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经济论文 > 金融论文 >

资本流动、信贷配给与产业信贷政策匹配研究

发布时间:2018-09-05 08:37
【摘要】:本文研究如何引导资本流动流入农业产业、改善信贷配给及与之匹配的产业信贷政策,首先构建风险配给、数量配给分析框架,采用苏鄂两省调研数据,区别于以往采用直接询问方法分析信贷配给类型,本研究采用SPSS软件进行因子分析与聚类分析,克服问卷存在的次可加性问题,研究表明:数量配给占比较低,非价格配给中交易成本配给与风险配给占主要地位,因此实施优化种植结构、提高农产品附加值以推进农业产业化进程,相匹配的产业信贷政策为降低信贷交易成本、创新抵押品,改善信贷配给。
[Abstract]:This paper studies how to guide capital flow into agricultural industry, improve credit rationing and corresponding industrial credit policies. Firstly, we construct risk rationing, quantitative rationing analysis framework, and adopt the investigation data of Jiangsu and Hubei provinces. Different from the previous use of direct inquiry method to analyze credit rationing type, this study uses SPSS software to carry out factor analysis and cluster analysis to overcome the problem of secondary additivity of the questionnaire. The research shows that: quantity rationing is relatively low. In non-price rationing, transaction cost rationing and risk rationing are the main factors, so we should optimize the planting structure and increase the added value of agricultural products in order to promote the process of agricultural industrialization. The corresponding industrial credit policy is to reduce the transaction cost of credit. Innovate collateral and improve credit rationing.
【作者单位】: 南京农业大学经管学院;
【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项目编号:70873056) 江苏省应用经济学优势学科资助
【分类号】:F832.4;F323.9;F224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条

1 郭金龙,王宏伟;中国区域间资本流动与区域经济差距研究[J];管理世界;2003年07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刘怀德;艾斌;;企业迁移的动因研究[J];长沙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04期

2 胡永平,张宗益;中国地区经济增长差距的成因分析[J];当代财经;2004年09期

3 杨万东;统筹区域发展问题讨论综述[J];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2004年04期

4 詹湘东;技术创新生态化区域创新系统研究的新视角[J];科技管理研究;2005年02期

5 肖文韬,刘淑娟;要素区际流动影响及对策初探——以产业结构为例[J];科技管理研究;2005年02期

6 门洪亮,李舒;资本流动对区域经济发展差距的影响分析[J];南开经济研究;2004年02期

7 卢丽春;李延国;;中国区域经济发展差距研究综述[J];上海财经大学学报;2006年02期

8 贺瑞;杜跃平;;地区间资本流动的分析与我国区域经济协调发展[J];商场现代化;2005年29期

9 刘敏;;我国区域经济发展差距的金融成因分析[J];新疆财经;2007年01期

10 胡永平,张宗益,祝接金;基于储蓄-投资关系的中国区域间资本流动分析[J];中国软科学;2004年05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严汉平;西部经济发展中制度因素分析与制度创新主体角色定位及转换[D];西北大学;2004年

2 杨骞;数学教学耦动论[D];南京师范大学;2004年

3 杨海水;我国地方政府竞争研究[D];复旦大学;2005年

4 管卫华;中国经济增长波动的多尺度分析及其预测[D];南京师范大学;2005年

5 朱晓明;人力资本差异性与区域经济增长[D];浙江大学;2006年

6 丁纪岗;区域视野下的中国经济增长与波动研究[D];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06年

7 蔡玉胜;地方政府竞争与地区经济协调发展[D];吉林大学;2006年

8 岳利萍;自然资源约束程度与经济增长的机制研究[D];西北大学;2007年

9 彭荣胜;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内涵、机制与评价研究[D];河南大学;2007年

10 张春林;新疆可持续发展的区域公共政策研究[D];新疆大学;2007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艾燕琳;外商直接投资的区域差异及其对我国区域经济影响的研究[D];湖南大学;2004年

2 王剑宇;重庆经济协作区发展路径选择[D];四川大学;2004年

3 彭岚兰;成渝经济区与长三角联动发展的机制和对策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5年

4 陈乐;贵州省区域经济差异研究[D];浙江大学;2004年

5 邓曼;贵州工业化进程中的区域开放:模式与趋势研究[D];浙江大学;2004年

6 张璐;中国区域间资本的流动性和流动效率实证分析(1979-2004)[D];对外经济贸易大学;2006年

7 刘倩;我国东中西部资本流动与资本效率的关系分析[D];河北大学;2006年

8 刘涛;中国地区差距的实证研究[D];河南大学;2006年

9 徐宏;我国区域差异的现状、成因及对策分析[D];西南财经大学;2006年

10 高大伟;河南省资本流动与区域经济发展研究[D];郑州大学;2006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郭纹廷,王文峰;金融发展失衡的区域性分析[J];财经科学;2005年02期

2 辛家鼎,兰天;我国区域货币资金流动不平衡的成因及对策[J];财经问题研究;1999年12期

3 艾洪德,徐明圣,郭凯;我国区域金融发展与区域经济增长关系的实证分析[J];财经问题研究;2004年07期

4 胡振飞;国有商业银行的信贷配给模式[J];财经问题研究;2005年02期

5 伍志文,鞠方,赵细英;我国银行存差扩大成因的实证分析[J];财经研究;2004年04期

6 万寿桥,李小胜;中国资本市场与经济增长关系的脉冲响应分析[J];财经研究;2004年06期

7 王维安,贺聪;房地产市场区域性风险扩散机制研究[J];财经研究;2005年01期

8 豆建民;;中国上市公司股权转让的区域经济效应[J];财经研究;2005年10期

9 卓凯;金融深化与经济效率负相关:基于信贷配置扭曲的解释[J];财经理论与实践;2005年01期

10 方莹,严太华;中国银行业市场结构的实证分析与综合评价[J];财经理论与实践;2005年02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2条

1 田俊丽;中国农村信贷配给及农村金融体系重构[D];西南财经大学;2006年

2 朱智文;产业集群与区域经济发展问题研究[D];兰州大学;2007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冯海锋;区域经济差距的分析方法研究[D];北京交通大学;2006年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龙松;向丽苹;;学生成绩综合评价中的因子分析[J];湖北工业大学学报;2011年03期

2 林丽卿;;连锁超市门店店长胜任力模型的实证研究[J];长江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07期

3 刘影;张莉;赵赫;;因子分析中公因子个数选取原则的实证研究[J];长春教育学院学报;2011年04期

4 李粉红;李超;;关于主成份综合评价一个改进模型的探讨[J];商洛学院学报;2011年04期

5 姜铸;刘妍;;基于因子回归模型的陕西承接东部纺织产业转移影响因素[J];西安工程大学学报;2011年03期

6 王怀亮;;R软件在对应分析中应用研究[J];现代商贸工业;2011年17期

7 祁黄雄;谢钱;;基于BCM模型的乡村旅游企业服务质量测评——湖州顾渚村的实证调查[J];地理研究;2011年07期

8 左文明;杨文富;黄秋萍;;基于支持向量机的制造企业创新能力评价模型[J];数学的实践与认识;2011年09期

9 沈涵;吴文庆;;服务企业顾客满意度与再购买倾向的模型研究——以四星级酒店为例[J];旅游学刊;2011年09期

10 刘银萍;安丽微;;多元统计分析课程教学的探索与实践[J];吉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1年03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吴黎军;胡锡健;刘永强;;主成分和因子分析在保险市场分析中的应用——乌鲁木齐保险市场影响困素分析[A];2003中国现场统计研究会第十一届学术年会论文集(上)[C];2003年

2 吕鸿江;刘洪;叶红梅;陈开成;;企业组织复杂适应性的结构维度研究[A];第三届(2008)中国管理学年会论文集[C];2008年

3 王倩;;因子分析和聚类分析在分众营销中的应用[A];中国现场统计研究会第十三届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7年

4 赖娟;肖珉;周宗放;;基于因子分析和Logistic回归模型的我国集团上市公司财务危机预测实证研究[A];第四届(2009)中国管理学年会——金融分会场论文集[C];2009年

5 魏宁;么彩莲;;综合评价的两种多元统计方法的研究及应用[A];中国现场统计研究会第12届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5年

6 张慧颖;朱德志;赵先德;戚依南;李天生;;环境不确定性与企业运作策略相互关系的实证分析[A];2002年中国管理科学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2年

7 喻冬梅;刘伟;汪锋;;品牌资产的来源及其影响探究——基于中国手机市场的实证研究[A];中国市场学会2006年年会暨第四次全国会员代表大会论文集[C];2006年

8 赖俊峰;彭秀云;;用多元统计对学生知识结构的分析[A];全国高师会数学教育研究会2006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6年

9 陈傲;;中国区域生态效率评价及影响因素实证分析——以2000-2006年省际数据为例[A];第十届中国管理科学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8年

10 石彤菊;马新顺;;受教育程度与失业状况之间的相关分析[A];第九届中国不确定系统年会、第五届中国智能计算大会、第十三届中国青年信息与管理学者大会论文集[C];2011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刘晓曙;中国市场收益率曲线构建比较研究[D];厦门大学;2008年

2 张聚华;区域经济非均衡状态下的可持续发展研究[D];天津大学;2003年

3 舒彤;供应链协同的供应商选择与销售预测[D];湖南大学;2008年

4 王孝炯;基于效率优化的国家创新能力测度研究[D];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09年

5 周婷;我国外贸企业出口技能识别与排序[D];对外经济贸易大学;2007年

6 刘云霞;数据归约的统计方法研究及应用[D];厦门大学;2007年

7 殷瑞飞;数据挖掘中的聚类方法及其应用[D];厦门大学;2008年

8 郭海凤;基于企业资源论的制造能力模型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09年

9 冯楠;软件项目风险管理理论与模型研究[D];天津大学;2007年

10 赵显;企业安全氛围及其与员工行为的关系研究[D];中国矿业大学(北京);2009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孟翔峰;企业信用评估模型及其决策支持系统研究[D];北京物资学院;2006年

2 王艳;基于Logistic回归方法的上市公司失败预警模型研究[D];合肥工业大学;2006年

3 孙仲明;我国上市公司资本结构影响因素分析[D];青岛大学;2006年

4 陈弘;基于因子分析对信用评级方法的研究[D];吉林大学;2007年

5 吴彬;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管理研究[D];复旦大学;2008年

6 龚盈盈;基于景气指数的宏观经济监测预警系统研究[D];武汉理工大学;2005年

7 黄祖斌;中国金融脆弱性综合度量及应用[D];浙江工商大学;2006年

8 李青;中国和欧美企业跨国并购的比较研究[D];武汉理工大学;2008年

9 田凯;个人住房按揭贷款信用风险实证研究[D];山东大学;2008年

10 鲍敦康;我国商业银行经营绩效的评价研究[D];南京航空航天大学;2008年



本文编号:2223754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guojijinrong/2223754.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13b42***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