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惠金融背景下我国农村金融排斥问题研究
本文关键词:普惠金融背景下我国农村金融排斥问题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提示:本文原版含图表pdf版全文下载地址附后(正式会员会看到下载地址)。这里只复制粘贴部分内容或目录(下面显示的字数不代表全文字数),有任何不清楚的烦请咨询本站客服。
单位代码 10635
学 号 112010303000282
硕士学位论文
普惠金融背景下我国农村金融排斥
问题研究
论文作者:陈思
指导教师:温涛教授
学科专业:金融学
研究方向:金融市场
提交论文日期:2013年5月20日
论文答辩日期:2013年5月31日
学位授予单位:西南大学
中国?重庆
2013年S月
独创性声明
学位论文题目:普惠金融背景下我国农村金融排斥问题研究
本人提交的学位论文是在导师指导下进行的研究工作及取得的
研究成果。论文中引用他人已经发表或出版过的研究成果,文中已加
了特别标注。对本研究及学位论文撰写曾做出贡献的老师、朋友、同
仁在文中作了明确说明并表示衷心感谢。
学位论文作者:签字曰期:叫年g月上曰
本学位论文作者完全了解西南大学有关保留、使用学位论文的规
定,有权保留并向国家有关部门或机构送交论文的复印件和磁盘,允
许论文被查阅和借阅。本人授权西南大学研究生院(筹)可以将学位
论文的全部或部分内容编入有关数据库进行检索,可以采用影印、缩
印或扫描等复制手段保存、汇编学位论文。
目录
Abstract IV
第1章总论 1
1.1研究□的展示
1
1.1.1 研究背景
:1
1.1.2研究意义
1
1.2国内夕卜研究综述
2
1.2.1国外研究综述
2
1.2.2国内研究综述
3
1.3 5
1.3.1研究思路
5
1.3.2研究容
5
1.4研究方法与资料
5
1.4.1研究方法
5
1.4.2研究资料
6
第2章理论借鉴与理论分析
9
2.1理论? 9
2.1.1普惠金融理论
9
2.1.2农村金融发展理论
10
2.1.3金融组织理论
11
2.2概念框?
13
2.2.1金融斥的内涵界定
13
2.2.2金融排斥的分类
14
2.2.3金融排斥的测算和评价方法
15
2.3农村金融排斥的生成机理与传递效应
16
2.3.1农村金融主体的行为偏好分析
16
2.3.2农村金融排斥的生成机理
19
2.3.3农村金融排斥的传递效应
19
2.4 20
第3章我国农村金融排斥问题的现实审视
23
3.1我国农村金融排斥问题的总体现状分析
23
3.2我国农村金融排斥的具体表现及地区差异
25
3.2.1地理排斥
25
3.2.2评估排斥
27
3.2.3营销排斥
28
3.2.4其他排斥
29
3.3我国农村金.融排斥捍教的构建与评价 30
3.3.1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31
3.3.2评价测算分析
31
3.4我国农村金融斥问题的原因探析
33
3.4.1 双 W 原则
33
3.4.2农村地区经济薄弱
34
3.4.4农村金融生态环境恶劣
34
第4章我国农村金融排斥问题的影响因素分析
37
4.1模型、变量及研究方法 37
4.1.1模型及变量设定
37
4.1.2研究方法与数椐说明
39
4.2实证结果分析
40
4.2.1单位根检验
40
4.2.2农村金融排斥影响效应的总体回归分析
40
4.2.3 农村金融排斥的区域差异分析...... :
42
4.3本章小结
43
第5章研究结论与政策建议
45
5.1研究结论
45
5.2政策建议
46
5.3本文的不;UL有待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48
参考文献 49
致谢 53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科研成果及科研项目
55
摘要
普惠金融背景下我国农村金融排斥问题研究
金融学专业硕士研究生:陈思
指导教师:温涛教授
摘要
普惠金融强调要从深度和广度上完善金融体系。近年来,我国农村金融历经
改革,虽然在深度上取得了长足发展,但广度却没有得到相应的改善,弱势群体
仍然被排斥在现有金融体系外,广大农村地区有金融需求的群体无法平等的享受
金融服务。对此,本研究在参考前人的研究基础上,构建理论分析框架,运用全
国30个省市的面板数据对我国农村金融排斥问题进行分析和评价,为保障金融
服务公平性寻找一条可持续发展之路。主要内容包括:(1)对普惠金融和农村金
融排斥的内涵进行界定;(2)梳理我国现阶段的农村金融排斥现状,并对此进行
评价和反思;(3)运用多种计量分析方法对我国农村金融排斥的影响因素进行实
证分析;(4)在结合当前构建普惠金融体系的背景下,提出缓解我11农村金融排
斥的政策建议。
一、本研究的基本结论如下:
1、2006-2010年我国农村金融排斥程度总体上较严重
本文从地理排斥、评佔排斥、条件排斥、营销排斥、价格排斥以及自我排斥
等六个维度对我国农村金融排斥状况进行了详细量化的分析。从金融排斥指数的
计17:结果来吞,我丨□农村地区存在严重的金融排斥现象,各省市得分普遍在0.5
以上,且5年间并没有得到明显改善。基于我国农村金融机构网点分布情况、农
村金融机构网点覆盖度、每万人拥有金融服务人员数、获得贷款农户占比等方面
的分析,得出我国农村金融机构在发放农村贷款方面,并没有满足农村地区经济
发展对资金的需求。
2、我国农村金融排斥存在显著的地区差异
受经济、地理、文化等因素的影响,我国农村金融排斥存在明显的地区差异。
北京、浙江、江苏等东部地区的金融排斥指数较小,浙江排斥程度最低,IFE值
小于0.5;重庆、西藏、廿肃、贵州等西部城市由于经济发展相对滞后,金融业
发展缓慢,农村金融排斥情况严重,其中重庆最高,IFE值平均在0.8左右。2009
年,我国农村金融排斥指数从0.33跨度到0.83,区域差异十分明显。
3、造成我国农村金融排斥的影响因素是多样的,且存在区域差异
对农村居民家庭人均纯收入、就业、受教存程度、财政支农支出、农业机械
化水平、金融发展、城市化率、信息化水平和经济增长率对农村金融排斥的总体
影响效应进行分析。从整体上看,除城市化率和农村经济增长率不显著外,其他
变量均显著,各省市前期金融排斥程度、农村居民家庭人均纯收入、就业与农村
金融排斥呈正相关,而受教育程度、财政支农支出、农业机械化水平、金融发展
和信息化水平与农村金融排斥呈负相关;从区域上看,东、中、西部地区的影响
因素不尽相同。东部地区农村居民家庭人均纯收入、教育、财政支农以及信息化
水平影响较显著,中部地区前期金融排斥程度、农村居民家庭人均纯收入、教育、
财政支农、农业机械化水平、信息化水平结果显著,西部地区前期金融排斥程度、
农村居民家庭人均纯收入、就业、财政支农、农业机械化水平和信息化水平显著。
农村居民家庭人均纯收入、财政支农和信息化水平对三大区域均有明显的影响,
收入的影响效应最强。
4、缓解农村金融排斥,改进金融服务是实现城乡经济协调发展的必然选择
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明确指出,为促进城乡统筹发展,应建立现代农村金融
体系。农村金融服务能为生产要素流动提供有力保障。然而,纵观农村金融服务
市场,除农业发展银行和农村信用社发挥较强的支农作用外,其他大多数金融机
构都是以逐利为目的的商业性金融机构。农村市场本来就是风险小且利润薄,这
与商业性金融机构专为高价值客户服务的特性不相符合,导致了农村居民有金融
需求,却因为各种条件限制而得不到满足,最终也致使国家支持“三农”的政策
无法得到满足。在统筹城乡发展阶段,发挥城市金融对农村金融的带动作用,实
现普惠金融可持续发展是未来中国金融发展的必然选择。
1、继续加强农村金融基础设施建设,缓解农村金融可及性障碍
我国农村金融排斥产生的最大原因是双W原则。在日趋信息化的现代社会,
金融创新层出不穷导致原本就缺乏金融基础设施的农村地区更容易被排除在主
流金融体系外。加强农村地区金融基础设施建设,填补金融空白,是实现金融普
惠的重要手段。因此,应加快农村地区金融基础设施建设,扩大公
……(新文秘网省略5548字,正式会员可完整阅读)……
缺乏创新,展开系统的农村金融排斥理论研究,其结论也难以
满足中国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对农村金融可持续发展的特殊要求,也难以对农村
金融体制改革提出系统的理论指导。本研究将从我国农村金融的现实状况以及构
建普惠金融体系的背景出发,结合农村金融排斥的最新现状,用全新的角度、
理论、思路和方法来揭示和探寻农村金融排斥的内在原因及其对我国经济的影
响程度,从而为优化农村金融市场环境以及提升农户的金融需求能力提供政策
4
第1章总论
参考。
1.3研究思路与内容
1.3.1研究思路
本研究的基本思路遵循了应用经济学研究从理论4实证—对策的一般过程。
研究将以中国农村金融排斥的现实问题为出发点,以构建普惠金融体系为目的,
将规范研究和实证研究相结合。规范研究侧重对基本概念和内涵的界定与揭示,
在此基础上进行深入的理论分析;实证研究在规范研究的基础上展 ,主要运用
历史分析和计量经济分析的方法和手段,实证中国农村金融排斥的现实表现和影
响。此外,研究将以全国各省市自治区为对象,收集直接和间接资料研究总体规
律和不同地区的特殊性。具体技术路线和方法如图1-1。
1.3.2研究内容
1、主要内容
本研究包括理论、实证和对策三部分。具体可概括为:1)回顾、评述与借鉴。
这部分通过梳理农村金融相关理论知识,为研究奠定联实的理论基础;2)理论分
析。包括:相关概念的界定、类型、特征、关系、作用机理等;3)中国农村金融
排斥的现实审视。这一部分运用描述性统计方法,对目前我国农村地区金融排斥
的现状作整体和差异性的分析,探索其中的原因;4)中国农村金融排斥的影响因
素分析。用面板模型对我ra农村金融排斥的影响和制约效应作计量分析;5)农村
金融排斥问题的研究结论与政策运I丨j。
2、重点难点
本研究拟解决的关键问题是揭示中国农村金融排斥的内在原因和解决策略,
通过描述性统计分对当前农村金融排斥现状及存在的问题深入研究,全面把握问
题的实质与原因。具体包括研究内容所诉的(2)、(3)、(4)。难点是将普惠金融
理论、统筹城乡理论、金融发展理论和中国农村金融发展现实相结合,进行应用
性理论创新,同时研究破解我国农村金融排斥的机制。
1.4研究方法与资料
1.4.1研究方法
本研究以构建普惠金融为原则,深入挖掘和科学利用己有的理论研究,以适
用于我国特殊国情的研究成果为基点,充分认识我国农村金融与农村经济及其关
系特殊性,从经济和社会、历史与现实、微观与宏观、理论和实证相结合的视角,
充分联系客观现实深入剖析基本概念,界定农村金融排斥的理论内涵,揭示我国
西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农村金融排斥的芒生原因及其影响经济社会的内在机理。在此基础上,运用历史一
分析和计量分析方法,从制度和数量关系两方面,实证我国农村金融排斥的影响
和效应,并依此从战略和政策两个层面,提出操作性的对策建议。具体方法有:
(1)在分析农村金融供需主体行为偏好时,釆用规范研究与实证研究相结合的
方法,并运用数理模型进行分析;(2)在对农村金融排斥现状进行分析时,釆用
定量和定性相结合的方法,探寻农村金融排斥产生的本质原因;(3)在进行农村
金融排斥的影响因素分析时,釆用面板模型方法;(4)结论采取制度经济学分析,
结合前述研究结论提出可行建议。
I 1 ?理论借鉴
丨
: `
! W 2.概念与内涵
: 麵十 !!广究—3.运行机理 —I
Y] Tf] \$\ 咖效应 「—研究结论-—□]
问 _W 思 _W 方 _^
_J
!
题—路—法—
“—!
,
翁 4 与 ;
! 1 对策建议 i
展内资
!
_
示蓉料 ;?
-□
?
丨 _ 丨.现状分析
`
-
f 2.影响因素
L 冗—分析
謹
I
I.
?
图1-1技术路线图
1.4.2研究资料
本研究的数据和文献资料主要包括以下几个部分:(1)国家权威法定的数据
资料。主要来自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发布的农村金融图集、《中国统计年鉴》
(2007到2011年历年)、《中国农村统计年鉴》(2007到2011年历年)、《中国金
融年鉴》(2007到2011年历年)、《农业统计年鉴》(2007到2011年历年)、《新
中国六十年统计资料汇编》、《新中国五十年统计资料汇编》(中国统计出版社1999
年版)、《中国城市统计年鉴》、《中国县(市)社会经济统计年鉴》、《中国区域经
济统计年鉴》等。(2)部分数据来自权威性学术期刊,如:《经济研究》、《农业
经济问题》、《管理世界》、《金融研究》、《中国农村经济》、《当代经济科学》等,
还包括鉴定合格的国家和省部级课题报告与全国优秀博士论文。(3)定性资料,
主要是国家法律法规和政策公开的文件、公告、权威性的报告、专业研究报告、
6
第1章总论
□相关书籍和科学论文等。.本研究引用舶文献资料,均在文中的引用位置注明了出
处。
7
西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8
第2章理论借鉴勾理论分析
第2章理论借鉴与理论分析
2.1理论借鉴
2.1.1普惠金融理论
普惠金融是2005年由联合国系统在小额信贷年时率先提出的,普惠金融是
指能有效、全方位地为社会所有阶层和群体提供服务的金融制度和体系。倡导建
立一个包容性的金融体系,使以前难以获得金融服务的贫困客户也能享受到经济
发展带来的好处,它强调的是金融服务的公平性、服务对象的普惠和包容性。该
理论包含三个方面的内涵:(1)信贷是人的基本权利。穆罕默德?尤努斯提出信
贷是人的基本权利,他通过格莱艰银行的小额贷款产品,使孟加拉国的穷人也获
得了信贷权利;(2)为了让每个人都能获得金融服务的机会,就必须在金融体系
进行创新,包括制度创新、产品创新和机构创新;(3)由于在广大的农村仍有许
多的农民居于贫困线以下,这部分人群不被正规的金融机构所接纳,往往被排斥
在外,建立普惠金融体系的主要任务是为传统金融机构服务不到的这部分人提供
机会,即微型金融或小额信贷。所以,第一,要在法律和监管政策层面为其提供
适度的发展空间;第二,要批准合理小额信贷机构的设立,同时鼓励传统金融机
构开展小额信贷业务。
普惠性金融体系框架微观、中观以及宏观三个层面的有机结合,三个层面必
须将贫困群体包括在内,使过去被排斥于金融服务之外的群体受益。具体而言包
括:(1)客户层面。这一金融层面的中心是贫困和低收入群体,他们对金融产品
的需求决定了金融体系微观、中观和宏观层面的行动。他们有能力还款甚至愿意
付出较高利息,并且数量是庞大的。对于金融机构来说,加强金融创新和保障是
关键;(2)微观层面。此层面的核心是零售金融服务提供者,包括非正规金融机
构、正规金融机构以及位于中间的各种金融机构类型。它们为贫困和低收入者提
供金融产品和服务。因此,金融机构如何选择网店、保持自身可持续性以及机构
间分工合作成为这一层面的重点;(3)中观层面。这一层面包合了基础金融设施
和能降低金融服务提供者交易成本的各种规则和要求。它们能扩大金融服务广度
和深度、提高服务技能、促进透明度。行业协会、征信机构、信息技术、评级机
构、专业业务网络、结算支付系统、技术咨询服务等都包含在此之中。(4)宏观
层面。金融监管当局、财政部和其他相关政府机构是这一层面的主要参与者。政
府在政策引导,为穷人提供可持续金融服务方面有着重要作用,如要使小额信贷
业繁荣发展,就必须有适宜的法规和政策框架为保障。普惠金融理论为农村金融
的发展指明了方向,也为破除农村金融排斥奠定了理论基础。
9
西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2.1.2农村金融发展理论:、
任何政策都是以一种支配性的理论为支撑,农村金融发展理论是金融发展理
论的重要分支,是对农村金融经济的体现。在农村金融理论的流派中,主要充斥
着四种具有代表性的理论,即农业信贷补贴论、农村金融市场论、不完全竞争市
场论和局部知识论。
1、农业信贷补贴论
农业信贷补贴论起源于19世纪,在20世纪80年代前盛行。该理论认为,
农户是非理性的经济人,他们没有储蓄能力(特别是贫困阶层),并且长期面临
资金不足的问题,加之农业产业具有极大的不确定性,他们很难成为商业银行逐
利的对象。因此,为促进农村经济发展,缓解贫困,有必要引入外部政策性资金,
同时建立非营利性的金融机构进行资金分配管理,对农业的融资利率也要低于其
他产业,商人和地主发放高利贷加剧了农户的贫困,政府通过专项补贴性贷款注
入,可以将高利贷者逐出市场。农业信贷补贴理论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农业生产
增长,但长期来看,也陷入了困境。贫困农户也有储蓄需求、低息贷款容易产生
逆向选择、补贴贷款的重点在数量上,忽视了质量等种种原因导致农业信贷补贴
论无法从根本上解决农村金融排斥的现象。
2、农村金融市场论
20世纪80年代以后,世界经济向市场经济体制转轨,农村金融市场论对传
统的农业信贷补贴理论提出了质疑,并逐步替代其成为理论界的主流。和农业信
贷补贴论不同,农村金融市场论推翻了其之前的假说,认为农村居民是有储蓄能
力的,低息政策抑制了金融发展,并且非正式金融的高利率是正常的,因为农村
资金拥有较多的机会成本。总体而言,农村金融市场论的核心是:(1)农村金融
机构只起到金融中介的作用,动员农民储蓄才是关键;(2)利率由市场决定;(3)
由于量化融资对农村经济的贡献较困难,金融机构的经营成果是检验农村金融成
功与否的标准;(4)为服务特定利益集团而制定目标贷款制度是不必要的;(5)
不应取缔非正规金融,应该将它与正规金融结合起来,更好的为农村经济服务。
农村金融市场理论强调市场的作用,虽然在当时受到了广泛关注,但仍然存在局
限性,特别是对发展中国家来说,完全取消政府的管制,单纯依靠市场机制来完
成资源的调配,是很难实现的,农村金融市场落后,这样的“放任”无疑会引来动
荡和不稳定。同时,现实的农村金融市场存在着高昂的信息成本,信息约束会导
致市场失灵。
3、不完全竞争市场论
继东南亚等地爆发严重金融危机后,斯蒂格利茨的“不完全竞争市场论”逐渐
受到重视。该理论实质上是一种选择性政府千预论,认为发展中国家的金融市场
10
第2章理论借鉴勾理论分析
是不完全竞争的市场,由于存在信息不对称,贷款人无法获取借款人全部真实信
息,如果完全依赖市场机制,无法构建一个有效的农村金融市场。此时,政府就
应对市场上的不完全信息问题进行干预,创造条件使贷款者掌握信息,利用政府
所拥有和掌握的信息能力,为农村金融机构创造激励机制。具体来说,包括几个
方面:(1)宏观经济稳定;(2)金融市场有效发展之前,应用政策手段抑制利率
增长,将实际存款利率保持在正常范围之内;(3)应对金融机构给予一定的保护
政策;(4)建立政策性金融机构,针对特定部门的低息贷款;(5)政府鼓励融资
与实务买卖相结合、利用借款人联保和互助合作等形式保证贷款的有效回收;(6)
政府对非正规金融市场应进行适当的干预。不完全竞争市场论是比较适合发展中
国家的动态政策理论。
4、局部知识论
哈耶克的“局部知识论”认为信息不对称问题应该由市场机制解决而不该由
政府干预。由于局部知识存在于不同时间和地点,只有通过竞争,促进知识分工
才能掌握和利用局部知识,减少信息不对称。但政府更善于掌握全局知识,而不
是分散的局部知识。因此,金融机构应该贴近那些存在局部知识的地区提供金融
服务,努力创新金融组织和工具,引入竞争机制,因地制立的发现局部知识,从
而促进金融资源的优化配置。政府应该发挥辅助作用,例如可以在建立与维持市
场秩序方面,或者在竞争的农村金融市场不能发挥作用的地方。
5、农村金融发展理论对我国农村金融排斥的启示
不同理论的争论焦点主要是在政府和市场角色的定位上:农业信贷补贴论体
现的足一种信贷供给先行的战略(亚当斯,2000),强调政府在金融市场上的主
导作用;农村金融市场论则认为政府干预是没有必要的,市场是完全竞争的,承
认市场机制的作用,反对政策干预扭曲农村市场;不完全竞争市场论是放任与干
预之间动态的政策制度,强调市场为主,同时通过政府干预来解决信息不对称问
题;局部知识论着眼于引入竞争机制来发现信息、减少不完全信息,而政府对于
信息不对称是没有作用的。农村金融发展理论的研究是基于各国农村金融发展的
实践,更多的来自于实践经验的总结。因此,要解决我国农村金融排斥问题,必
须充分结合我国的实际情况,综合利用上诉理论知识,在政府政策的引导下,提
升农村金融水平,完善农村金融服务。
2.1.3金融组织理论
金融组织理论是金融理论体系中关于组织创新的研究成果,里然还未形成一
个体系,但在理论上发展和完善了现有金融体系,为农村金融组织机构创新提供
了理论依据。根据研究角度不同,金融组织理论可以分为两类:宏观金融组织理
论和微观金融组织理论。前者以金融组织体系为总体分析金融组织创新,后者则
II
西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视金融组织中为―个微观企业展开研究。
1、宏观金融组织理论
在宏观金融组织理论领域,以帕特里克(Hugh.T.Patrick)提出的“需求追随
型”和“供给引导型”金融组织发展模式和格林伍德(Greenwood Jeremy)、约
万诺维克(Boyan Jovanvic)>罗丝?莱文(Ross Levine)以及格林伍德和史密斯
(Greenwood and Smith)提出的内生金融发展理论最为突出。帕特里克在1966年
结合欠发达国家的实际国情,发表了《欠发达国家的金融发展和经济增长》一文,
他在文章中提出了 “需求追随型”(demand-following)和“供给引导型”
(supply-leading)两种金融组织发展模式。“需求追随型”强调金融组织的被动
性,认为金融组织是随实体经济部门发展的发展而发展的,金融组织对实体经济
具有强烈的依赖性;“供给引导型”则强调金融组织的供给优先于实体经济部门
金融需求,主动地促进资源优化配置。但帕特里克指出,金融组织的模式并不
是三着选其一的固定接式,而是在经拆发展的不同Pif段互相转换的过程。对乎大
多数发展中国家而言,经济发展的初期,供给引导模式居于主导地位,而只要经
济发展进入成熟阶段,需求追随型的金融组织模式就会占据主导地位。约万诺维
克和格林伍德引入固定交易成本,说明了人均财富越多,金融组织和金融市场发
展越快。罗丝?莱文、格林伍德和史密斯在金融发展模型中也指出,“门坎效应”
(thresholdeffect)是由较高的固定成本引发的,只有当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后,
金融机构才得以形成,很好地解释了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的金融发展水平产生
差距的原因。他们认为,在经济发展的早期,人均收入和财富都很低,人们无力
支付固定成本,由于缺乏对金融服务需求,供给自然无从产生,金融组织和金融
市场也就没有存在的基础。经济发展成熟后,一部分人的收入和财富达到一定水
平,他们就会去利用金融中介机构和金融市场。所以,各种类型的金融组织得以
建立起来。同样地,他们也指出金融体系在经济发展的不同阶段与水平上的作用
是不同的。在经济发展初期,人均收入和财富较低,对其它金融组织与金融工具
的需求较少,只有经济发展到一定程度后,人们才有能力去参与金融市场的活动。
2、微观金融组织理论
微观金融组织理论以金融中介理论为基础,以托宾(James Tobin)、乔治.本
斯顿(George Bensten)和小柯福德?斯密斯(Clifford Smith Jr.)提出的金融中介理
论最具代表性。他们以"规模经济”和“交易成本”分析为主,并以此为基础提
出了金融组织形式科学设置理论。1963年,托宾指出由于金融中介存在规模经
济效应,能节约交易成本,因此能够发行间接证券。他还强调银行业发展的规模
应该依赖于减去存款所造成的成本而获得的净回报上,而不是单纯衡量有多少储
备和放多少贷款。1976年,乔治.本斯顿和柯福德.斯密斯在发表的《金融中介理
论中的交易成本》一文中,提出金融组织理论分析的关键应是交易成本。本斯顿
12
第2章理论倍鉴理论分析
和小斯密斯在他们的研究中发现,金融产品的生产过程需要很多资源,例如人力
资源、财力和物力等。因此,相比其他制造业,金融组织需要更多的监督和信息。
他们还认为,交易成本、金融产品种类和消费者偏好之间存在一定的内在关系,
交易成本会随着技术和消费者偏好的改变发生变化,从而促使金融组织调整产
品。因此,金融机构存在和发展的保障是实现经营规模化以及减少交易成本。此
后,在托宾等人的研究基础上,盖尔(D.Gale)、赫尔维格(M.Hellwig)和艾伦(F.Allen)
等人的研究大多认为,金融机构的组织模式是其降低交易成本和实现组织规模经
济的重要影响因素。随着企业规模的不断扩大,规模不经济将会逐渐显现。这是
因为,当企业规模扩大后,它的基层经营单位也越来越多,下属人数也越来越多,
那么企业内部交易成本不断增加,且这种增加是非线性的。这时,为了降低交易
成本、寻求专业化就必须增加管理层次。因此,金融机构规模经济的边界相继扩
大,为大型金融机构的产生和发展提供了体制上的依托。
3、金融组织理论对我国农村金融排斥的启示
金融组织理论对中国的金融体制改革,特别是农村金融组织创新具有一定的
借鉴意义。帕特里克的宏观金融组织理论阐述了金融组织发展与经济增长的因果
关系,内生金融发展理论则分析了金融组织存在的基础。中国的农村地区与欠发
达国家在某些程度上具有一定的相似性。因此,宏观金融组织理论为我国农村金
融组织的发展提供了一个有力的工具,尤其是在经济落后的地区有很好的说服
力。微观金融组织理论则强调了规模经济和交易成本的重要性。中国的农村地域
广阔,农户居住地和从事农业比较分散,这业就增加了金融机构的资产管理成本。
而且,农村的资金需求频率多、金额低,金融机构在组织金融交易和管理金融业
务中表现出明显的高成本、高风险、低收益特征。正规金融机构为了追求利润最
大化,在农村经济运行中不可能做到面面俱到。这就要求在控制风险的同时,中
国农村金融改革发展过程中要因地制宜发展多种形式的农村金融机构,满足农村
居民的金融服务需求,防止金融排斥现象的发生。
2.2概念框架
2.2.1金融排斥的内涵界定
金融排斥(Financial Exclusion)是20世纪90年代出现的一个新概念。最初
是国外金融地理学家的研究议题,随后不断升温,研究范围也拓展到了管理学、
经济学、社会学等领域。山于金融排斥是多维度的,要对其形成统一的定义比较
困难,因此,不同学者对金融排斥的定义也不尽相同。最早提出金融排斥这个概
念的是Leyshon和Thrift (1993,1994,1995),他们从金融地理学的角度分析了
居民到金融服务网点的实际距离对居民获得金融服务便利性的影响。后来又指出
13
西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金融机构出于对风险和成本的考虑,将一些农村、城市偏远地区的分支机构纷纷
撤并,排斥对一些低收入人群的服务,从而造成了这些相对落后地区缺少金融服
务。Kempson和Whyley (2000)指出,金融排斥包括从来没有接触过金融产品
的人,也包括以前接触过,但后来又被排斥出主流金融媒介的客户群,是一个动
态复杂的过程,并指出除了地理可及性外,还有一些其他原因导致金融排斥,主
要归纳为五个方面:可及性排斥、条件排斥、价格排斥、市场营销排斥和自我排
斥。FSA (2000)的研究表明,金融服务网点的缺少并不是造成金融排斥的唯一
原因,还存在其他形式的金融排斥现象,例如,因为经济、社会或其他因素存在
获取各种金融服务的障碍,也属于金融排斥。在此基础上,ShermanChan (2004)
认为,金融排斥是指在整个金融体系中,某些人群难以获得金融服务的原因,既
包括缺少足够的方法或者金径接近金融机构,也包括获取金融产品或者服务时存
在障碍和困难。
通过对文献的研读,结合我国的实际情况,本文将金融排斥定义为:部分经
济主体,特别是低收入人群和弱势群体,由于自身内部缺陷和金融机构、制度等
外部因素无法获得或者便捷的获得必要的金融产品。金融排斥是社会排斥
(social exclusion)的子集,被金融系统排斥的群体很可能在社会经济生活等其
他方面也被排斥,从而加剧贫富差距,导致社会经济不协调发展,对整个经济乃
至社会的健康发展形成障碍。本研究的弱势群体特指农村居民。
2.2.2金融排斥的分类
根据前文的阐述,学者们都认为金融排斥是多维度、多层次的复合概念,不
能把金融排斥仅仅局限于地理上的排斥。因此,目前对金融排斥的分类主要有以
下三种说法:
(1)目前比较公认的方法是Kempson和Whyley提出的“六维度”法。该
方法是将金融排斥划分为地理排斥、条件排斥、价格排斥、评估排斥、市场营销
排斥以及自我排斥六个方面。其中,地理排斥是指被排斥者由于就近金融网点的
缺失,不得不依赖公共交通系统寻找较远的金融机构以获取金融服务,即地理因
素制约了一些人群获得金融服务的便利性;条件排斥指金融机构附加于金融产品
上的条件不合理,往往表现在抵押、资信等条件上,而使部分群体受到排斥;价
格排斥是指过高的金融产品价格超出了某些经济主体的能承担的范围,而使其被
排斥在外;评估排斥,指金融机构利用风险评估手段,对经济主体设置准入门极
而造成的排斥;市场营销排斥是指某些经济主体被排斥在金融机构的营销目标市
场之外;自我排斥与被排斥主体的心里、习惯等因素相关,他们认为申请获得金
融产品被拒绝的可能性极大,成功率低,从而主动将自己排除在获得金融服务的
范围之外。
14
第2章理论fS鉴与理论分析
.(2)从金融排斥的成因进行分类。金融排斥可分为结构性金融排斥和功能
性金融排斥。结构性金融排斥是因为社会结构不合理而产生的金融排斥。社会结
构包括社会等级、结构与分层等,都是经过制度制定下来的。因此,制度性排斥
是结构排除的个主要方面,例如中国的二元经济结构导致城乡居民在就业、义务
教育和社会保障等方面存在巨大差异。而所谓的功能性金融排斥是指被排斥的经
济主体由于身体、智力、年龄等自我功能上的欠缺被排斥,这些被排斥者通常是
社会上需要被帮助的弱势群体,因其拥有的个人资源和社会资源不足,使他们无
法享受到正常的金融服务,而被排除出主流金融系统。
(3)从金融排斥的状态进行分类。金融排斥可以分为永久性金融排斥和暂
时性金融排斥。永久性金融排斥是指某些经济主体从未接触过金融产品或金融资
源。造成永久性金融排斥的原因是复杂的,可能是由于地区偏远没有金融机构、
身体残疾或者缺乏基本的金融知识等都有可能导致永久性金融排斥。而暂时性金
融排斥是指以前接触过金融服务的经济主体,出现了破产或者暂时性失业,没有
能力再购买金融产品而形成的一种排斥。这种暂时性的原因可能是无力继续维持
存款账户以及无力继续缴纳保费等。通常,各国政府更加关注的是永久性金融排
斥。
2.2.3金融排斥的测算和评价方法
金融排斥的危害性,已经得到各国的广泛重视,法国在1998年制定了《反
金融排斥法》,英国和印度也先后成立了反金融排斥工作委员会,然而金融排斥
程度如何衡量和测算成为了重要的议题。目前,对金融排斥的衡fi方法没有绝对
的指标,国内外学者对此进行了大量研究,这里对其进行简单的梳理。
英格兰东南发展局(SEiEDA)通过对金融排斥评价标准的研究,开创性地建立
了世界上首个金融排斥评价指标体系。通过对法国、加拿大两国金融服务体系进
行统计调查得到的数据进行逐步线性回归后,得出了影响金融排斥的相关变量,
从而计算出复合剥削指数(Index of Multiple Deprivation),作为衡量金融排斥程度
的重要指标。但该指标的计算主要归因于英格兰东南发展局通过官方渠道获取了
大量有价值的原始数据,由于数据可得性较低,因而未能得到推广。Sarma and
Pais提出了一个多维度的in指数,这个指数使用了三个维度的信息,即地理渗
透性、产品接触性和使用效用性,计算结果介于0到1之间,值越大表明金融排
斥程度越高。与使用卑一的指标不同的是,IFI通过多个维度的信息用一个单一
的数值表示出来,这个指数提供了一个测量金融排斥度的重要方法。此后,
Chakravarty and Pal进一步对该指数进行了完善,计算方法更为成熟。国内学者
根据中国的实际情况,以及数据的可得性,也在不断探讨金融排斥的测度方法。
田霖(2007)通过建立一元和多元回归模型,构建了金融综合竞争力指数,运用
15
西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因子分析、主成分分析、聚类分析等多种分析方法实证研究了我国金融排斥,确:.
定了我国金融排斥分为五个等级:较严重、比较严重、中等、较轻和轻;徐少君、
田杰等用不同的分析法从地理渗透性、使用效用性和产品接触性三个维度评价了
金融排除度;高沛星、王修华等从地理排斥、价格排斥、评估排斥、条件排斥、
营销排斥五个维度找出了表示金融排斥的指标,釆用变异系数法定量分析了我国
农村金融排斥的区域差异;李春宵等从金融服务深度、金融的可得度、金融的使
用度、余融的可负担度四个层面构建了我国金融排斥指数。
以上文献为本研究测算我国农村金融排斥指数提供了理论和方法借鉴,金融
排斥是一个复合的概念,为了尽可能多地包含金融排斥的不同层面,能对金融排
斥的基本信息进行科学测度,本研究将综合考虑前人的研究指标,釆用更能涵盖
我国农村金融排斥的变量,构建新的农村金融排斥指数。
2.3农村金融排斥的生成机理与传递效应
在当前中央政府高度重视解决“三农”问题、统筹城乡发展的现实背景下,我
国农村地区经济水平不断提高,人们对金融服务的需求和金融产品的使用日益增
长,但仍然存在不同程度的金融排斥现象,原因是多方面的,包括经济发展、金
融机构等客观因素,也包括农村居民的风俗习惯、金融知识水平等主观因素,但
客观因素仍是主要原因,因此本节将对农村金融相关主体行为偏好进行分析,进
而探讨农村金融排斥的生成机理和传导效应。
2.3.1农村金融主体的行为偏好分析
1、农户信贷行为分析
农户作为独立的经济体,既是生产者也是消费者,对资金的需求主要来源于
生产性借贷和生活性借贷。大量实证和实践证明,目前农户的信贷需求中,涉及
医疗、教育、应对突发事件等生活性借贷需求比率较高,而用于购买生产资料和
其他生产性融资需求的比率较低。Iqbal (1983, 1986)提出农户借贷模型,模型
考虑了预算约束条件下的农户的生产、消费和劳动选择,以此为基础,分析农户
的信贷决策行为。假设农户的经济行为以两期效用最大化为基础,效用函数由两
期的消费(Ci,Q)和闲暇(I,,L,)决定,并且完全遵循效用函数的性质。
假设农户在第一期发生借贷行为,在后一期偿还,从而当期预算约束曲线扩大,
农户的借贷行为模型可以表示为:
MaxU = UiC^, q, Z,, ; )
(2-1)
约束条件为:
PJ {K? H ) + w,M^ +5 = C, +/
(2-2)
16
第2章理论借鉴与理论分析
Pjafi^K^,H^;Z) + w,M2 = C, + B[\ + r(5,;Z",)]
(2-3)
M, =T-L,-H^
(2-4)
M^=TL^-H^
(2-5)
K2=K、+I
(2-7)
其中,1表示当期,2表示第二期;C是农民消费支出,T是总体可支配时
间,H表示劳动时间,L表示闲暇时间,M表示非农劳动时间,K表示农业生产
性资产,P表示农产品价格,W表示非农业劳动力的工资率,a代表技术改革系
数,Z"和Z〃分别代表农户和农业的特征变量,二者都是外生的,B代表借款的
金额,I是投资,r是借款利率。因此,在利率外生的条件下,模型求得的最优
Z = U{C?C?L?L,) + A,[PJiK,,H,) + w,M, +B-C, -K, +K,] (之
+ A,[P,anK?H,) + w,M, -C, -B(l + r)]
`,
对式2-8求一阶导数:
-=-1 +UC, =0
(2-9)
5C, ” `
— = -A2+UC2 =0
(2-10)
dC2
= -A ……(未完,全文共59162字,当前仅显示15581字,请阅读下面提示信息。)
本文关键词:普惠金融背景下我国农村金融排斥问题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207847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guojijinrong/20784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