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经济论文 > 金融论文 >

基于员工流动的知识整合机制研究——以FDI嵌入型产业集群中外企员工流入的内资企业为例

发布时间:2018-11-16 14:49
【摘要】:FDI嵌入型产业集群中,内外资企业间员工流动现象越来越普遍,由于技术知识和管理经验通常内嵌于员工的头脑中,员工流动必然带来知识的跨组织转移。内资企业如何将所转移知识进行整合并提升其创新能力和创新绩效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以长三角地区FDI嵌入型产业集群中的内资企业为研究样本,通过建立结构方程模型系统研究了由于员工流动导致内外资企业间知识转移的内资企业知识整合机制、知识整合能力与知识转移效果之间的关系。实证研究结果发现:垂直整合机制、水平整合机制和混合整合机制均对知识转移效果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混合整合机制的影响效果最好,垂直整合机制的影响效果次之,水平整合机制的影响效果最差;内资企业的知识整合能力是影响知识整合机制与知识转移效果关系的关键中介因素。
[Abstract]:In the FDI embedded industrial cluster, the phenomenon of employee mobility between domestic and foreign enterprises is becoming more and more common. Because technical knowledge and management experience are usually embedded in the staff's mind, employee mobility will inevitably bring about cross-organizational transfer of knowledge. How to integrate the transferred knowledge and improve its innovation ability and performance is an urgent problem for domestic enterprises. Taking the domestic enterprises in the FDI embedded industrial cluster in the Yangtze River Delta as the research sample, this paper systematically studies the knowledge integration mechanism of domestic and foreign enterprises due to the transfer of knowledge between domestic and foreign enterprises due to employee mobility through the establishment of structural equation model.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ability of knowledge integration and the effect of knowledge transfer. The empirical results show that vertical integration mechanism, horizontal integration mechanism and hybrid integration mechanism all have significant positive effects on the effect of knowledge transfer, mixed integration mechanism has the best effect, and vertical integration mechanism has the second effect. The effect of horizontal integration mechanism is the worst; The knowledge integration ability of domestic enterprises is the key intermediary factor to influence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knowledge integration mechanism and the effect of knowledge transfer.
【作者单位】: 苏州大学东吴商学院;
【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7077307971073107)
【分类号】:F272.92;F832.6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彭芳梅;唐福华;;基于信息技术的教师专业缄默知识显性化策略初探[J];国家林业局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9年01期

2 吴燕;张志强;;E-learning与知识管理[J];图书与情报;2007年05期

3 刘健;;知识密集型服务业跨国技术创新研究[J];财经界(学术版);2012年06期

4 赵夫明;王学臣;胡云江;;结构方程模式在心理学研究中的适用性评价[J];重庆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02期

5 王海峰;李向辉;杜龙政;;中小企业完善能力、重构能力与企业绩效的相关性研究——以长株潭为例[J];产业与科技论坛;2009年02期

6 郑承志;黄淑兰;;知识创造的SIO-IE模型——对野中郁次郎SECI模型的修正与改进[J];电子科技大学学报(社科版);2010年03期

7 史春云;张捷;尤海梅;;游客感知视角下的旅游地竞争力结构方程模型[J];地理研究;2008年03期

8 雷萍;雷战波;;电子政务项目实施过程关键风险因素识别与作用路径研究[J];电子政务;2010年06期

9 陈晶;汤建影;魏敏;孙晓敏;戴红芳;聂晓莉;赵晓山;罗仁;;亚健康自评量表的考评与评判模型的初建[J];广东医学;2012年01期

10 皮永华;;酒店员工分配公正感知与离职意愿关系的研究——以三亚市为例[J];北方经贸;2012年06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4条

1 张陆;吴永忠;;对隐性知识的再认识:从知识转化到知识循环[A];第三届全国科技哲学暨交叉学科研究生论坛文集[C];2010年

2 陈寒松;;高语境文化下家族企业知识传承研究[A];第四届(2009)中国管理学年会——创业与中小企业管理分会场论文集[C];2009年

3 林忠;鞠蕾;;组织隐性知识积累路径研究:基于演化的视角[A];第五届(2010)中国管理学年会——组织行为与人力资源管理分会场论文集[C];2010年

4 韩晓琳;张庆普;林向义;;基于实践社团的知识创造场研究[A];第九届中国管理科学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7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吴雷;黑龙江省装备制造业企业持续创新能力评价研究[D];哈尔滨工程大学;2010年

2 康正;单船建造进度控制研究[D];哈尔滨工程大学;2009年

3 刘嘉莹;第三方逆向物流系统构建及其运行优化研究[D];辽宁工程技术大学;2010年

4 邹本旭;中国休闲体育俱乐部指导员胜任特征模型研究[D];辽宁工程技术大学;2010年

5 彭国华;我国高校理工科博士生科研激励机制研究[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10年

6 王佳佳;双转移的影响因素与路径规律研究[D];暨南大学;2010年

7 宋宗军;服务补救的顾客满意形成机制研究[D];浙江大学;2010年

8 赵鑫;组织创新氛围、知识共享与员工创新行为[D];浙江大学;2011年

9 刘枭;组织支持、组织激励、员工行为与研发团队创新绩效的作用机理研究[D];浙江大学;2011年

10 赵明;基于行为意向的环境解说系统使用机制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10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袭希;大型军工产品研发中的知识创新研究[D];哈尔滨工程大学;2010年

2 杨明锋;东发电器厂技术升级管理案例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10年

3 索妤;小学教师个人隐性知识管理调查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4 牛莉霞;煤矿爆破工胜任力模型研究[D];辽宁工程技术大学;2009年

5 潘营营;基于知识挖掘的海洋药物研发知识升华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10年

6 汪海彬;城市居民安全感问卷的编制及应用[D];安徽师范大学;2010年

7 钱树伟;世界遗产地旅游者空间感应测度[D];安徽师范大学;2010年

8 龚美富;同事关系对个体工作绩效的影响研究[D];南昌大学;2010年

9 闵雪;基于过程的吸收能力对创新绩效的影响机制研究[D];浙江大学;2011年

10 陶懿;研发团队行为整合与团队创新[D];浙江大学;2011年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张锋雄;;我国国有企业员工流动的历史演变[J];广西轻工业;2008年09期

2 陈婉梅;田建春;;国内员工流动的研究综述[J];商场现代化;2010年36期

3 熊勇清,杨羚;员工流动成本构成及度量模型探讨[J];求索;2005年06期

4 张斌;;企业员工流动的成本及其对策[J];西北煤炭;2008年01期

5 潘勇奇;;企业如何应对员工过频流动[J];财富智慧;2008年07期

6 郭庆春;陈华靖;纪华芹;;建筑施工企业员工流动风险分析与控制[J];人力资源管理;2011年04期

7 徐宪忠;周长春;;农民工夫妻干满十年可分房[J];新农村;2007年05期

8 孙红梅;;浅谈如何规避员工流动风险[J];新西部(下半月);2007年11期

9 马晓婕;马云龙;;企业培训与员工流动的矛盾及对策分析[J];现代经济信息;2008年12期

10 李丽霞;;浅谈煤炭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J];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2009年15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商华;包玲;;基于人力资源生态位的员工流动影响因素研究[A];第五届(2010)中国管理学年会——组织行为与人力资源管理分会场论文集[C];2010年

2 高加平;宋建军;;创新操作方法应对员工流动影响[A];2008全国现代纺纱技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8年

3 孙永风;李垣;;基于组织内部沟通与整合能力的内外部知识整合与创新[A];中国优选法统筹法与经济数学研究会第七届全国会员代表大会暨第七届中国管理科学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5年

4 叶雁翅;;企业文化这条鱼[A];2008湖北企业文化高峰论坛论文集[C];2008年

5 游春梅;曾俊;程勤;;运用PDCA循环提高手术室保洁工作质量[A];全国第12届手术室护理学术交流暨专题讲座会议论文汇编(上册)[C];2008年

6 孙健敏;姜铠丰;;组织认同研究的评述[A];中国社会心理学会2006年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7 ;提高21寸彩电整机直通率 四川长虹多媒体产业公司电视制造二厂工程科QC小组[A];2007年度电子信息行业优秀质量管理小组成果质量信得过班组经验专集[C];2007年

8 王中昌;张志友;王志增;陈丛林;刘光文;马兰;张洪春;何树友;宋瑞灵;张玉成;;网络技术在人力资源管理中的应用[A];2007煤炭企业管理现代化创新成果集[C];2008年

9 于罗庚;;对稳定汽车维修企业员工队伍的探讨[A];全国城市公路学会第十四届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5年

10 施杰;;关于商业秘密以及竞业限制条款的法律依据及存在的问题[A];处理劳动争议律师网络研讨会论文集[C];2002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张真真 通讯员 刘波 张昕 孔曼;数万员工收到医疗“大礼包”[N];湖北日报;2007年

2 本报记者  赵文;“不善待员工是挣不到钱的”[N];中国劳动保障报;2006年

3 陈福华;最出色的经理吸引人才[N];医药经济报;2005年

4 朱耘;假日怠工症:提前进入休假状态[N];中国经营报;2008年

5 齐在线;把人才当作一条河流来管理[N];中国企业报;2004年

6 记者 何道岚 实习生 李天研;员工流动大 社保难买全[N];广州日报;2011年

7 本报记者 高莹;员工缘何爱“出走”[N];友报;2005年

8 吴纯忠邋杨淑华;“五相互”架起连心桥[N];中国石油报;2008年

9 本报记者 丁乙乙 沈娟;吴鹰:员工流动8%-10%正常[N];第一财经日报;2005年

10 记者 郑爽;金融危机后员工流动加速 薪酬成离职第一诱因[N];第一财经日报;2010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曹群;基于产业链整合的产业集群创新机理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09年

2 Ambalam Pushpanathan(普施潘);领导风格与组织绩效:基于斯里兰卡小型家族式制造企业的研究[D];厦门大学;2008年

3 朱亚丽;基于社会网络视角的企业间知识转移影响因素实证研究[D];浙江大学;2009年

4 徐茜;知识型员工流动影响因素及作用机制研究[D];山东大学;2009年

5 史江涛;员工关系、沟通对其知识共享与知识整合作用的机制研究[D];浙江大学;2007年

6 郑梅莲;审计人员忠诚及其对知识共享与整合的影响研究[D];浙江大学;2008年

7 郭贵林;社会资本、知识过程与部门效能关系实证研究[D];浙江大学;2008年

8 陈琦;企业电子商务商业模式设计:IT资源前因与绩效结果[D];浙江大学;2010年

9 章威;基于知识的企业动态能力研究:嵌入性前因及创新绩效结果[D];浙江大学;2009年

10 陈静;社会资本理论视角下的知识整合能力研究[D];天津大学;2010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杨松毅;华隆公司员工流动问题研究[D];兰州大学;2010年

2 李佳;企业优秀员工流动的影响因素及其可控性分析[D];重庆理工大学;2011年

3 陈婉梅;基于心理契约的零售业基层员工流动研究[D];华侨大学;2011年

4 林芳芳;国有企业员工流动管理研究[D];厦门大学;2002年

5 安贵;知识整合能力对企业自主创新能力的影响研究[D];西安工业大学;2011年

6 段联合;人本管理与国有企业员工流动相关研究[D];武汉大学;2003年

7 梁冬红;国有星级饭店员工流动问题研究[D];广西大学;2005年

8 薛晓芳;山西旅行社员工流动的不利影响及对策研究[D];山西大学;2012年

9 张庆瑜;华建企业人员流动问题实证研究[D];电子科技大学;2005年

10 毛华;基于文化视角的中小家族企业员工流动问题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7年



本文编号:2335814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guojijinrong/2335814.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ec371***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