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DI、农业技术进步与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基于“合力模型”的理论与实证研究
文内图片:
图片说明:-2009年FDI投资额、农业技术水平和第一产业就业比重的变化趋势图
[Abstract]:The development of urban and rural integrated development with the gradient transfer of the FDI industry and the progress of the agricultural technology has been an inevitable requirement to accelerate the transformation of China's economic development mode. The systematic construction of the theoretical analysis framework of the "resultant force model", including FDI, agricultural technology progress and the transfer of the rural surplus labor, adopts the panel data of 28 provincial units in China from 1996 to 2009 to carry out the empirical test. The research of the national level shows that the "thrust" of the formation of FDI and the "pulling force" of agricultural technological progress have a significant positive impact on the transfer of rural surplus labor. The research of the sub-regional level shows that the "pulling force" of the transfer of the rural surplus labor force in the eastern region is far higher than that in the central and western regions, but the "thrust" of the agricultural technology progress to the rural surplus labor transfer is obviously lower than that of the central and western regions. The income gap between urban and rural areas has a significant positive impact on the transfer of rural surplus labor in the central and western regions, but has a significant negative effect on the transfer of rural surplus labor in the eastern region.
【作者单位】: 湖南大学经济与贸易学院;
【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10BJL040)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屒助项目(70879039) 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项目(NCET-09-0337)
【分类号】:F832.6;F323.3;F323.6;F224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江霈;冷静;;劳动力流动替代资本流动的辨析与展望[J];财经科学;2008年12期
2 周申;漆鑫;;经济开放、劳动市场与二元经济结构转化[J];财经科学;2009年11期
3 徐涛;FDI外部性与国内就业主渠道[J];河北经贸大学学报;2005年02期
4 王剑,张会清;外国直接投资对中国就业效应的实证研究[J];世界经济研究;2005年09期
5 程名望;史清华;;经济增长、产业结构与农村劳动力转移——基于中国1978—2004年数据的实证分析[J];经济学家;2007年05期
6 王德文;蔡f ;张国庆;;农村迁移劳动力就业与工资决定:教育与培训的重要性[J];经济学(季刊);2008年04期
7 蔡f ,都阳,王美艳;户籍制度与劳动力市场保护[J];经济研究;2001年12期
8 张军,吴桂英,张吉鹏;中国省际物质资本存量估算:1952—2000[J];经济研究;2004年10期
9 陈宗胜,黎德福;内生农业技术进步的二元经济增长模型——对“东亚奇迹”和中国经济的再解释[J];经济研究;2004年11期
10 祝华军,田志宏,张东山;我国农业科技发展的导向性分析[J];科学学研究;2003年05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陈永金;张二勋;刘加珍;潘瑞政;周长辉;寇文娟;;聊城市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研究(英文)[J];Asian Agricultural Research;2009年09期
2 罗小锋;;制度变迁与家庭策略:流动家庭的形成[J];安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06期
3 蒋兆雷,叶兵;论增加农民收入——对补偿性措施和发展性措施的探讨[J];安徽农业科学;2003年04期
4 成艾华;恩施州流动人口分析[J];安徽农业科学;2005年01期
5 李德;艾鹤;;我国城市农民工流动的制度性分析[J];安徽农业科学;2006年03期
6 吴爽;秦启文;;城市化进程中失地农民身份认同研究进展[J];安徽农业科学;2008年23期
7 孙朝阳;;家庭策略视角下农村已婚劳动力转移的性别选择[J];安徽农业科学;2009年01期
8 杨加成;秦启文;孙岚;;主动失地农民:基于社会分层视角的分析[J];安徽农业科学;2009年08期
9 崔玉玲;李录堂;;陕西省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影响因素的实证分析[J];安徽农业科学;2009年13期
10 赵财;景锐;张有富;;甘肃省区域经济发展过程中劳动力产业分布结构变化的比较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2009年13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周芳;石磊;马中;;CO_2减排对中国省际生产率的影响[A];2011中国环境科学学会学术年会论文集(第三卷)[C];2011年
2 周鹏;;劳动者权利与科斯逻辑的边界——兼评新《劳动合同法》颁布实施后的争议[A];2008年度(第六届)中国法经济学论坛论文集(下)[C];2008年
3 石莹;;大学生就业中的歧视现象:基于离散选择模型的实证分析[A];2010年度(第八届)中国法经济学论坛论文集(下册)[C];2010年
4 万永坤;董锁成;王隽妮;毛琦梁;;产业结构调整与环境污染联动效应研究[A];发挥资源科技优势 保障西部创新发展——中国自然资源学会2011年学术年会论文集(上册)[C];2011年
5 毕英杰;;农村人口规模与土地流转预测方法浅析[A];转型与重构——2011中国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C];2011年
6 郭其友;;居民劳动要素供给行为变迁的制度解释[A];中国制度经济学年会论文集[C];2003年
7 叶建亮;;歧视性公共产品分配政策与城市人口控制——对户籍制度的一个新政治经济学分析[A];中国制度经济学年会论文集[C];2006年
8 黄少安;韦倩;;合作与经济增长[A];2010年(第十届)中国制度经济学年会论文集[C];2010年
9 林燕;张忠根;;孤身外出还是举家迁移?——制度对劳动力家庭迁移决策的影响分析[A];2010年(第十届)中国制度经济学年会论文集[C];2010年
10 陈钊;陆铭;;从分割到融合:城乡经济增长与社会和谐的政治经济学[A];北京论坛(2006)文明的和谐与共同繁荣——对人类文明方式的思考:“对构建和谐的城乡关系的新思考”经济分论坛论文或摘要集(下)[C];2006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唐斌;《人民日报》中(1987-2007)农民工的话语再现[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2 邱瑞;对外贸易对黑龙江省经济发展影响机理及评价研究[D];哈尔滨工程大学;2010年
3 郭艳秋;基于随机前沿模型的区域技术效率研究[D];辽宁工程技术大学;2010年
4 王丹;制度变迁背景下上海居住空间结构演化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5 张伟;经济福利测度:理论分析与中国经验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0年
6 汤晓莉;社会医疗保险可携带性政策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0年
7 王博;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宏观经济的总体特征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8 王梅;二元经济结构下最低工资效应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9 杨博琼;FDI对东道国环境污染的影响[D];南开大学;2010年
10 蒋欣;金融自由化、资产市场波动与经济危机的理论与实证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屈怡;湖北省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法律问题研究[D];华中农业大学;2010年
2 田经q,
本文编号:2512494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guojijinrong/251249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