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经济论文 > 金融论文 >

后金融危机时代我国金融监管以及金融风险的博弈研究

发布时间:2016-08-31 01:06

  本文关键词:后金融危机时代我国金融监管以及金融风险的博弈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吉林大学》 2013年

后金融危机时代我国金融监管以及金融风险的博弈研究

张志远  

【摘要】:本文在国内外学者关于金融监管以及金融风险研究成果的基础上,运用博弈理论和方法对我国金融监管以及金融风险等相关问题进行了系统的理论分析和实证研究,取得了一些具有重要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的结论,并对现实问题给出了政策建议。 (一)进入21世界,我国经济发展必将面对更为复杂严峻的国内外形势,而对我国经济发展有着至关重要的金融市场如何发展,是直接影响到我国宏观经济能否实现可持续健康发展的关键因素之一。必须进一步提高对我国金融市场的重视程度。本文从分析我国金融市场发展现状入手,以金融市场可操纵性和不可操纵性的双重视角来研究我国金融市场的均衡问题。在贝纳西的非均衡理论框架下,构建金融机构与融资企业之间的供求关系模型,探究影响金融机构和融资企业策略选择的主要因素,拟从理论上解决以下几个重大现实问题:第一,由于目前我国金融体系尚不完善,当融资企业的融资需求得不到满足时,在不可操纵市场配额下融资企业的融资水平如何分配?第二,在可操纵市场配额下融资企业的所给出的数量信号对整个金融市场有什么样的影响?第三,在我国金融市场未来的发展中,如何确保金融市场的长期稳定发展?本文的主要理论贡献是以我国金融市场中融资配给的实际情况为基础,从非均衡的角度对我国金融市场进行分析。在模型求解的基础上,期望从理论上对这几个重大的现实问题做出解答,得出对我国金融市场发展有重要启示意义的结论。 研究结果表明:在不可操纵的金融市场中,融资企业的融资需求不会扩大金融风险;在可操纵的金融市场中容易出现金融风险扩大的问题。为了促进稳定我国金融市场的健康发展,需要尽快建立金融市场机构的现代企业制度,丰富金融市场交易种类,拓宽投资选择类型和投资者范围,不断改革和完善金融市场制度,形成全面的金融市场体系,防范金融市场风险,提高金融机构抗风险能力,加强金触市场监管,同时改革金融市场监管格局。 (二)我国经济正处于转型期,防范可能发生的金融风险十分必要。为了探究金融风险的转嫁和金融风险积累过程,构建商业银行与融资企业之间的博弈模型,以及商业银行与中央银行之间博弈模型探究影响金融风险产生与金融风险转嫁的主要因素,拟从理论上解决以下几个重大现实问题:第一,由于目前我国金融市场发展还不成熟,金融市场中存在明显融资配给问题,那么如何理解我国金融风险的内涵?第二,企业有持续融资的需求,为了促进经济发展需要商业银行更多的对企业进行间接融资,金融风险如何在融资中逐渐积累?影响我国融资风险积累的主要因素有那些?第三,商业银行与中央银行之间的金融风险转嫁内在机制和影响因素有哪些?期望从理论上对这几个重大的现实问题做出解答,得出对我国金融风险转嫁和金融风险积累相关问题有重要启示意义的结论。 通过模型的求解和分析得出结论:在企业向金融机构融资的过程中,由于银企之间的信息不对称以及金融决策主体的预算软约束,造成了企业高负债和银行形成巨额不良债权;而商业银行与中央银行之间的博弈结果也必将是中央银行负债增加和货币增发。控制金融风险的形成需要:增加商业银行与融资企业之间的信息透明度;完善商业银行内部管理体制和提高融资技术,同时严格控制违规操作等问题;提升企业预防金融风险的意识和建立相应的防范金融风险措施;企业需要依据自身发展需求培养出更多,能够以国际角度看待融资过程中,可能发生的金融风险问题的金融人才;进一步完善我国与金融行业相关的各项法律法规制度建设,弥补我国金融市场整体的金融法律制度环境存在的诸多缺陷;完善我国金融机构的信息披露制度。构建一套完整的能够对金融风险进行准确识别、预警以及评价的方法体系。 (三)发达国家宽松的金融监管和过度的金融创新,最终导致在金融危机中遭受重创。目前我国金融监管基础还非常薄弱,而政府和监管机构又是区域金融创新的主要推动力量。运用演化博弈理论和方法分析我国金融机构与监管机构在相互博弈过程中的策略选择问题。通过构建金融机构与监管机构之间的博弈模型,探究影响金融机构和监管机构策略选择的主要因素,拟从理论上解决以下几个重大现实问题:第一,由于目前我国金融体系尚不完善,很多问题的解决仍需要金融创新,那么社会福利性是否是我国金融机构的金融创新内在驱动力?第二,我国需要持续的金融创新,这要求放松金融监管,但是为了金融系统的稳定又不能忽视可能出现的金融风险,那么影响我国监管机构策略选择的主要因素有那些?第三,在我国金融创新和金融监管未来的发展中,如何使金融监管成为金融创新的制度保障,如何发挥合理金融创新节约监管资源、提高监管效率的作用,最终实现我国金融创新与金融监管之间的相互补充。在模型求解的基础上,运用数值仿真对模型中各参数变化对金融机构和监管机构策略选择的影响做进一步分析,期望从理论上对这几个重大的现实问题做出解答,得出对我国金融创新和金融监管有重要启示意义的结论。 模型解析和数值仿真得出结论:监管资源消耗过大导致监管机构对金融创新的监管略显不足;缺乏对社会整体福利的考虑以及创新的成本较低造成金融机构对金融创新的投入旺盛;过度创新获得的高收益和惩罚水平较低是金融机构选择过度创新的最主要原因。对于后金融危机时代我国的金融创新与金融监管:继续加强金融监管的同时注重提高监管效率;适度加大金融创新,不能忽视对金融机构合理创新的积极引导;努力推进金融监管和金融创新平衡发展;加强金融消费者权益保护。 (四)目前我国金融监管基础还非常薄弱,在全民参与的金融活动中,金融系统风险被无限放大。运用演化博弈理论和方法分析中国人民银行与三家金融监管机构之间的金融监管合作问题,揭示在我国金融监管过程中影响金融监管主体策略选择与合作效率的深层次原因。国际金融危机持续难解和国内金融风险无限放大的现实,给我国金融监管合作提出一些亟待解决新问题:首先,在我国金融市场中,中国人民银行与三家监管机构都有各自的监管领域,市场经济体制使得金融监管主体都以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为最根本目标,那么在金融监管问题上选择监管合作策略是否是双方最优策略选择?其次,在如今的金融市场环境和金融体制下,由于中国人民银行与三家监管机构之间的信息不对称,双方在金融监管过程中主动选择监管合作策略的可能性有多大?最后,金融监管协调对实现监管主体选择监管合作策略的作用机理,目前我国的金融监管体制存在哪些体制缺陷,需要哪些措施来完善金融监管体制?现实问题的需要和这几方面理论研究的空白,,使得研究我国金融监管合作问题具有重大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基于以上分析,本文系统考虑中国人民银行和三家监管机构之间金融监管合作的成本支出、收益分配等因素,构建演化博弈模型对我国金融监管合作问题进行分析,再引入惩罚和保障机制对模型做进一步讨论。探究各参数变化对金融监管主体的策略选择带来哪些影响,希望从理论上对这几个重大的现实问题做出解答,得出对我国金融监管和金融发展有重要启示意义的结论。 模型解析和数值仿真得出结论:“机会主义”和金融监管协调机制不健全是造成我国金融监管中合作行为长期处于低效率状态的主要原因;金融监管主体的初始收益大小直接影响监管主体的策略选择,但是仍然有很大的可能出现“囚徒困境”;金融监管合作中引入惩罚和保障机制后,监管主体的策略选择有了明显改变;构建完整的金融监管协调机构,加强金融监管各方信息共享可以有效改善金融监管合作的制度环境。 (五)在后金融危机时代,探究国际金融监管发展的新理念和新趋势,指出中国在这一历史契机中政策的选择具有深刻的理论和现实意义。通过构建国际金融监管演化博弈模型,分析在国际金融监管过程中金融监管主体的策略选择问题。拟从理论上深入剖析以下几个非常重要的现实问题:首先,国际金融监管过程中每个国家作为单独的个体都是以实现自身利益最大化为目标,在现有的国际金融监管体系和国际金融监管协调机制下,选择监管合作策略否是金融监管主体的最优选择?其次,金融国际化发展的背景下,为了应对可能再次出现的国际金融危机,国际上对金融监管合作的要求越来越迫切,那么每个国家的金融监管机构选择监管合作策略的可能性有多大以及哪些因素影响其策略选择?最后,在深入解析国际金融监管问题实质的基础上,认清国际间既有矛盾冲突又有相互依赖关系的事实,中国作为一个正在迅速和平崛起的经济大国在未来的国际金融监管中如何定位?可以说对国际金融监管问题的研究兼具合理性与适用性。基于此,本文构建国际金融监管演化博弈模型,研究在国际金融监管过程中金融监管主体的策略选择问题,并对中国在这一历史契机中政策的选择进行分析。 模型求解和数值仿真结果表明:在国际金融监管中,金融监管主体注重短期利益会选择监管竞争策略,注重长期利益则会选择监管合作策略;由于很难改变多数监管主体追求短期利益的现状,致使在国际金融监管过程中“囚徒困境”问题依然存在;中国面对复杂多变的国际金融环境,应该积极参与国际金融监管合作,促进国际金融机构改革和国际金融监管体系的构建,提升中国在国际金融体系中的地位以及在国际金融监管规则制定中的话语权。

【关键词】:
【学位授予单位】:吉林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3
【分类号】:F224.32;F832
【目录】:

下载全文 更多同类文献

CAJ全文下载

(如何获取全文? 欢迎:购买知网充值卡、在线充值、在线咨询)

CAJViewer阅读器支持CAJ、PDF文件格式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吴婷婷;;中国金融国际化进程:回顾与展望——基于金融国际化表现维度的研究视角[J];西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年05期

2 张晓朴;李濛;;美国金融危机的救助措施与启示[J];银行家;2009年11期

3 艾洪德,徐明圣,郭凯;我国区域金融发展与区域经济增长关系的实证分析[J];财经问题研究;2004年07期

4 刘毅,申洪;中国金融市场化的度量分析[J];财经研究;2002年09期

5 李成;王彬;马文涛;;我国金融形势指数的构建及其与宏观经济的关联性研究[J];财贸经济;2010年03期

6 姚耀军;;金融中介发展与技术进步——来自中国省级面板数据的证据[J];财贸经济;2010年04期

7 周建松;陶永诚;王丹;;构建宏观、微观审慎监管有机结合的新型金融监管体制——“完善金融监管、维护金融稳定”理论研讨会综述[J];财贸经济;2010年07期

8 董裕平;;政策性金融转型动态与我国的改革路径评析[J];财贸经济;2010年11期

9 毛文博;李仪;;金融统一监管设想下的监管当局内部组织结构研究[J];财贸经济;2010年12期

10 陈雨露;马勇;;金融危机应对政策的有效性:基于40起事件的实证研究[J];财贸经济;2011年01期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王永年;李端升;;对我国当前区域经济发展差距扩大的再认识[J];安徽电子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9年04期

2 卢荣善;市场经济制度:经济发展的首要因素[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4年01期

3 孔庆洋;余妙志;;工业深化、技术进步与金融发展[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9年03期

4 王欣;庞玉兰;;装备制造业全要素生产率动态测度[J];安徽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02期

5 文玉春;;山东省金融结构与经济增长:1978—2004年的实证分析[J];安徽商贸职业技术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04期

6 李敦瑞;郝嘉妮;孔群喜;;中国农村金融供给抑制问题分析[J];安徽商贸职业技术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02期

7 姜英梅;;中东阿拉伯国家金融自由化探析[J];阿拉伯世界研究;2012年01期

8 吴云峰;;后危机时代我国金融创新监管的法律因应之道——以美国次贷危机为视点[J];北方法学;2011年04期

9 周平;;基于协调度模型的我国金融资产结构与经济发展的实证分析[J];北方经济;2008年22期

10 孙士金;潘义;;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国内外研究综述[J];北方经济;2009年04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柳江;;交易效率、要素积累与技术进步——关于中国经济增长源泉的检验[A];第十一届中国制度经济学年会论文汇编(上)[C];2011年

2 夏斌;陈道富;;未来10年中国国内金融改革必须达到的两种状态[A];中国经济分析与展望(2010-2011)[C];2011年

3 迟聪;;国际资本流动的新趋势[A];政府管理创新理论与实践研讨会论文集[C];2011年

4 ;Efficiency Analysis of Quality Control Based on DEA[A];第二十七届中国控制会议论文集[C];2008年

5 王恩旭;;区域旅游产业效率评价研究——以中国31个地区为例[A];2012中国旅游科学年会论文集[C];2012年

6 罗丹程;周娟;;金融深化与区域经济增长——基于中国省际面板数据分析[A];创新沈阳文集(C)[C];2009年

7 罗丹程;;金融深化对中国区域经济增长影响的实证研究[A];科技创新与产业发展(B卷)——第七届沈阳科学学术年会暨浑南高新技术产业发展论坛文集[C];2010年

8 潘雄锋;史晓辉;王蒙;;我国科技发展的财政金融政策效应研究——基于状态空间模型的分析[A];第七届中国科技政策与管理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1年

9 盖斌;;水电站水库移民补偿研究[A];乌蒙论坛[C];2006年

10 李鹏飞;郑江淮;;金融发展、金融结构与经济增长:经验研究综述[A];中国制度经济学年会论文集[C];2003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温美平;中国共产党金融思想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2 刘贵鹏;新中国60年货币思想史领域五个理论的历史演进研究[D];西北大学;2011年

3 兰熊;货币冲击对宏观经济的影响:计量分析[D];华南理工大学;2010年

4 韦邦荣;货币政策规则理论及其在中国的应用[D];辽宁大学;2010年

5 李国栋;董事会职能影响企业多元化经营绩效的实证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6 李凌云;“双本位”国际货币体系的形成与影响[D];南开大学;2010年

7 王博;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宏观经济的总体特征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8 高玮;市场集中度、竞争与商业银行绩效[D];南开大学;2010年

9 李树培;我国的加速工业化战略与内需不足[D];南开大学;2010年

10 刘兴凯;金融服务业FDI对发展中东道国经济影响机制的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吴正刚;我国农村金融法律制度研究[D];华中农业大学;2010年

2 许卫;浙江金融发展与制造业出口结构关系的实证分析[D];浙江理工大学;2010年

3 曹煜;后金融危机时代金融衍生工具与企业财务风险管理[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4 李泓震;县域经济发展中的金融服务问题研究[D];山东农业大学;2010年

5 王慧聪;基于全要素生产率的股份制商业银行技术进步研究[D];哈尔滨工程大学;2010年

6 程铭;不良贷款对我国银行体系脆弱性影响研究[D];哈尔滨工程大学;2010年

7 姜震;影子银行的监管问题研究[D];哈尔滨工程大学;2010年

8 郑洋;商业银行的农村金融市场进入模式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10年

9 生乐;中国商业银行金融成熟度的测定与实证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10年

10 苏畅;基于DEA的商业银行智力资本效率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10年

【二级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廖凡;;竞争、冲突与协调——金融混业监管模式的选择[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年03期

2 俞斌;沈毅俊;;次级债危机对我国的影响和启示[J];北方经济;2008年02期

3 范川;金融创新是解决城市化发展资金瓶颈的关键[J];商业研究;2003年21期

4 李晓峰;王维;严佳佳;;外资银行进入对我国银行效率影响的实证分析[J];财经科学;2006年08期

5 张波;;我国金融市场综合化转型及其监管回应[J];财经科学;2008年06期

6 郭玲;阴永晟;;我国上市公司金融性套期保值决策的动机研究[J];财经科学;2009年08期

7 李冬;谢敏;;企业资产价格对宏观经济的影响——基于企业成本收益核算模型的理论和实证研究[J];财经科学;2009年08期

8 闫海;;后金融危机时代的宏观审慎监管工具创新[J];财经科学;2010年10期

9 王国刚;;发展开发性金融完善市场机制[J];银行家;2006年03期

10 张明;;美国次级债危机的演进逻辑和风险涵义[J];银行家;2007年09期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8条

1 商务部进出口公平贸易局局长 周晓燕;[N];国际商报;2009年

2 本报记者 赵齐;[N];国际商报;2009年

3 ;[N];解放日报;2010年

4 本报驻柏林记者 郇公弟;[N];经济参考报;2007年

5 段国选;[N];金融时报;2009年

6 胡俞越 谷庆林;[N];期货日报;2009年

7 [英]《世界金融》 陈星宙 编译;[N];社会科学报;2008年

8 约瑟夫·奈;[N];文汇报;2010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3条

1 翟金林;银行系统性风险研究[D];南开大学;2001年

2 苑德军;金融创新论[D];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00年

3 支大林;中国区域金融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2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3条

1 方东林;财税与科技的互动发展研究[D];浙江大学;2003年

2 王晖蓉;我国金融自由化进程中的银行监管[D];北京工商大学;2006年

3 蔡黎姗;基于会计报表附注的表外风险研究[D];四川大学;2006年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张燕;;金融危机背景下我国金融创新的再思考[J];财会研究;2009年21期

2 何树红;张宜坤;刘婷;;金融过度创新反思[J];商业时代;2010年10期

3 王曼怡;;美国金融危机对我国金融监管的启示[J];经济纵横;2009年02期

4 邓岩,丛继青;金融监管、金融创新、金融风险三者关系的辩证思考[J];山东经济;2004年01期

5 窦娜;;关于防范与化解我国金融风险的思考[J];黑龙江纺织;2008年03期

6 郑智馨;;美国次贷危机对中国金融监管的启示[J];金卡工程(经济与法);2010年02期

7 金育华;;浅析我国的资本外逃问题[J];财经界(学术版);2008年10期

8 金育华;;浅析我国的资本外逃问题[J];财经界(学术版);2008年11期

9 杨期军;我国网络银行监管制度初探[J];湖南冶金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4年04期

10 荀阔;;金融业风险监管[J];合作经济与科技;2009年05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张金城;;供给和需求双重动力推动的我国金融监管演进分析[A];繁荣学术 服务龙江——黑龙江省第二届社会科学学术年会优秀论文集(下册)[C];2010年

2 姚军朋;苗青田;;从政府与市场关系角度看政府金融监管[A];吉林省行政管理学会“提高政府执行力”学术研讨会论文集(《吉林政报》2009·理论专刊)[C];2009年

3 陈学彬;邹平座;;金融监管理论与实践的回顾与展望[A];第三届中国金融论坛论文集[C];2004年

4 祁敬宇;;我编写《金融监管学》教材的一点体会[A];探索的脚步——“十一五”北京高等教育教材建设论文集[C];2010年

5 李立新;;金融创新中的中小投资者权益保护[A];中国商法年刊(2008):金融法制的现代化[C];2008年

6 江其务;;后改革期金融支持经济的若干战略思考[A];第三届中国金融论坛论文集[C];2004年

7 孙健;高丽峰;;全球性金融危机的反思与对我国的启示[A];创新沈阳文集(C)[C];2009年

8 李鸿冰;;如何构建我国金融监管方法体系[A];加入WTO和中国科技与可持续发展——挑战与机遇、责任和对策(上册)[C];2002年

9 黎宇霞;;论金融创新条件下我国商业银行监管制度的创新[A];2008年度(第六届)中国法经济学论坛论文集(下)[C];2008年

10 范晓波;;2020的国际金融法:中国的作用和影响[A];“2020年的国际法”暨中国青年国际法学者论坛会议论文集[C];2011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中国政法大学教授 李曙光;[N];广州日报;2010年

2 本报评论员;[N];金融时报;2009年

3 耶鲁大学管理学院金融学教授 陈志武;[N];经济观察报;2011年

4 丹程 董新建;[N];中华合作时报;2004年

5 路弘;[N];中国保险报;2008年

6 葛中旺 王平阳 郭新琦;[N];金融时报;2001年

7 陈忠;[N];金融时报;2003年

8 记者 刘明中 通讯员 李军;[N];中国财经报;2009年

9 尚军;[N];中国高新技术产业导报;2009年

10 刘珊珊;[N];中国信息报;2009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张志远;后金融危机时代我国金融监管以及金融风险的博弈研究[D];吉林大学;2013年

2 罗嘉;我国金融监管协同机制研究[D];湖南大学;2010年

3 杨汝亭;金融监管中的政府行为研究[D];中国人民大学;2010年

4 张大凯;东北亚金融监管的区域性协调与合作问题研究[D];东北财经大学;2012年

5 吴超;金融监管国际合作机制构建研究[D];天津财经大学;2012年

6 盖丽丽;中国农村金融监管:变迁、效果及改进[D];中国海洋大学;2010年

7 于永宁;后危机时代的金融监管变革之道[D];吉林大学;2010年

8 刘玉强;地方政府金融监管绩效的评估与改善研究[D];湘潭大学;2011年

9 吴焰;转型期的中国金融监管[D];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02年

10 张天祀;危机后中国银行业监管体系完善研究[D];复旦大学;2010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毛杰;金融控股集团的法律问题研究[D];华东政法学院;2004年

2 侯竞博;英国金融监管法律变革研究[D];吉林大学;2011年

3 耿静;美国、英国和日本金融监管比较及对我国的借鉴[D];东北财经大学;2002年

4 王燕;金融危机背景下的国际金融法律监管[D];大连海事大学;2010年

5 刘振;美国金融监管立法改革及其启示[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6 吕劲松;金融监管:理论、模式与我国的实践探讨[D];西南财经大学;2001年

7 陈岩;金融监管理论依据的反思及改进金融监管的政策安排[D];吉林大学;2004年

8 霍汉强;澳门金融监管问题研究[D];暨南大学;2005年

9 顾翀翔;浅议财政监督在金融监管领域的作用[D];财政部财政科学研究所;2010年

10 万方;全球金融危机前后中国银行业金融监管的应对及改革探究[D];苏州大学;2010年


  本文关键词:后金融危机时代我国金融监管以及金融风险的博弈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106041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guojijinrong/106041.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e8599***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