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经济论文 > 金融论文 >

从全球金融危机看我国银行业金融创新的进一步发展问题

发布时间:2016-08-23 15:09

  本文关键词:从全球金融危机看我国银行业金融创新的进一步发展问题,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当前位置:首页 >> 金融/投资 >> 从全球金融危机看我国银行业金融创新的进一步发展问题


国际银行业

从全球金融危机看我国银行业金融 创新的进一步发展问题
李翰阳
内容提要: 金融创新是国际银行业发展的持续动力, 随着我国银行业改革开放的深 化, 我国商业银行对金融创新的重视和参与程度也越来越高。 但是此次全球金融危机却反 映出国际银行业在创新过程中的一些严重问题, 为我国银行业金融创新提供了一些启示。 本文对国际银行业近年来

的金融创新进行了反思, 总结了我国银行业金融创新的现状, 并 对我国银行业金融创新的进一步发展提出了建议。 关键词: 金融危机 中图分类号: F831 金融创新 银行业 文献标识码: A 一是金融体系或机构的创新, 这类创新往往伴 随商业结构的改变、 新型金融中介的出现或者 是法律和监管体系的变革, 对金融业产生整体 性影响, 如对冲基金的出现、 混业经营的发展 等; 二是流程的创新, 一般是指新业务流程的 引进, 其目的主要是提高效率和拓展市场, 如 现代银行的基础性制度—— 分 储 备 (存 款 准 —部 备金) 制度的引入; 三是产品的创新, 指的是 创造和推广新型金融工具或金融技术的行为, 如新的衍生合约、 有价证券品种或是资产池投 资工具。 本研究主要集中在最频繁的, 也是与 当前我国银行业发展最密切相关的创新上, 即 金融产品创新。 讨论金融创新, 我们应当首先回顾近现代 西 方 金 融 创 新 的 发 展 历 程 。 20 世 纪 70 年 代 , 随着布雷顿森林体系的瓦解, 以新古典宏观经 济学和货币主义、 供给学派为代表的自由主义 理论开始复兴, 金融管制逐渐放松, 西方金融 业迎来了 20 世纪 30 年代大萧条之后的最佳的 创新机遇, 金融创新达到了巅峰。 以至于 Mer-

翻开西方发达国家的金融发展史, 我们看到 的实际上就是一部持续了数个世纪的金融创新 史, 可以说, 正是持续不断的金融创新成为推动 全球金融业发展的永恒力量, 而创新也从一个侧 面反映出一国综合国力的强弱。 放眼国内市场, 我们不得不承认由于一些体制机制的原因, 长期 以来我国银行业的创新能力始终无法与国际同行 相提并论。 随着我国银行业改革开放的不断深 化, 特别是以大型商业银行为代表的一系列中资 商业银行完成了股份制改革, 综合实力和竞争力 显著提高, 金融创新再次成为我国银行业近年来 关注的焦点, 也作为未来可能的增长点不断被业 界、 监管机构、 学者以及社会大众探讨。 然 而 , 随 着 2007 年 以 来 始 于 美 国 的 次 贷 危机演化为一场波及全球的金融风暴 , 我们不 得不开始关注和反思: 金融创新究竟是发展的 动力, 还是危机的根源? 本文正是在这一背景 下, 对国际银行业金融创新历程和我国银行业 金融创新现状进行了分析, 结合金融危机对金 融创新进行了反思, 并提出了对我国银行业金 融创新下一步发展的建议。

一、金融创新及国际发展状况
从广义上看, 金融创新可分为 3 个层次:
作者简介: 李翰阳, 供职于中国银监会银行监管一部。

ton Miller (1986) 在 回 顾 上 世 纪 60 年 代 中 期 到 80 年代中期的金融创新时写道: “在人类有记 录的历史中, 还有哪 20 年可曾见证过哪怕是相 当于这 20 年中 1/10 的金融创新量?” 即便经受了 20 世纪 80 年代金融危 机 的 影

72

国际金融研究 /2009.2

国际银行业
响, 西方金融创新的脚步丝毫没有减弱, 1980~ 资本, 从而使一些中小金融机构的业务空间可 以被瞬间放大, 给这些机构带来了前所未有的 发展潜能。 我们已经看到欧美大量金融机构借 助 此 类 金 融 工 具 的 创 新 发 展 形 成 了 “发 起 - 分 销 ” 的 信 贷 经 营 模 式 , 北 岩 ( Northern Rock ) 银行就是靠这种方式一度占据英国住房抵押贷 款市场的 19% 的份额, 足见金融创新对业务模 式的影响之大。 四是产品复杂性大幅增加, 同时带来了更 大的风险和不确定性。 金融创新的原动力之一 就是分散和控制风险, 但是随着金融工程的发 展和组合型产品创新的深化, 一些金融产品反 而加大了风险评估和控制的难度, 如 CDO 的定 价和风险控制, 而且很多产品赖以定价和进行 风险控制的复杂数学模型很难得到充分的验证, 已经有证据表明一些传统的风险管理工具并不 适合估计结构性信用衍生产品的风险。 另一个 带来不确定性的因素是创新金融工具的杠杆因 素, 也使得这些金融工具的交易者在市场波动 中面临更大的挑战。

2001 年, 仅在公司证券领域就出现了多达 1836 个证券品种 ( Peter Tufano , 2002)。 进 入 21 世
纪后, 金融创新的脚步依然充满活力, 但近年 来的金融创新与 1970 年的大量原创性的金融创 新爆炸式增长又呈现不同的态势, 到金融危机 爆发前, 我们可以看到西方的金融创新在新世 纪主要呈现以下特性: 一是创新方式以衍生性为主, 原发性为辅。 一 方 面 是 被 誉 为 “ 20 世 纪 最 重 要 金 融 成 果 ” ( Merton Miller ) 的金融工 程 得 到 空 前 的 广 泛 应 用, 同时基础性金融工具, 如基金、 各类期权、 互换等已被大量挖掘。 因此, 近年来国际市场 的金融创新主要是利用金融工程技术对各类基 础性金融工具进行组合构建, 形成新的衍生金 融产品; 或是通过技术进步使得一些复杂金融 工具的开发进程大大加快。 其落脚点主要在于 通过金融创新尽可能满足市场和客户的各类不 同需求, 突出了金融创新的应用性。 二是信用类金融衍生产品大量出现, 成为 市场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过去 10 年间, 新的信 用衍生产品不断涌现, 在国际金融市场中占据 了一席之地。 而且信用衍生产品本身也在不断 发展, 早已不限于以信用保护为目的的两个交 易对手之间进行交易的非融资类信用衍生产品 (Unfunded Credit Derivatives ), 如信用违约互换 (CDS )、 全部收益互换 (TRS ) 等, 而是已经拓 展出大量由金融机构或 SPV 使用合成证券化技 术 发 行 的 融 资 类 信 用 衍 生 产 品 ( Funded Credit

二、金融危机与金融创新
此次金融危机的爆发不得不引发我们对金 融创新的反思, 虽然危机的导火索源自美国房 市的下跌, 但是我们看到, 在整个危机从最初 埋下祸根, 到危机的爆发和蔓延, 无处不存在 金融创新的因素。 首先, 住房抵押贷款这种如今我们司空见 惯的业务本身就是金融创新不断发展的产物。 早期的住房抵押贷款期限较短、 都采用到期一 次偿还本息的方式, 但美国 20 世纪 30 年代的 大萧条使无数购房者无力偿还已经到期的住房 抵押贷款, 在这种情况下美国政府不得不出面 提供了 15 年期固定利率、 分期还款的再融资, 并逐渐形成了今天的住房抵押贷款模式。 而始 于 20 世 纪 90 年 代 中 期 的 次 级 房 贷 快 速 发 展 , 其中一个重要因素就是技术层面的创新使得借 款人信用信息的采集成本大幅下降。 其次, 从危机爆发前的情况看, 证券化的 广泛应用促进了次级房贷的过度膨胀。 虽然次 级房贷的过快发展有其他各种因素的作用, 如
国际金融研究 /2009.2

Derivatives ), 如债务抵押债券 (CDO)、 信用连 接票据 (CLN ) 等。 据 ISDA 2007 年 4 月统计, 信 用 衍 生 产 品 的 总 标 的 价 值 已 超 过 35 万 亿 美 元, 而 2008 年 9 月的数据显示全球信用衍生产 品的市场已达 62 万亿美元。
三是金融工具创新对经营模式创新影响越 来越大。 很多金融工具本身的创新带来的影响 已经突破了满足市场的需求和提高交易效率的 层次, 而是触及到金融机构的业务流程和业务 模式, 证券化的广泛应用就是此类创新的典型 代表。 由于各类证券化工具的出现, 使得金融 机构得以迅速将表内资产进行打包出售 , 在短 时间内获得流动性并调整资产负债结构 、 释放

73

国际银行业
美 联 储 在 2000 年 后 的 连 续 降 息 ( 从 6.5% 到 程, 大体可分为以下 4 个阶段。

1% )、 美国房价持续上涨和每 年 涨 幅 10% 的 高
预期等。 但是由于证券化为金融机构转移风险 和释放资本提供了捷径, 因此既促成了次级住 房抵押贷款的过度发展 (2006 年美国约 75% 的 次级房贷被证券化, 而 2001 年仅有 54% ), 又 为金融机构降低审批标准提供了负面激励 (2005 年次级房贷申请的拒绝率仅为 14% ), 为 次贷危机的爆发埋下了种子。 最后, 从目前危机发展的情况看, 金融衍 生产品的大量交易造成了危机的不断蔓延 。 针 对分散信用风险而设计的 CDO 等衍生工具的使 用, 在一定程度上反而造成了风险的不断传导 和蔓延, 这些复杂衍生工具的使用还加大了投 资者对谁是风险最终承担者的疑虑, 进而甚至 对市场信心造成了一定的负面影响。 另一方面, 证券化过程中采用的证券分级等内部信用增级 技术, 在风险转移的过程中实际上造成了风险 的集中和扩大, 使得一些投资者面临的风险远 远超出了其可识别和可承受的范围, 且很多投 资者无法对风险有效地管控, 这其中不乏全球 性的大型金融机构。 尽管欧美金融发达国家的金融创新活动为 其经济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 但这次危 机也告诉我们, 金融创新在提高市场效率的同 时, 也为金融市场带来了极大的不确定性, 这 是我国商业银行在积极提高金融创新能力 、 拓 展创新范畴过程中应当认真思考的, 也是我国 商业银行在越来越多地参与国际市场的投资交 易过程中必须注意的问题。

1. 1978 年以前。 当时我国银行业实行的是
“大一统” 的体制, 人民银行体系集中央银行和 商业银行职能于一身, 而金融、 银行业务基本 只是作为计划经济下实物分配的附属, 主要起 会计作用, 没有实质上的商业银行业务, 也谈 不上金融创新。

2. 1979~1994 年。 1979 年, 根据党的十一
届三中全会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 国家恢 复成立了中国农业银行, 随后中国银行、 中国 建设银行、 中国工商银行相继成立, 中国银行 业步入国家专业银行阶段, 形成了各司其职的 二元银行体制。 但国家专业银行仍然实行行政 性的管理体制, 只能在国家下达的信贷计划内 从事传统的存贷业务, 市场对银行业务的需求 单一, 银行业缺乏金融创新的动力、 空间和外 部环境。

3. 1994~2003 年。 1993 年国务院在 《关于
金融体制改革的决定》 中提出 “把国家专业银 行办成真正的国有商业银行” 后, 4 大专业银 行逐步实现了政策性金融与商业性金融的分离, 改造成国有独资商业银行, 过去的专业分工更 加淡化, 业务交叉和市场化竞争进一步发展。 这一时期我国商业银行创新意识已逐渐形成, 推出了按揭贷款、 贸易循环授信、 代售保险等 一 些 “新 业 务 ”, 但 总 体 上 看 还 停 留 在 简 单 模 仿、 产品雷同的初级创新阶段。 同时, 由于我国银行业固有的体制机制问 题, 4 家国有商业银行都积累了比较严重的风 险, 不良贷款比例较高, 资本金严重不足, 因 而控制和处置风险是当时我国银行业的首要任 务, 没有把太多的精力放在金融创新上。 此外, 在当时风险较大的情况下, 银行监管部门对金 融创新也持比较谨慎的态度, 进一步压缩了银 行业的创新空间。

三、我国银行业金融创新现状
随着我国银行业改革的深化和国有商业银 行股份制改革的不断推进, 监管和市场制度的 不断完善, 以及客户需求的多样化、 精细化, 极大地激发了我国银行业的金融创新需求 , 金 融创新已经成为我国银行业发展的外在压力和 内在动力。 (一) 我国银行业的金融创新历程 新中国成立以来, 我国银行业的金融创新 从无到有, 经历了一段在探索中缓慢成长的过

4. 2003 年至今。 随着银监会的成立和国有
商业银行股份制改革的启动, 我国银行监管体 制更趋于完善。 一大批银行先后完成改革, 建 立了现代公司治理架构, 经营理念得到市场化 转变, 内部流程经过了梳理, 全面风险管理能 力大大提高, 在信息系统和人才培养上也得到 了加强, 第一次真正具备了金融创新的良好基

74

国际金融研究 /2009.2

国际银行 业
础。 在监管方面, 银监会积极鼓励商业银行加 强金融创新和提高服务水平, 明确了 “鼓励和 规范并重, 培育与防险并举” 的总体创新原则, 出台了金融衍生产品、 个人理财业务、 资产证 券化业务等一些创新业务的管理办法 , 并颁布 了 《商业银行金融创新指引》, 为银行业金融创 新的进一步发展提供了良好的监管环境。 可以说, 2003 年以来, 随着我国经济的不 断发展和银行业改革开放的深化, 我国银行业 市场机制和监管环境不断完善, 金融创新的市 场需求也迅猛增长, 我国银行业在衍生产品交 易、 个人理财业务、 资产证券化业务、 银行卡 业务等产品创新领域和投资设立基金公司 、 租 赁公司、 信托公司等机构创新领域都取得了较 大的发展。 (二) 我国银行业目前金融创新的特点 到目前为止, 我国银行业在金融创新方面 取得了可喜的进步。 截至 2008 年 3 季度末, 我 国银行业金融机构主要表外业务 (不含衍生产 品) 总体规模超过 11 万亿元, 较去年同期增长 约 25%; 有 65 家中外资银行取得衍生品交易资 格, 汇率、 利率及其他衍生产品合约余额接近 进的业务条线化管理和业务单元建设, 使得具 体金融产品的创新有了相对完善的过程管理机 制, 有具体业务部门进行产品立项和设计研发, 一些银行引入了产品经理制度, 由专人负责产 品从开发、 营销到售后服务、 改进的整个产品 周期。 有的银行还在分支机构层面也设立了产 品创新部门, 对基层创新活动进行协调, 充分 发挥 “地方智慧”, 形成上下联动的产品创新机 制, 有效提高了金融创新对市场的反应能力和 对客户需求的满足能力。 此外, 大部分银行建 立了产品创新管理制度, 界定了管理部门、 产 品部门、 营销部门等相关部门在创新流程中的 职责分工, 在制度层面规范了金融创新工作。

2. 在创新业务类型上以中间业务为主
由于我国目前的利率管制等因素的制约, 我国银行业金融创新的方向主要集中在资产类 业务和中间业务, 其中又以中间业务为主, 而 负债类业务的创新量明显落后于其他两类业务。 具体看, 近年来商业银行在负债类业务方面的 创新仅有为数不多的礼仪存单等业务, 且并非 实质性创新。 在资产类业务方面, 一些银行围 绕中小企业及零售信贷业务推出了一些新产品, 如汽车经销商贷款、 个人信用循环贷款、 助学 贷款等; 还有银行对担保方式进行了创新, 如 邮储存单质押贷款、 保单质押贷款等; 比较有 特点的是一些银行将资产业务与负债业务结合, 推出了如房贷理财账户、 汽车经销商法人账户 透支等新业务。 而中间业务已成为我国银行业创新的核心 领域, 近年来我国银行业在个人理财业务、 托 管/ 受托业务、 银行卡业务、 电子银行业务、 代 理交易业务、 担保类中间业务等领域不断推出 新产品、 新服务。 其中, 随着 《商业银行个人 理财业务管理暂行办法》 等一系列法规制度的 出台和完善, 个人理财业务已成为我国商业银 行激烈竞争、 快速创新的主要业务领域, 募集 量和余额持续快速增长, 2008 年前 3 季度我国 银行个人理财产品总募集量已突破 2 万亿元, 期末余额也超过 1 万亿元。 同时, 商业银行能 够根据不同客户群体的需要和自身优势, 使个 人理财产品创新日趋多样化, 主要体现为两个 方向: 一是与境内外资本市场指数、 汇率、 利
国际金融研究 /2009.2

5 万亿元, 比年初增长约 1.5 倍; 有 25 家中外
资银行取得开办代客境外理财的业务资格 , 商 业银行个人理财业务余额超过 1 万亿元; 银行 卡的发卡量从 2001 年的 3.8 亿张增长到目前的

17.3 亿张 (其中信用卡超过 1 亿张), 总交易金 额 达 到 103.3 万 亿 元 。 另 外 , 有 多 家 银 行 投 资
设立了基金公司、 租赁公司、 信托公司, 目前 商业银行投资保险公司股权的试点方案也正在 积极研究中。 在上述这些进展中, 我国银行业 金融创新呈现出以下特点。

1. 银行内部创新机制不断成熟完善
目前, 我国银行业主要金融机构基本建立 了良好的创新机制, 形成了从创新战略制定、 组织协调、 产品和业务研发、 市场营销、 风险 控制、 财务核算等一整套创新体系。 多家银行 由董事会在战略层面对银行金融创新提出整体 规划, 在总行高级管理层设立创新委员会作为 领导机构, 管理全行的金融创新执行情况, 一 些银行专门成立了独立的产品研发部门统一协 调创新工作。 同时, 我国主要商业银行普遍推

75

国际银行业
率等挂钩的结构性理财产品, 二是借助信托平 台搭建的理财产品, 如信托贷款类产品、 通过 信托投资股票市场的理财产品等。 国银行业金融创新的一个增长点。 截至 2007 年 底, 我国主要商业银行电子银行交易额规模达 到 348.3 万 亿 元 , 其 中 网 上 银 行 交 易 额 达 到 了

3. 在创新方向上从综合经营寻求突破口
不得不承认, 我国金融业的分业经营体制 对我国银行业金融创新带来了一定的限制 , 但 随着 “十一五” 规划将金融业综合经营提上日 程和一系列综合经营的试点放开, 我国银行业 越来越多地参与到机构创新中, 目前已有 9 家 商业银行投资设立或参股基金公司、 5 家商业 银行投资设立金融租赁公司, 还有交通银行收 购成立了交银国际信托有限公司; 此外, 商业 银行投资保险公司股权的工作也即将进入实施 阶段, 已有至少 8 家商业银行提出了具体方案。 商业银行在法律法规许可的范围内对综合 经营类业务进行了大量创新, 业务类型突破了 传统的银证、 银保等业务领域的交叉销售, 特 别是为资本市场服务的创新大量涌现 , 如第三 方存管、 证券投资基金托管、 企业年金基金受 托等业务。 此外, 还有短期融资券承销, 以及 围绕信贷资产证券化业务进行的与银行间债券 市场相关的活动。 我们在个人理财业务领域也 看到了商业银行与信托公司联合进行的业务模 式创新, 即通过信托平台, 将银行理财与资本 市场投资等非银行业务进行了有效对接 , 将理 财业务的投资领域进行了广泛拓展。

229.3 万亿元。 网上银行、 手机银行、 短信服务
等信息化、 电子化服务渠道的引入, 突破了传 统银行业务的时间、 地点和服务方式的限制, 极大地提高了我国银行业服务的便利性。 (三) 我国银行业金融创新存在的主要问 题 虽然我们看到了我国银行业金融创新发生 的可喜变化和巨大的发展潜力, 但就我国银行 业目前的金融创新状况来看, 与国际金融业相 比, 无论是金融创新的数量还是质量都存在较 大的差距。 究其原因, 可归结为以下几个主要 问题:

1.缺乏明确的金融创新策略和目标
现阶段我国商业银行普遍对金融创新给予 了充分的重视, 但是在实践中还缺乏科学的创 新战略规划, 没有首先明确 “为什么创新”、 “通过创新要为银行带来什么” 等, 也就难以很 好地将创新战略和整体发展战略相结合, 根据 自身的市场定位和发展方向有目的地开展创新 活动。 因此, 我国银行业的一些金融创新体现 出 “赶时髦”、 “拍脑袋”、 为创新而创新的现 象, 看到别的银行推出产品, 就立刻开发同质、 同类产品, 缺乏对自己的客户结构和客户需求 的充分分析, 也不能与自身的市场营销策略有 效衔接, 甚至与自身的业务能力不相匹配, 这 样的创新难以真正达到提高银行竞争力和经营 效率的目的。 如一些银行开办信贷资产证券化 业务, 打包出售的是自身的优质低风险信贷资 产, 实际上出让了很大一部分利润; 我们还看 到有的银行盲目申请 QDII 资格, 但却由于参与 国际市场投资的经验和能力有限, 对自己推出 的 QDII 产品难以进行有效的投资管理, 造成客 户资金和自身声誉的双重损失。

4. 在创新方式上以业务组合及信息技术支
持的创新为主 我国商业银行现阶段大部分新产品、 新服 务在创新方式上, 主要是利用商业银行现有的 基础性业务品种, 借助银行的技术、 信息和渠 道优势, 针对市场和客户的需求进行一定程度 的组合优化, 为客户提供集储蓄、 理财、 消费、 代收代付等多种功能于一身的综合性业务品种, 有效提高了服务效率和对客户的便利程度 。 而 原发性的创新在我国银行业中并不多见。 技术进步带来的金融服务效率的提高和渠 道的拓展是国外金融创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而且该类创新具有相对方便和见效较快的特点。 随着近年信息技术建设的加强, 我国银行业也 开始利用技术进步推动服务渠道和服务方式的 创新, 使得银行卡业务和电子银行业务成为我

2. 对金融创新的内部管理和控制需要进一
步完善 尽管包括国有商业银行和全国性股份制商 业银行在内的我国主要商业银行一般都建立了 内部创新机制, 但是仍存在很多需要改进的地 方: 一是董事会和管理层的监督不够。 尽管目

76

国际金融研究 /2009.2

国际银行 业
前我国商业银行的董事会和管理层对金融创新 为银行带来的效益有了比较深刻的了解 ,, 但是 对金融创新所伴随的信用风险、 市场风险、 操 作风险、 法律风险等大量风险还缺乏充分的认 识, 没有进行足够和有效的监督, 致使一些银 行在参与国际金融产品的投资中承受了一定的 损失。 二是缺乏必要的创新激励约束机制, 我国 多数商业银行并未将业务创新纳入绩效考核体 系, 或缺乏科学的创新绩效衡量指标, 其结果 造成业务部门创新动力不足, 或造成注重短期 效益的不审慎创新行为, 如一些银行在理财产 品的营销中并未有针对性地进行客户细分和产 品风险适应性分析, 一味追求产品发行量; 此 外, 还有一个现象就是银行内部产生了对规避 监管的创新行为的激励 (当然, 不可否认规避 监管是金融创新的重要原动力之一), 如很多银 行大量发行贷款类信托理财产品以规避有关调 控政策, 通过创新打 “擦边球”, 易给银行带来 合规性风险。 三是尚未建立有效的创新成本收益分析机 制, 随着金融创新趋向复杂性、 多元化发展, 如大量模型的引入或对多种基础性业务的组合 构建, 对银行提出了创新成本收益分析问题, 而我国银行的金融创新还普遍缺乏广泛的市场 调研和有效的成本收益测算, 加之缺乏足够的 金融创新和业务数据的积累, 只能进行粗放式 的成本收益定性分析, 无法进行精确的定量分 析, 致使很多产品的创新带有一定的盲目性, 并未给银行真正带来效益的提高。 组 合 和 改 进 , 有 的 称 其 为 “创 新 ” 实 属 牵 强 , 而真正融合了先进的技术和模型的创新产品, 尤其是衍生产品严重匮乏。 三是产品趋于大众 化, 专业化、 个性化产品不多。 很多产品回避 现代市场经济环境下不同客户群体的不同金融 需求, 缺乏对市场客户的细分, 试图 “以一抵 百”, 但换来的只能是我国银行业中的同质化发 展、 同质化竞争的不利局面。 如 《商业银行个 人理财业务管理暂行办法》 规定了理财顾问服 务和综合理财服务两大类别, 但其中突出专业 化、 个性化特点的理财顾问服务鲜有银行参与。 这些问题造成了我国银行业目前的金融创 新活动并不能显著提高我国商业银行的比较优 势, 也未能提高我国银行业的整体竞争优势, 在国际上看始终处于市场追随者的地位。 此外, 对于我国商业银行个体来说, 这些问题也造成 目前的创新产品大多不能带来较高的附加值, 无法有效推进银行转变收入结构和创造新的盈 利点, 即便是创新产品也脱离不了拼规模的低 层次竞争。

4. 缺乏足够的风险控制和定价能力
除一些大型银行可以依靠相对丰富的国际 业务经验和内部资源, 正在积极拓展金融创新 相关的风险定价能力、 开发新型风险定量分析 和管理工具外, 从整体上看, 我国银行业对新 产品的风险仍缺乏足够的定价能力和管理手段。 虽然目前的金融工具往往是对基础性产品的组 合, 但是很多衍生产品的风险特性在这一过程 中发生了重大变化。 在我国商业银行大量模仿、 引进国外金融创新产品的情况下, 由于风险管 理技术手段上的落后, 很多银行仅仅做到了 “照猫画虎”, 可以学会产品的构造, 但是其背 后配套的风险定价机制和管理措施却远远不能 通过简单的模仿轻易做到。 在缺乏定价技术和 风险管理手段的情况下盲目追求创新, 无疑是 不审慎的行为, 容易为商业银行埋下隐患。

3. 我国银行业的创新水平还徘徊在较低层
次 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 一是原发性创新少, 舶来品较多。 我国银行业近年来始终没有出现 原发性的创新, 绝大多数创新实质上就是直接 移植、 克隆国外金融产品, 好一点的可根据自 身 情 况 和 客 户 需 求 稍 加 改 造 , 这 种 “山 寨 式 ” 创新归根结底缺乏特色, 难以形成自主品牌, 而且还造成我国银行业对金融创新的知识产权 问题不够重视。 二是创新产品技术含量低, 产 品简单化。 在我们对创新的统计中可以发现, 我国银行业的创新中大量产品是对传统业务的

四、启示与建议
相比于国外银行业几个世纪积累的创新经 验和能力, 我国商业银行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在我们紧追国际先进银行、 学习金融创新的时
国际金融研究 /2009.2

77

国际银行业
候, 我们却目睹了此次金融危机席卷了几乎所 有发达国家的金融市场, 而其中鲜有机构能独 善其身。 尽管危机还没有平息, 但可以肯定地 说, 金融创新仍将是国际金融业进一步发展的 永恒主题, 我国银行业要想在国际竞争中占有 一席之地, 仍需要在金融创新上取得突破。 笔 者根据危机反映出的问题和我国银行的实际情 况, 就我国银行业金融创新发展提出以下启示 和建议。 (一) 金融创新必须以有效的公司治理为 前提 公司治理是现代金融企业正常运转和稳健 发展的基本前提, 我们看到此次危机中大量机 构的董事会和管理层没有尽到对金融创新和相 关投资活动的监督职责, 从而导致了风险在金 融 机 构 的 积 累 。 国 际 金 融 研 究 所 ( IIF ) 指 出 “近期的事件对很多银行的董事会监督管理层以 及了解和掌握银行业务状况的能力提出了质 疑。” 而国际银行业的公司治理一直是我国银行 业改革的标杆, 不可谓不完善, 但在危机面前 仍显十分脆弱。 这更加表明公司治理在现代银 行运行中的重要性, 也揭示了我国银行业完善 公司治理的道路还很漫长。 我国商业银行进一 步发展金融创新, 首要前提是完善公司治理, 一方面要尽快完善内部制衡机制, 明确界定董 事会、 监事会、 管理层对金融创新的决策、 监 督、 执行等不同职责, 相互之间形成有效的制 衡, 避免创新过程中的道德风险; 另一方面要 重点强化董事会和管理层在公司治理中的作用, 特别是提高董事会各类成员的专业素质 , 使其 能够对金融创新的风险有真正的全面理解能力 和独立判断能力, 能够进行与银行的创新水平 相适应的监督, 并及时发现创新活动中的风险 因素, 真正对创新活动担负最终责任。 清晰而 畅通的内部信息沟通和报告渠道也是金融创新 的重要条件, 它将帮助业务创新团队更全面地 了解银行内部和市场状况, 并帮助董事会和管 理层及时掌握银行内部创新活动的进展和相关 风险。 (二) 金融创新必须在合理的范围内进行 这次危机给我们的另一个重要启示是必须 关注和避免过度创新。 我们知道, 金融创新的 基本动力主要可归纳为: 需求; 问题; 的创新; (1) 弥补市场的不完

整, 进一步满足市场需求, 包括融资和流动性 ( 2) 解决委托 - 代理问题和信息不对称 (3) 降低交易成本, 包括技术进步促成 ( 4) 规避管制和税收; ( 5) 分散风

险。 这些目标都体现了金融创新对市场效率和 机构收益的促进作用, 但是在受到金融危机直 接冲击的国家中, 大量金融机构的金融创新已 经偏离了上述目标, 而是使创新与业务模式转 变发生了因果关系。 特别是一些商业银行从传 统的 “吸收存款 -发放贷款” 的模式转化为 “发 放贷款 - 将贷款打包证券化获取流动性 - 再次发 放贷款”, 这种脱离了存款业务支撑的信贷扩张 模式如同空中楼阁, 使得商业银行对于流动性 风险的抵御能力几乎丧失殆尽, 非常容易陷入 清偿性危机, 同时这种 “发起 - 分销” 的业务模 式也造成了信用风险的大范围蔓延。 因此, 我 国银行业在金融创新的发展过程中, 应当坚持 以不影响自身的科学、 可持续发展为基本前提。 中间业务的加强为我国商业银行带来了大量收 益和收入结构的转变, 其主要意义在于提高我 国商业银行的盈利能力、 拓宽盈利渠道, 为息 差收入提供了重要的补充。 但是我国银行业和 金融市场的发展状况决定了我国商业银行在现 阶段不应放弃存款业务的根基, 如果因为金融 创新致使经营模式发生变化, 大量放弃传统商 业银行业务, 就应当引起董事会、 管理层以及 监管机构的充分重视, 特别是董事会和管理层 应立即重新审视银行当前的业务状况是否与发 展战略和自身的资源禀赋相符, 及时做出必要 的调整。 (三) 创新应当坚持 “风险可控、 成本可 算” 的原则 银监会曾对我国银行业金融创新提出了 “风险可控、 成本可算” 的基本原则, 这次危机 的教训更显现出这一基本原则的科学性和重要 性。 金融稳定论坛报告指出, 金融机构使用的 一些传统的风险管理工具并不适合估计结构性 信用产品特有的 “肥尾” 式风险分布下的潜在 损失; 市场参与者严重低估了违约风险、 集中 度风险、 市场风险和流动性风险…… 一些银行 的资产负债管理和表外风险管理能力极差。 高

78

国际金融研究 /2009.2

国际银行 业
级 监 管 小 组 ( Senior Supervisors Group ) 认 为 : 一些机构制定了大量投资于高级债务抵押债券 (CDO ) 的战略决策, 而这些工具的内在风险远 远超出这些机构的想像, 这些机构也未能对风 险进行有效的控制和缓解。 这些事后的反思足 见风险管理对于金融创新活动的关键意义。 上述两个原则是国际金融业长期创新过程 中归纳总结的核心经验, 看似简单但实则对商 业银行的创新活动提出了相当高的要求 。 我国 银行业目前整体的风险管理能力, 特别是对复 杂衍生产品的风险定价和管控能力还与国外先 进银行有很大差距, 此在创新活动中更需要注 意风险管理机制和定价能力的建设。 “风险可 控 ”, 就 是 商 业 银 行 应 当 建 立 全 面 风 险 管 理 部 门, 具备与金融创新水平相匹配的风险识别、 计量和控制能力, 能够独立、 准确评估银行主 动创新和所投资的其他新型金融工具的风险水 平, 将创新业务的风险对其他业务条线的影响 纳入风险管理范围, 并加以有效的控制。 对于 尚未具备相应的风险管理能力的创新领域必须 审慎, 应当加紧完善相关风险管理体系后再进 行实际的创新活动, 不能盲目决策。 “成本可 算” 就是商业银行应建立完善的金融创新成本 收益测算体系, 对创新产品的成本收益进行精 细的定量分析, 使其符合风险收益原则和成本 收益原则, 并在此基础上形成相应的产品定价 能力。 如果商业银行自身尚无法准确衡量一个 产品的总体成本, 甚至无法进行相关的会计核 算, 就足以证明还没有具备在该领域足够的创 新能力。 这两个原则实际上也体现了现代银行 内部管理的两个重要方面—— —经济 资 本 分 配 和 内部资金转移定价, 可以说这两个原则不仅仅 是创新的基本要求, 也是现代银行经营管理的 基本保障。 (四) 我国银行业应围绕金融创新形成合 理的激励约束机制 在危机中, 一些国家金融体系中存在的不 合理激励机制极大助长了风险的积累和蔓延, 特别是造成了道德风险的滋生。 一方面是由于 银行管理层薪酬与短期利润联系过深 , 同时往 往只有单一的正向激励而缺乏出现风险或亏损 时的负向激励, 因此银行管理层倾向于采纳高 风险、 高收益的创新行为。 另一方面, 证券化 创新导致的 “发起 -分销” 业务模式进一步助长 了道德风险, 在这一模式下, 由于可以通过证 券化转移信用风险, 因此银行可无所顾忌地降 低信贷标准, 继而将风险经由证券化转移, 结 果这种行为造成了整个金融体系内风险的放大。 我国银行业的金融创新应当从中汲取教训, 建立合理的激励约束机制, 促使银行更注重远 期利益, 从而合理分配创新资源, 并进行更为 完善的资产负债管理和流动性管理, 减少受到 市场短期波动影响的几率。 首先, 要建立并维 护良好的资本约束机制, 不应鼓励规避资本约 束的创新行为任意发展, 在资本约束下, 由于 银行自身资本成为金融创新的筹码之一, 因此 银行将更多注重对风险的控制, 从而提高创新 活动的审慎性, 如证券化业务中可要求银行持 有并承担一定的信用风险。 其次, 要形成长期 化薪酬激励机制, 将银行管理层的薪酬与股东 和银行的长期利益挂钩, 从而使银行的创新活 动更符合银行长期可持续发展的需要, 并更加 注重创新过程中的风险评估和管理。 最后, 建 立与创新相关的负向激励措施, 对于造成银行 损失的创新行为给予必要的问责。 (五) 金融创新必须加强监管 众所周知, 市场和监管作为促进交易效率 提高的两个主要机制, 有一定的内在矛盾性。 在一些市场机制比较健全的发达国家中, 监管 者认为监管不但将削弱市场机制, 还将带来道 德风险, 因此倾向于让市场进行自我调节, 奉 行 “买者自负” 的原则, 对金融创新也未加以 有效的监管。 但是危机告诉我们, 市场机制发 挥作用的重要前提是金融市场完全的信息对称, 投资者能够识别和判断全部金融风险。 而此次 危机显示, 随着金融创新的深化, 金融工具的 结构和风险特性越来越复杂, 即便是世界公认 比较完善的美国市场中, 仍然存在严重的信息 不对称, 投资者无法全面理解创新性金融工具 中的风险。 正如美国高级监管小组指出的,

CDO 等投资工具的内在风险已经远远超出很多
投资机构的想像和控制能力。 虽然我国银行业的创新尚未发展到如美国 的复杂程度, 但我们必须清楚地看到我国银行
国际金融研究 /2009.2

79

国际银行业
市场投资者的风险识别和承受能力较低的事实。 在这种局面下, 加强对我国银行业金融创新活 动的市场准入和日常监管都是非常有必要的, 信息披露和投资者教育在现阶段应作为监管的 重要补充, 但我国市场的发展状况决定了其尚 不能完全替代监管。 在加强监管的过程中, 银 行监管机构也需要跟上金融创新的发展速度, 注重监管方式和理念的改进, 找准鼓励金融创 新和维护金融稳定之间的平衡点, 促进我国银 行业又好又快地发展。 银监会提出的 “管法人、 管风险、 管内控、 提高透明度” 的监管理念和 以风险为本的监管方式体现了银监会根据我国 (责任编辑: 李文杰) 银行业发展状况, 结合国际监管的先进经验进 行的监管思考, 符合我国银行业金融创新发展 的现实需要。 同时, 在落实上述监管理念和监 管方式的过程中, 监管机构自身也需要加强与 银行业的沟通, 提高对金融创新的专业判断能 力, 按照 “风险可控、 成本可算” 的原则对我 国商业银行金融创新进行审慎监管, 促进金融 创新与监管形成良性互动关系, 既不放松对创 新的风险监管, 也不能为我国银行业金融创新 套上枷锁。

参考文献: [1] 廖岷 . 从美国和全球金融危机比较中美金融监管 [J] . 国际经济评论, 2008 (6) :11~16. [2] 廖岷 . 次贷危机下美国对于金融监管的最新反思 [J] . 中国金融, 2008 (7) :64~66. [3] 中国银监会 . 中国银监会 2006 年年报 [R] ,2007. [4] 中国银监会 . 中国银监会 2007 年年报 [R] ,2008.

[5] Senior Supervisors Group. Observations on Risk Management Practices during the recent Market Turbulence [R] , 2008. [6] Institute of International Finance. Interim Report of the IIF Committee on Market Best Practice [R] , 2008. [7] Financial Stability Forum. Report of the Financial Stability Forum on Enhancing Market and Institutional Resilience [R] , 2008. [8] William Poole. Financial Innovation: Engine of Growth or Source of Instability? [R] , 2008. [9] Peter Tufano, Financial Innovation: The Last Two Hundred Years and the Next [R] , 2002. Abstract: Financial innovation injects continuous momentum into world banking as a whole. As with deepening of reform and opening of China banking, more and more China banks attach more and more importance to financial innovation. However, the current global financial crisis unveiled some serious issues in financial innovation, and had important implication for China banks that are eager to innovate financial instruments. This paper provides some reflection on financial innovations in recent years, summarizes status quo of China banking ’s financial innovation, and put forward some suggestions for its further development. Keywords: Financial Crisis ; Financial Innovation ; Banking.
国际金融研究 /2009.2

80



  本文关键词:从全球金融危机看我国银行业金融创新的进一步发展问题,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101166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guojijinrong/101166.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e9fab***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