分类号】:G206
【目录】:
- Acknowledgements4-5
- Abstract5-7
- 摘要7-10
- Chapter 1 Introduction10-16
- 1.1 Research Background10-13
- 1.2 Purpose of the Present Study and Research Methods13-14
- 1.3 Structural Preview of the Thesis14-16
- Chapter 2 Literature Review16-35
- 2.1 Email Communication16-19
- 2.1.1 Brief Introduction to Email16-17
- 2.1.2 Attributes of Email Communication17-19
- 2.2 Business Communication19-22
- 2.2.1 Definition and Significance of Business Communication19
- 2.2.2 Two Types of Business Communication19-21
- 2.2.3 Basic Functions of Business Communication21-22
- 2.3 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22-25
- 2.3.1 Definition of 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22
- 2.3.2 Edward. T. Hall’s Time, Space and Contextual Dimensions22-23
- 2.3.3 Hofstede’s Value Dimensions23-25
- 2.3.4 Intercultural Sensitivity25
- 2.4 Communication Effects25-31
- 2.4.1 Definition of Communication Effects25-26
- 2.4.2 Significance of Communication Effects26
- 2.4.3 Main Research of Communication Effects26-29
- 2.4.4 Four Factors Decide Communication Effects29-30
- 2.4.5 Importance and Effects of Internet and Email30-31
- 2.5 Summary of prior research31-35
- Chapter 3 Methodology35-39
- 3.1 Research Method and Frame35-36
- 3.2 Research Question36
- 3.3 Data Collection and Samples36-37
- 3.4 Coding Frame37-38
- 3.5 Summary38-39
- Chapter 4 Results and Findings39-59
- 4.1 Analysis on 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39-45
- 4.2 Communication Effectiveness Analysis45-55
- 4.2.1 Information Effects46-49
- 4.2.2 Affect Effects49-51
- 4.2.3 Attitude Level51-53
- 4.2.4 Behavior Level53-55
- 4.3 Result Summary55-57
- 4.4 Suggestions for Business Email-based 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57-59
- Chapter 5 Conclusion59-61
- 5.1 Summary for Main Findings59-60
- 5.2 Limitations60
- 5.3 Suggestion60-61
- References61-67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程曼丽;;国际传播学学科体系建立的理论前提[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年06期
2 邓君洋;郑敏;夏哲璇;;打造区域性国际传播平台——广西电视台国际频道的品牌树立和经营策略研究[J];今传媒;2012年05期
3 邹应猛;;国际体系转型与中国国际话语权提升战略[J];东南亚纵横;2010年10期
4 毛建欣;;我国对外传播效果中的传播心理分析[J];东南传播;2007年08期
5 杨红梅;;云南歌舞文化的跨文化传播探析[J];东南传播;2008年06期
6 李彦冰;;从反CNN网站的建立看网络时代个人在国际传播中的地位和作用[J];东南传播;2008年08期
7 李彦冰;;对两个国际传播定义的解读[J];东南传播;2009年09期
8 于涛;;外宣期刊复兴的机遇与对策[J];对外大传播;2006年08期
9 李娜;;整体输出:文化传播的主动性——以纳西东巴文化数字化与国际传播项目为例[J];传媒;2013年05期
10 张咏华;;试论信息化时代“让世界了解中国”的多种渠道[J];杭州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02期
本文编号:536087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dianzishangwulunwen/53608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