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经济论文 > 金融论文 >

建立区域碳交易市场的路径与对策设计:基于重庆市“碳票”交易模式

发布时间:2019-09-20 05:32
【摘要】:建立区域碳交易市场是我国积极应对气候变化,掌握国际环境谈判主动权的有效途径和当务之急。本研究在分析国际国内碳交易市场的基础上,认为建立全国性碳交易市场,必须先建立区域性碳市场;借鉴重庆市"地票"模式的成功案例,创新性地提出了"碳票"为主的碳交易模式;通过碳汇、碳源评价,摸清市场基础,创新设计重庆碳交易机制和管理监督机制;在政策的规范指导下,推行区域碳票示范交易试点,逐步推向规范化的市场交易,并在更大区域范围内推广;最后基于市场设计,提出针对性的配套政策建议。
【作者单位】: 重庆大学经济与工商管理学院;重庆大学可持续发展研究院;重庆大学发展研究中心;
【基金】:重庆市科委软科学重点项目“重庆市域碳汇测算、碳源评价、碳交易实现路径及低碳战略发展研究”(CSTC2010BC30C)
【分类号】:F832.51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8条

1 李晨洋;李晓丹;吕福财;;基于碳价格与环境能源关联分析的中国碳交易市场研究[J];商业研究;2010年08期

2 陈波;刘铮;;全球碳交易市场构建与发展现状研究[J];内蒙古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年03期

3 杨志;陈波;;中国建立区域碳交易市场势在必行[J];学术月刊;2010年07期

4 周宏春;;世界碳交易市场的发展与启示[J];中国软科学;2009年12期

5 雷立钧;荆哲峰;;国际碳交易市场发展对中国的启示[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1年04期

6 韩鑫韬;;美国碳交易市场发展的经验及启示[J];中国金融;2010年24期

7 羊志洪;鞠美庭;周怡圃;王琦;;清洁发展机制与中国碳排放交易市场的构建[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1年08期

8 张健华;;碳交易市场建设的路径[J];中国金融;2011年10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刘立伟;;发展自愿减排市场,拓宽碳交易途径[J];中国城市经济;2010年11期

2 李海锋;孙睿;任玉珑;林鉴军;;基于演化博弈的发电企业二氧化碳排放市场交易机制创新[J];系统工程;2010年07期

3 黄玲花;农卓恩;;一个可转让的节能降耗任务机制运行效果的人工经济仿真实验[J];广西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0年03期

4 邹亚生;孙佳;;论我国的碳排放权交易市场机制选择[J];国际贸易问题;2011年07期

5 鲍磊;;碳交易问题再思考[J];重庆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15期

6 刘震坤;朱义凡;;中国碳交易市场存在的问题与解决路径[J];中国城市经济;2011年27期

7 王雪磊;;后危机时代碳金融市场发展困境与中国策略[J];国际金融研究;2012年02期

8 魏格坤;;对中国碳交易定价话语权缺失的质疑和建议——基于低碳经济“陷阱”的思考[J];改革与战略;2012年03期

9 苗洪亮;郭楠;;欧盟排放交易体系的发展历程回顾与展望[J];黑龙江对外经贸;2011年05期

10 王双英;李东;王群伟;;国际石油价格对世界碳交易市场的影响研究[J];价格理论与实践;2011年03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2条

1 周晓唯;张金灿;;我国碳交易市场发展路径分析[A];2010年(第十届)中国制度经济学年会论文集[C];2010年

2 张泓波;李家启;谢宏佐;;试论应对气候壁垒的企业碳排放核算体系[A];第七届中国科技政策与管理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1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5条

1 余光英;中国碳汇林业可持续发展及博弈机制研究[D];华中农业大学;2010年

2 周慧;面向产业低碳发展的金融服务系统及传导机制研究[D];天津大学;2011年

3 肖志明;碳排放权交易机制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11年

4 姚宇;我国产业低碳化经济发展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10年

5 倪外;基于低碳经济的区域发展模式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董荣娜;我国碳排放权交易法律制度的完善[D];天津大学;2011年

2 温捷涵;基于清洁发展机制的碳金融市场发展及策略研究[D];华东理工大学;2012年

3 张燕斌;鄂尔多斯市发展低碳经济的财政金融政策研究[D];内蒙古财经学院;2011年

4 李海锋;基于演化博弈的发电企业二氧化碳排放市场交易机制研究[D];重庆大学;2011年

5 郑萍;推进安徽省碳排放权交易发展的研究[D];安徽大学;2011年

6 张淼淼;中国碳金融发展模式研究[D];首都经济贸易大学;2011年

7 梁姣;低碳经济国际合作博弈分析与机制研究[D];西南交通大学;2011年

8 黄忠民;中国碳金融模式研究[D];西南民族大学;2011年

9 刘杨;低碳经济背景下我国碳金融市场研究[D];江苏大学;2011年

10 崔秀平;温室体减排国际市场供需方策略博弈分析研究[D];吉林大学;2011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申红帅;王乃昂;邵彩梅;;清洁发展机制发展现状及问题分析[J];安徽农业科学;2007年30期

2 李建建;马晓飞;;中国步入低碳经济时代——探索中国特色的低碳之路[J];广东社会科学;2009年06期

3 曾刚;万志宏;;国际碳金融市场:现状、问题与前景[J];国际金融研究;2009年10期

4 张懋麒;陆根法;;碳交易市场机制分析[J];环境保护;2009年02期

5 江峰;刘伟民;;中国碳交易市场建设的SWOT分析[J];环境保护;2009年14期

6 任卫峰;;低碳经济与环境金融创新[J];上海经济研究;2008年03期

7 洪涓;陈静;;我国碳交易市场价格影响因素分析[J];价格理论与实践;2009年12期

8 涂毅;;国际温室气体(碳)排放权市场的发展及其启示[J];江西财经大学学报;2008年02期

9 李胜;陈晓春;;低碳经济:内涵体系与政策创新[J];科技管理研究;2009年10期

10 于同申;张欣潮;马玉荣;;中国构建碳交易市场的必要性及发展战略[J];社会科学辑刊;2010年02期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条

1 本报记者 张雁 中国人民大学气候变化与低碳经济研究所 杨志 郭兆晖 郝建峰;中国:用行动告诉哥本哈根[N];光明日报;2009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于天飞;碳排放权交易的市场研究[D];南京林业大学;2007年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袁荣钦;席培;;浅析远期运费协议(FFA)交易机制[J];黑龙江对外经贸;2011年06期

2 于鑫;龚仰树;;美国债券市场发展对我国场内债券市场的启示[J];上海财经大学学报;2011年03期

3 林菲菲;李雪;;低碳经济背景下我国碳金融发展的路径选择[J];商品与质量;2011年S6期

4 蔡泳;;对低碳经济时代我国发展碳金融的思考[J];商业经济;2011年13期

5 宋文彪;邓秀;;“超短线之父”:拉瑞·威廉斯[J];卓越理财;2011年08期

6 邹麒;刘辉煌;;外商投资和贸易自由化的碳排放效应分析[J];经济与管理研究;2011年04期

7 高欣;;我国碳排放与金融生态系统的相关性研究[J];商业时代;2011年20期

8 冯玉梅;;我国碳金融体系构建与运作模式探讨[J];投资研究;2010年07期

9 张漪;;新版外汇交易系统FX2001简介[J];中国货币市场;2001年01期

10 谢文武;肖文;汪滢;;开放经济对碳排放的影响——基于中国地区与行业面板数据的实证检验[J];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1年05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2条

1 李平;叶启亮;张子柯;;不同模式的开放式集合竞价的比较分析[A];第六届(2011)中国管理学年会——金融分会场论文集[C];2011年

2 王国成;隆云滔;;不对称投资行为的市场效应与计算实验研究[A];第六届(2011)中国管理学年会——金融分会场论文集[C];2011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中创碳投战略总监 钱国强;澳碳交易机制将 提振市场信心[N];21世纪经济报道;2011年

2 本报记者 彭春来;上证所今年主抓九项工作[N];证券日报;2007年

3 本报记者  周松林;国内股市流动性仍须提高[N];中国证券报;2006年

4 上海证券交易所副总经理刘啸东;需要引进新交易机制[N];证券时报;2006年

5 马重 沈小铁 吕圳;完善权证交易机制 早日推出期权交易[N];证券时报;2008年

6 见习记者 朱振;上证所呼吁T+0[N];中华工商时报;2006年

7 本报记者 姜楠;有序推进差异化交易机制[N];证券日报;2007年

8 张万成;创新交易机制将提高市场效率[N];中国证券报;2006年

9 吴铭邋周松林;资产支持证券化产品亟待增强流动性[N];中国证券报;2007年

10 本报记者 申屠青南;继续改革发行机制和丰富交易机制[N];中国证券报;2010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马晓青;中国三板市场交易机制研究[D];复旦大学;2004年

2 张志鹏;我国证券市场流动性综合测度及其影响因素分析[D];上海交通大学;2007年

3 焦凯;中国内地权证的实证研究[D];复旦大学;2007年

4 刘波;基于连续双向拍卖交易机制的金融市场微观结构研究[D];电子科技大学;2009年

5 叶国兴;中小企业板投资者风险态度研究[D];厦门大学;2008年

6 姚秦;债券市场微观结构与做市商制度:中国银行间市场的理论及实证[D];复旦大学;2006年

7 许香存;中国股市开收盘集合竞价与连续竞价交易机制的比较研究[D];电子科技大学;2008年

8 于亦文;中国证券市场微观结构若干问题研究[D];南京航空航天大学;2005年

9 范立强;机构投资者行为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7年

10 李珠峰;中国股票市场流动性影响因素研究[D];中共中央党校;2008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李明;我国二板市场交易机制研究[D];暨南大学;2002年

2 张春生;证券交易机制研究[D];暨南大学;2001年

3 韦波;中国二板市场运行的交易机制研究[D];重庆大学;2002年

4 王燕萍;利率互换交易(IRS)及在我国的应用分析[D];对外经济贸易大学;2006年

5 李晓华;不同交易机制下证券市场价格形成过程比较分析[D];武汉大学;2005年

6 王志坚;中国股票市场流动性度量及溢价研究[D];浙江工商大学;2007年

7 李卓君;论香港认股证市场发展及其对中国大陆借鉴意义[D];暨南大学;2009年

8 任晟缘;做市商制度比较研究[D];天津大学;2007年

9 胡晓珍;我国二板市场建设的影响因素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07年

10 何双喜;我国股票市场流动性研究[D];电子科技大学;2004年



本文编号:2538576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guojijinrong/2538576.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ee020***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