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与惠普金融的未来!
发布时间:2016-10-19 06:44
本文关键词:互联网金融、传统金融与普惠金融的互动发展,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首发于微信公众号:网络智酷。文章内容属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和讯网立场。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请自担。
楔子:有一位经济学者曾说过,金融业只做锦上添花的交易,绝不做雪中送炭的买卖,意思是金融业只对有一定经济基础的人开放。这种状况引起了一些金融学者和实践者的反思,于是一种新的金融理念一一普惠金融,悄然不觉地出现在人们的视野中。
普惠金融的重要意义 普惠金融是一种理念,也是具体的实践活动。普惠金融的重点在于,加快金融体制改革和金融服务创新,不断完善现代金融体系,及时有效地为社会各阶层和群体提供所需要的金融服务,让现代金融服务更好地惠及各个社会群体和经济社会发展的薄弱环节,更好地支持实体经济发展。从这个意义上讲,发展普惠金融与构建和谐社会的发展目标相一致,体现出了有序发展、均衡发展、文明发展、和谐发展和可持续发展。
2、 发展普惠金融,有利于加大金融对实体经济的服务力度。发展普惠金融,必然要求金融机构转变经营思路,着眼于服务实体经济,推进金融工具创新,不断扩展金融服务对实体经济的覆盖面和渗透率,使更多企业或个人享受到金融服务。
3、 发展普惠金融,有利于提高资金配置效率。发展普惠金融,就是要破除各种制度性和政策性障碍,促进资金自由合理流动,提高资金使用和运行效率。
4、 发展普惠金融,有利于缓解经济发展的不平衡性。我国目前经济发展中存在一个突出问题是发展不平衡。发展普惠金融,就是进一步扩大金融服务的广度和深度,将金融服务向欠发达地区和低收入群体扩展,提升发展均衡性和有效性。
在中国的“十三五”(2016年-2020年)规划中,金融业需要补的短板正在于针对上述弱势群体的金融服务,因此,推进普惠金融是中国政府未来五年一项十分重要的工作任务。 目前中国经济已经从投资拉动型向消费拉动型转变,随着人们消费需求日渐个性化和多样化,企业也变得更加碎片化和小微化,因此,普惠金融代表着金融业的未来。 在政府政策以及市场趋势的推动下,,中国多家金融机构纷纷推出了普惠金融服务,这在很大程度上助力了中国小微企业、新兴产业和实体经济的发展。
电子交易系统支持高频交易,一旦发生失误,将在瞬间对市场造成巨大冲击;互联网还使得一些非法集资等行为更加隐蔽,涉及面更广,破坏性更强,反洗钱变得更加困难。”
数字化金融也存在“数字鸿沟”的隐忧。一方面,农村人口受教育程度低,造成对数字金融接受程度更低;另一方面,金融机构利用数字技术对客户进行不公平的预想,可能会把穷人更加排斥到金融服务之外。这将造成一部分金融户获得金融服务的困难更大。 互联网金融的出现也使得传统商业银行面临成为“21世纪灭绝的恐龙”的危机。
由于交易成本和道德风险的存在,传统金融在推动普惠金融发展方面存在先天性不足。因为其凸显了“长尾效应”、放大了“鲶鱼效应”、弱化了“马太效应”,互联网金融成为实现普惠金融的重要平台。但是,互联网金融也存在一些不足和风险,如果处理不当,甚至可能会对我国金融体系稳定运行产生负面影响和抑制作用 ;与此同时,传统金融仍是互联网金融发展的基础。
因此,既要鼓励金融创新,也要加强金融监管,以实现互联网金融和传统金融的良性互动、共同推动普惠金融的稳步发展。 互联网技术的发展弥补了传统金融的上述不足。互联网具备有效处理大规模标准化信息的先天优势,大大降低了提供小额金融服务的成本,扩大了金融服务的覆盖范围。凭借其平等、开放、协作、分享的互联网精神,互联网金融成为实现普惠金融的重要平台。
但事实上,互联网金融覆盖的大多是城市居民、中青年人群以及受教育程度较高的人群,对弱势群体的覆盖率较小。因此,只有当互联网金融的普及率达到一定程度后,才能更有效地促进金融普惠。与传统金融相比,互联网金融的风险主要体现三个方面。一是运营风险,二是技术风险,三是合规风险。
2、互联网金融模式大多是低门槛、小额化的。小金额服务的客户更关注的是交易时效和交易成本,而大额金融交易更关注交易的安全。
3、从国家战略的高度对普惠金融体系进行构建。我国正处于改革的深水区,利率市场化步伐明显加快,移动金融、互联网金融等新的经营业态不断涌现,这无疑对普惠金融的经营模式、创新能力和服务水平提出了新的要求,需要从国家战略的高度对普惠金融体系进行构建,做出更加针对系统性风险防范的外部监管制度安排。
文章来源:微信公众号网络智酷
(责任编辑:马郡 HN022)
本文关键词:互联网金融、传统金融与普惠金融的互动发展,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145194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guojijinrong/14519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