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亚通货膨胀趋势及决定因素
本文选题:东亚 + 通货膨胀趋势 ; 参考:《国际经贸探索》2012年02期
【摘要】:文章选取11个东亚国家和地区的数据为代表,采用针对不同国家的最优ARIMA模型预测东亚通货膨胀的发展趋势,发现东亚大部分国家面临较大的通货膨胀压力,通货膨胀持续上涨的趋势明显。并采用面板数据和Pooled-OLS分析法分析东亚通货膨胀的决定因素,研究表明东亚的通货膨胀形成的原因复杂,在惯性通胀、产出缺口、国际油价和粮食价格等多个因素的共同作用下形成;并发现次贷危机前后的东亚通货膨胀的决定因素有所不同,次贷危机前石油和粮食价格等成本因素大大地推动了东亚的通货膨胀,次贷危机后产出缺口等需求因素较大地影响了东亚的通货膨胀。针对东亚通货膨胀问题,文章提出包括中央银行改革、紧缩性货币政策、能源和粮食储备战略和调控个别行业或商品的对策和建议。
[Abstract]:Based on the data of 11 East Asian countries and regions, this paper uses the optimal ARIMA model for different countries to predict the trend of East Asian inflation, and finds that most of the countries in East Asia face greater inflation pressure, and the trend of inflation continues to rise is obvious. And the use of panel data and Pooled-OLS analysis to analyze East Asia The determinants of inflation have shown that the causes of inflation in East Asia are complex, under the joint effect of many factors such as inertial inflation, output gap, international oil price and grain price, and the determinants of East Asian inflation before and after the subprime crisis are different, oil and grain prices before the subprime crisis. This factor has greatly promoted the inflation in East Asia, and the demand factors such as the output gap after the subprime crisis have greatly affected the inflation in East Asia. In view of the inflation in East Asia, the article puts forward the countermeasures and suggestions of the central bank reform, the tight monetary policy, the energy and grain reserve strategy and the regulation and control of individual industries or commodities.
【作者单位】: 暨南大学经济学院;
【基金】: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资助(11JYB2017) 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基金(10YJA790157)
【分类号】:F821.5;F224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3条
1 艾洪德,武志;发展中国家通货膨胀目标制货币政策的适应性分析[J];国际金融研究;2005年08期
2 张成思;李颖;;全球化与通货膨胀动态机制研究:基于新兴市场国家的经验分析与启示[J];世界经济;2010年11期
3 朱启贵;段继红;吴开尧;;国际油价向中国通货膨胀的传递及其影响因素研究[J];统计研究;2011年02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陈伟成;陈志强;;我国实行通货膨胀目标制的适用性分析[J];当代经济;2009年08期
2 陈享光;刘霄;;2005年我国宏观经济学研究的最新进展[J];当代经济管理;2006年06期
3 张明;谢家智;;产出缺口与中国地区通货膨胀[J];当代经济科学;2012年03期
4 耿庆峰;;通货膨胀目标制及其在我国的适用性分析[J];闽江学院学报;2010年04期
5 刁节文;;政策操作透明度下的货币政策传导机制研究[J];改革与战略;2009年01期
6 范方志;;通货膨胀目标制:理论、实践及其启示——兼论我国房地产市场调控[J];国际金融研究;2008年02期
7 张成思;;货币政策传导机制研究新前沿——全球新型金融危机视角下的理论述评[J];国际经济评论;2010年05期
8 焦娜;;区域对外开放度与通货膨胀动态不一致性——基于动态面板GMM的实证研究[J];财贸研究;2012年06期
9 陈立双;祝丹;;通胀的成本因素、传导机制及其区域差异——基于中国省际面板数据的实证研究[J];财经理论与实践;2013年01期
10 武志;;我国资本市场发展中的货币政策中介目标抉择[J];河南金融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8年04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条
1 尹继志;;通货膨胀目标制的理论与实践评析[A];2007环渤海区域金融合作发展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5条
1 赵伟;中国货币政策绩效研究[D];复旦大学;2011年
2 孙音;流动性过剩、最优利率规则与通胀目标制:对中国货币政策的检验与冲击响应分析[D];东北财经大学;2011年
3 杨金梅;论我国央行外汇干预与冲销操作[D];复旦大学;2007年
4 胡磊;钉住汇率制度的“退出战略”研究[D];复旦大学;2008年
5 顾书桂;地租推动型通货膨胀的通货紧缩效应研究[D];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10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刘鹏超;关于我国实行通货膨胀目标制问题的探讨[D];南京财经大学;2010年
2 刘仁慧;通货膨胀目标制的国际比较及在中国的适用性研究[D];东北财经大学;2010年
3 齐永生;我国货币供给冲击对通货膨胀的影响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4 赵普君;通货膨胀目标制及其在中国的适用性研究[D];内蒙古大学;2011年
5 罗灵萍;通货膨胀目标制在我国的适用性研究[D];宁波大学;2009年
6 蔡懿;通货膨胀目标制与中国货币政策框架优化研究[D];长沙理工大学;2011年
7 全利梅;新形势下我国通货膨胀的影响因素及其治理研究[D];东北财经大学;2011年
8 李增欣;上证大宗商品ETF系统性风险路径研究[D];北京物资学院;2012年
9 张曙东;通货膨胀目标制与汇率制度[D];对外经济贸易大学;2006年
10 吴松涛;我国货币政策中介目标选择研究[D];天津财经大学;2006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8条
1 艾洪德,蔡志刚;通胀目标法:理论分析与效用实践[J];财贸经济;2003年11期
2 杜金岷;曾林阳;;国际石油价格波动对我国通货膨胀的影响——基于VAR的经验证据[J];国际经贸探索;2008年07期
3 张成思;;中国通胀惯性特征与货币政策启示[J];经济研究;2008年02期
4 中国经济增长与宏观稳定课题组;张平;刘霞辉;张晓晶;汪红驹;;外部冲击与中国的通货膨胀[J];经济研究;2008年05期
5 杨继生;;通胀预期、流动性过剩与中国通货膨胀的动态性质[J];经济研究;2009年01期
6 贺力平;货币政策新方向:反通货膨胀目标制及其理论依据[J];经济研究;1998年02期
7 柳永明;通货膨胀目标制的理论与实践:十年回顾[J];世界经济;2002年01期
8 刘金全;金春雨;郑挺国;;我国通货膨胀率动态波动路径的结构性转变特征与统计检验[J];中国管理科学;2006年01期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杜晓蓉;;人民币汇率制度改革对东亚国家汇率制度博弈格局的影响分析[J];亚太经济;2006年01期
2 于潇;;东亚地区自由贸易发展中的日本与中国的FTA竞争[J];日本研究;2006年04期
3 李哲;;对东亚区域经济合作的思考[J];技术与市场;2007年01期
4 熊性美,盛斌;东亚经济增长中的要素投入、生产率与政府政策[J];太平洋学报;1997年02期
5 佟福全;东亚国家的国有企业变革[J];中外企业文化;1997年06期
6 石杰琳;;东亚:日美欧争夺的热土[J];市场经济导报;1997年06期
7 ;东亚国家努力完善金融体系[J];广东大经贸;1999年10期
8 苏浩;东亚区域合作机制的酝酿和启动[J];和平与发展;2001年02期
9 李丽,刘永久;西部地区进一步吸引外商直接投资的对策[J];山东工商学院学报;2005年04期
10 李富国;任鑫;;中国货币替代模型实证研究[J];金融研究;2005年11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朴胜禄;李新忠;;外商直接投资的技术外溢及影响因素的定量研究[A];第四届(2009)中国管理学年会——技术与创新管理分会场论文集[C];2009年
2 史美玲;林洁中;;认真阅读病历是保证ICD-9编码正确的决定因素[A];第五届全国病案管理学术会议论文集[C];1995年
3 刘玉梅;王丽红;田志宏;;我国农机装备水平区域性不平衡的决定因素研究[A];2007年中国农业工程学会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C];2007年
4 付合年;;抓住“决定因素” 落实“三个代表”[A];全国煤炭企业改革与管理优秀论文和调研报告[C];2002年
5 藤田昌久;;国东亚国家脑力社会发展中的差异化与文化(英文)[A];北京论坛(2010)文明的和谐与共同繁荣——为了我们共同的家园:责任与行动:“构建和谐的世界城市”政府管理分论坛论文或摘要集[C];2010年
6 谢建国;;指导思想是决定因素——文献资源共享之我见[A];加入WTO和中国科技与可持续发展——挑战与机遇、责任和对策(下册)[C];2002年
7 朱子文;;人民群众的支援是淮海战役胜利的一个决定因素[A];淮海战役新论——纪念淮海战役暨徐州解放50周年学术讨论会论文集[C];1998年
8 刘健;;发电单位燃料成本及其影响因素分析[A];第七届北京青年科技论文评选获奖论文集[C];2003年
9 叶春辉;张林秀;董春宇;;农村垃圾处理服务供给的决定因素分析[A];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研究——中国农业经济学会2006年年会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10 都阳;;贫困地区农户参与非农工作的决定因素研究[A];中国扶贫论文精粹[C];2001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本报驻马尼拉记者 王传军;东亚峰会走向惹争议[N];光明日报;2005年
2 葛传红;三重历史焦距下的东亚复兴[N];上海证券报;2006年
3 记者 刘洋;俄表示空军将成为保障俄安全的决定因素[N];人民日报;2008年
4 倪念念 南京大学历史系;东亚崛起奇迹的历史求索[N];中国图书商报;2010年
5 记者 丁宝忠;东亚国家将继续加强财政金融合作[N];新华每日电讯;2001年
6 记者 王秀萍;我省粮食产量有望超过上年[N];山西经济日报;2000年
7 本报记者 熊欣 实习记者 朱宝琛;新年度铁矿石价格谈判提前热身[N];证券日报;2006年
8 尚武;东亚国家为美中贸易逆差“贡献力量”[N];中国贸易报;2007年
9 卢鹏;让决定因素起决定作用[N];人民武警;2005年
10 菲律宾亚洲团结研究所所长 伊斯坦尼斯劳邋博士;东亚一体化:须应对“三C”挑战[N];解放日报;2007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张磊;外商直接投资中国制造业的效应与决定因素研究[D];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10年
2 叶阿次;在华跨国公司全球一体化与本土化战略的决定因素及其对绩效的影响[D];复旦大学;2010年
3 聂冲;购物中心商铺租金微观决定因素与租户组合实证研究[D];浙江大学;2008年
4 曹如中;城市知识竞争力决定因素评价的理论与方法研究[D];东华大学;2008年
5 苏舟;银行跨国并购效率及其决定因素研究:欧盟经验[D];华东师范大学;2010年
6 项本武;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的决定因素与经济效应的实证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05年
7 金江;主观幸福的经济学初探[D];武汉大学;2010年
8 袁知柱;上市公司股价信息含量测度、决定因素及经济后果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09年
9 张娟锋;住宅价格与土地价格的城市间差异及其决定因素研究[D];浙江大学;2008年
10 曹阳;实际汇率变动对东亚国家的经济影响[D];华东师范大学;2007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吴允锋;上市公司资本结构决定因素研究[D];西北工业大学;2004年
2 李向升;中国化学肥料产业国际竞争力研究[D];暨南大学;2006年
3 李丽娟;中国软件产业国际竞争力决定因素的研究[D];武汉理工大学;2005年
4 朱向文;我国外汇储备适度规模研究[D];中南大学;2005年
5 赵珊珊;我国民营上市公司资本结构研究[D];兰州理工大学;2006年
6 杨欢欢;虚拟企业信任决定因素研究[D];浙江工业大学;2008年
7 赵春丽;中国农产品加工业产业集聚状况与因素分析[D];新疆大学;2008年
8 徐瑛;FDI地区性差异决定因素分析[D];浙江大学;2005年
9 刘贺;中国产业集聚的分布现状与决定因素[D];暨南大学;2005年
10 张卓;外商在华直接投资区位决定因素的阶段性研究[D];西北大学;2008年
,本文编号:2099318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guojijinrong/209931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