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经济论文 > 金融论文 >

非线性视角下我国货币政策传导渠道的非对称性研究

发布时间:2018-12-12 05:56
【摘要】:突破原有的线性框架约束,使用非线性方法对我国的货币传导渠道进行了研究,发现我国的货币政策传导渠道存在三条,分别是信贷渠道、利率渠道和资产价格渠道,每一条渠道都有各自的门限值,各条渠道不同的门限值造成了我国货币政策传导效果的非对称性特征,同时也形成了每一条传导渠道的非对称性。
[Abstract]:Breaking through the constraints of the original linear framework, this paper studies the monetary transmission channels in China by using nonlinear methods. It is found that there are three transmission channels of monetary policy in China, namely, credit channel, interest rate channel and asset price channel. Each channel has its own threshold value. The different threshold values of each channel cause the asymmetric characteristics of monetary policy transmission effect in China, and form the asymmetry of each transmission channel at the same time.
【作者单位】: 西安外国语大学经济金融学院;西安建筑科技大学管理学院;
【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资助项目(12XJL004) 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青年基金项目(12YJC790090)
【分类号】:F822.0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顾铭德,汪其昌,王晟;我国货币政策传导机制的变迁、效应及疏导建议[J];财经研究;2002年11期

2 孙明华;我国货币政策传导机制的实证分析[J];财经研究;2004年03期

3 莫高琪,冉茂盛,钟韬;转轨时期中国货币政策传导机制的实证[J];重庆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5年11期

4 徐淑一;欧大军;;我国货币政策传导机制的实证研究[J];南方金融;2005年12期

5 王睿;赵海;;我国货币传导机制实证评析[J];浙江海洋学院学报(人文科学版);2006年03期

6 范方志;于峗;;中国货币政策传导有效性之实证分析[J];广西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6年02期

7 盛松成;吴培新;;中国货币政策的二元传导机制——“两中介目标,两调控对象”模式研究[J];经济研究;2008年10期

8 盛朝晖;;中国货币政策传导渠道效应分析:1994-2004[J];金融研究;2006年07期

9 龙琼华;伍海华;;中国货币政策利率传导机制的实证研究:1998~2008年[J];青岛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9年04期

10 孙小丽;;中国货币政策传导机制实证研究[J];求索;2006年11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周仁水;;中国稳健货币政策效应分析:1998-2004[J];安徽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6年03期

2 刘丽萍;;我国货币政策传导机制的信贷渠道分析[J];安徽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03期

3 葛腾飞;;货币政策价格效应的有效性研究[J];安徽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05期

4 葛腾飞;;货币政策价格效应的有效性研究——基于1998年~2010年季度数据的实证分析[J];北方工业大学学报;2012年02期

5 胡莹;仲伟周;;居民预期影响货币政策传导的实验研究[J];北京工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01期

6 林浩滨,徐少华;试析我国货币政策的结构性调整[J];商业研究;2004年16期

7 柳明花;李虹墨;;我国货币政策信贷传导渠道实证分析[J];长春金融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8年02期

8 耿同劲;;消费的货币供给冲击效应中房地产市场渠道的贡献度研究[J];长春金融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0年03期

9 于明霞;柳明花;;货币政策信贷渠道与利率渠道传导机制有效性分析[J];长春金融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0年03期

10 王t焥,

本文编号:2374045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guojijinrong/2374045.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6faee***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